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关帝镇与猴儿道
作品:《秦岭的兰花》 夜,雨。
雨是从晚上九点钟开始下的,最初只是几粒豆大的雨珠,到了十点的模样,雨变成了一层雾,从灰蒙蒙的天空中,向着地上罩了过来。
这是秦岭北侧的秋雨,从北方刮来的风不算猛烈,让距地面2000米以上的天空中,堆积了大量的乌云,这种很少能被风吹走的云,像丝棉一样慢慢吞积着,变成了雨雾,从空中洒了下来。
这是秦岭的北侧的雨,与南侧的雨一般,有着湿而缠绵的特点,不同的是,北侧的雨,不论在任何时候,哪怕是大暑的前后,落在皮肤上只有一个感觉,那就是寒冷。但对于进入秦岭深处的徒步游客来说,雨水意味着很多东西。
雨水意谓着降温,意谓着你需要进食,意谓着你需要找地方扎营。
梳子岭位于秦岭北侧关帝口西北方向。关帝口不用说,自然是纪念关羽关二爷的。口是峡谷的山崖中的裂口,秦岭中还有个专门的词语,峪口。
清朝的末年,汉中很是繁华,大量的物资都在汉中处转运往北方。运往西安城的物资中,有盐巴、宜宾的红茶,当然,还有在冷兵器时代,有着硬通货之王的、从蜀地而来的“花椒”。
自南向北穿秦岭的商人们,挣的是卖命而来的辛苦钱,两三个人凑点本钱就能走,这一路上,艰难万分。
山路艰难,有时候请不起、也不敢请向导,为什么呢,你怎么知道向导不会害你?从秦岭中穿梭的商人们,有一句非常熟的话,叫做“以骨头为路标”,这话是什么意思?意思是穿越今天从汉中的洋县,前往西安的周至县的这段路程中,你不要害怕找不到路,你静下心来查看,如果看到路边有动物的骨头,就必然能找到一条道路出来。
有人一直不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秦岭深处的人家会告诉你,秦岭里有凶猛的野兽,除了像坦克一样的羚牛,老虎也经常可见,那玩艺最像猫的一点就是,能吃能生,一窝真能生下个四五只小虎仔,想想看四五只小老虎,一年的时间就能霸占多少座山头。
还有皮毛冬季变灰、夏季变黑的狼,还有长着两只獠牙的野猪,野猪真是天不怕地不怕的主,遇见豹子都敢冲上去顶一下;除此之外,这地方山高林密,自古就不缺少土匪,占山为王的土匪往往武器精良,来往这条路上的生意人,从南向北归家时,一定要到关帝口下面那座关帝庙里拜一下。他们要在关帝爷面前发个誓,不谋害同行伙伴的命,在秦岭中如同异姓兄弟,就如同当年关二爷与刘皇叔一样;大家遇到危险时,要同舟共济,不能抛下伙伴独自逃生。
这一路上,商人难免受到各种野兽的侵袭,而且野兽这东西有灵性,知道要找食物的话,就顺着秦岭中人走过的道路寻找,一定会有收获。结果这一路,人要防止野兽来袭,最瘦弱的商人,也能使得好斧子,挥起来不比戏台上的武生差,那些被杀掉的野兽,骨头就落在古道之中。
在傥骆古道上,骨头就被做成了路标,顺着兽骨的路标,很容易找到了路,这就是“以骨头为路标”的由来。
久而久之,关帝口形成了一个小小的集镇,市镇不大,有车马店和税卡。现在的关帝口,则变得单纯多了,是一座充满了商业气息的小镇。远没有进镇,就能看到镇门口竖立着的一座巨大的仿古门楼,门楼两侧还有一副对联,“过秦岭必入关帝镇,来此处且游猴儿道。”
猴儿道,是最近刚刚发现的一条古道,古道位于梳子岭中的西北方向。秦岭的古道,全部是南北方向的,那是因为在古代,自北向南需要穿越的依次是关中平原、秦岭、汉中盆地、大巴山。不论是商人贩卖货物,还是特供食品的运输,乃至打仗,都是由北向南,或者由南向北的穿越。
但是猴儿道,是条自东向西的小道,从傥骆道向西北方向延伸出来的一条小道。好了,我们不再说了,故事里的人物要出来了。
在距关帝镇的西北方向,山岭之中,有一座三十余年前科考人员留下的气象站。爬过上百级的青石台阶,能看到长满了房屋布满了青苔的石基,青瓦铺的屋顶早已经破烂不堪,雨水顺着缝滑到了屋里。
长着霉斑的墙壁下,一个脸色铁灰的男人,围着一个卡式炉烤着火,炉子上,泛着油光的酸汤里卷着几片牛肉,在火焰上打着卷。
这男人叫塔子,他是有导游证的登山协会会员。在过去十余年间,普通人在全球化的进程中获得了巨大的收益,在收入与投资开始获利时,普通人开始把自己的精力放在另外一件事情上。
花钱……
没错,花钱。
有些人喜欢爱玉石古董,认为那玩艺有保值功能;有些人爱娱乐场上的纸醉金迷,觉得人生的价值和尊严能在那儿得到体现;有些人爱宝马香车,觉得打开车门的时候最帅最酷!
还有一些人,则喜欢探索这世界最熟悉又陌生的地方。
比如,秦岭。
没错,秦岭最著名的徒步探险线路,是七八年前非常热门的敖太线,那条线海拔较高,即使是六七月份的时候,海拔一千五百米时的地段,下雪也是常事,很多缺少徒步经验的登山者直接把难度最大的敖太线当作练脚的热身赛,在缺少信号的无人区里,一旦出现失温和受伤,会把自己的命丢掉。
这一两年,秦岭、太白山保护区的管理局和森林公安局,对于敖太线的徒步管理是越来越严,让穿越秦岭古道的徒步,也变得紧张起来。在以前,塔子会亲自带队,但是现在,他只负责联络,带队的事情,另外安排人去做。
塔子一般会找从小就在秦岭中生活的人,五十岁以上的男性最好,这种老哥不仅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还为各级科考队带过队,在秦岭中,这种人被称为老导,就是老向导;退而求其次的是老导的孩子们,这群人里,有些人已经三十多岁,他们的经验也很丰富,他们被称为桥哥。
这名字来得古怪,为什么要做桥哥。按照秦岭中老导游们的说法,年轻人想做导游,一定要在秦岭中砍过柴,滑过索道上——说是索道,其实是山里人嘴里的溜索,一根钢索横跨在河流的上方,利用钢索两端的高度的差异,将物品或者人,通过搭在溜索下面的滑凳,送到河的另一边。
导游需要被游客们相信,首先导游得了解秦岭,砍柴之人被称为樵夫,在秦岭的口音中,除了带着些许的陕腔,还有那么一点点河南信阳和四川口音混在里面,樵夫就成了桥夫,后来又变成了桥哥。
老导和桥哥,是最受欢迎的徒步领队,他们生长在秦岭中,对秦岭的地质、天气非常熟悉,但是他们几乎很难考上导游证或者成为登山协会的会员,想带队的话,就要依靠塔子的信息。
塔子在意的,是一支名为N0829的队伍。
这队伍自北向南、沿着著名的傥骆道,徒步穿越秦岭,组队的时间是8月29日,所以有了这个名字,队伍的向导和队长,即不是老导,也不是桥哥。
而是位二十多岁的女孩,吴珠。
吴珠的面孔在塔子面前出现了,她的脸色苍白,一张长圆脸上,线条坚硬,自己见到吴珠的时候,她的头发总是粘乎乎的,被汗水或者雨水紧紧地粘在额头上,她会用牙齿下意识地咬着上嘴唇,对着塔子点点头。
“我能带队,你不会觉得我做不了向导吧?”吴珠咬着牙说道,“塔子哥,你就这么看不起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