第四十七章 县城周边村子收古董

作品:《重生:我赌石鉴宝养肥妻女

    骑着三轮车往县城赶,沈浩心里美滋滋的。


    到了县城西街,沈浩挨家打听,还真找到个合适的。


    是个两层小楼,一楼带个门面,二楼能住人,院子还挺大,房东要价三万二。


    沈浩跟他磨了半天,最后三万块成交,当场就付了钱,拿了钥匙。


    站在空荡荡的铺子里,沈浩心里踏实得很。


    回去的路上,他特意买了两斤肉,晚上跟王红梅和俩孩子好好庆祝了一番。


    圆圆和月月听说要去县城,高兴得蹦蹦跳跳,缠着问县城有没有滑梯。


    “有,当然有。”沈浩刮了刮她们的鼻子。


    ……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沈浩就带着王红梅和俩孩子往县城赶。


    三轮车斗里就放了几个包袱,里头装着一家人的换洗衣裳和户口本之类的要紧东西。


    “爸爸,县城的房子有院子不?能养鸡不?”圆圆扒着车斗边,小脸蛋被风吹得红扑扑的。


    “有院子,不过县城不能养鸡。”沈浩笑着道。


    到了县城西街,周奎、虎子、二强早就候在那儿了,仨人还特意借了辆板车,按照沈浩的指示,先买了桌椅板凳,锅碗瓢盆啥的。


    “沈浩,来了!”周奎迎上来,指着身后的小楼,“这房子真不赖,比村里的亮堂多了。”


    沈浩掏出钥匙打开门,一股木头的清香扑面而来。


    一楼门面空荡荡的,地面是水泥的,扫得干干净净。


    二楼有三间房,窗户擦得透亮,阳光照进来,暖烘烘的。


    “真好!”王红梅抱着月月,眼睛都亮了,赶紧放下孩子,开始收拾起来。


    周奎扛起桌子就往二楼搬。


    虎子和二强抬着锅碗瓢盆,干劲十足。


    沈浩在旁边指挥:“桌子放堂屋,锅放厨房,板凳先堆墙角,等会儿再摆。”


    俩孩子也没闲着,圆圆帮着递抹布,月月跟在后面捡地上的碎纸屑。


    忙到晌午,总算把二楼收拾出个模样。


    沈浩去街口的饭馆叫了几个菜,又买了两箱啤酒,招呼大家:“先吃饭,下午再弄门面。”


    周奎端起酒杯:“沈浩,恭喜啊,在县城安家了!”


    “同喜同喜。”沈浩笑着碰杯,“往后还得靠哥几个多帮忙。”


    “放心,指定不含糊。”虎子啃着鸡腿,含糊不清地说道。


    吃完饭,歇了会儿,就开始琢磨门面装修。


    沈浩早就想好了,不用太花哨,简单收拾一下就行,墙上钉几个博古架,柜台刷层清漆,门口挂个招牌,写上“聚宝阁”仨字,跟村里的铺子名字一样。


    “我认识个木工,手艺不错,让他来打博古架。”周奎说道,“价钱还便宜。”


    “那太好了。”沈浩赶紧点头,“就按咱村里铺子的样式来,多打几个,结实点。”


    虎子和二强去找石灰和沙子,把门面的墙刷了一遍,白花花的,看着立马亮堂起来。


    沈浩则去铁匠铺,让人打了个柜台,又在门口钉了块木板,准备让木匠刻招牌。


    一直忙到天黑,门面总算有了点模样。


    博古架的木料送来了,堆在墙角。


    柜台摆在了门口,擦得锃亮。


    墙上的石灰也干了,白得晃眼。


    “明天让木工来干活,估计三天就能弄好。”


    周奎拍了拍身上的灰,“到时候就能开张了。”


    “辛苦哥几个了。”沈浩拿出烟,给每人递了一根,“今晚就在这儿歇着,二楼有地方。”


    “不了,家里还有事。”周奎摆摆手,“明儿一早我们再来。”


    送走周奎他们,沈浩关上门,往椅子上一坐,浑身的骨头都快散架了。


    王红梅端来盆热水:“泡泡脚,解解乏。”


    俩孩子早就睡着了,小脸蛋贴在新褥子上,嘴角还带着笑。


    沈浩看着她们,又看了看王红梅,心里暖洋洋的,老婆孩子热炕头,就是这样。


    “累不?”王红梅问道。


    “不累,心里高兴。”沈浩把脚伸进盆里,“等铺子开起来,咱就算在县城扎下根了。”


    “嗯。”王红梅靠在他身边,“以后圆圆和月月就能在县城上学了,比在村里强。”


    第二天一早,木工就来了,叮叮当当开始打博古架。


    沈浩在旁边看着,时不时提两句要求。


    “这个格子再大点儿,能放下大花瓶。”


    “那个层板钉结实点,别掉下来。”


    周奎他们也没闲着,去供销社买了个算盘,又找了块红布,准备铺在柜台上。


    到了第三天傍晚,博古架终于打好了,漆也刷好了,深棕色的,看着古朴又结实。


    沈浩和周奎小心翼翼地把它们搬进去,靠墙摆好,又把从村里带来的古董摆上去,一下子就有了古董店的模样。


    最后,把刻好的“聚宝阁”招牌挂在门口,红底黑字,老远就能看见。


    “成了!”沈浩退后两步,看着焕然一新的铺子,开心极了。


    王红梅牵着俩孩子出来,圆圆指着招牌:“爸爸,这字跟村里的一样!”


    “对,一样的名字,不一样的地方。”


    沈浩笑着说道,“明天,咱就开张!”


    第二天一早,聚宝阁准时开业。


    沈浩搬了张桌子放在门口,摆上几样古董,王红梅则在柜台后忙着记账,俩孩子在旁边蹦蹦跳跳的。


    “开业啦?”有个遛弯的老头凑过来,指着博古架上的铜香炉,“这玩意儿咋卖?”


    “大爷,这是收来的老物件,暂时不卖,先摆着看。”沈浩笑着递过杯热水,“您家要是有老东西想出手,咱这儿高价收。”


    老头摆摆手:“家里就剩个破碗了,估计不值钱。”


    说着,慢悠悠地走了。


    没一会儿,周奎、虎子、二强蹬着三轮车来了。


    “沈浩,我们先去东边的李村转转,那儿离得近,中午就能回来。”


    周奎说着,从车斗里拎出个布包,“给你带了几个包子,刚出锅的,热乎着呢。”


    “谢了,周哥。”


    沈浩接过来,塞给王红梅一个,“路上小心点,别着急,慢慢收。”


    “知道。”


    周奎跳上三轮车,“等咱的好消息!”


    仨人吆喝着出发了,车铃叮铃铃响。


    一整天下来,陆续有几个人送来老物件,大多是些寻常家什,沈浩挑挑拣拣,收了个民国的瓷碗和一把铜酒壶,给了一百多块。


    王红梅笑着说道:“刚开张就有生意,是个好兆头。”


    傍晚的时候,周奎他们回来了,车斗里堆得满满当当,用帆布盖着,看着沉甸甸的。


    “沈浩,你瞅瞅这趟收成!”周奎跳下车,抹了把汗,脸上带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