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 奉诏不死困
作品:《三国:从焚尸卒捡属性到黄天当立》 豫州,州牧府。
书房之内,灯火摇曳。
墙壁上巨大的九州堪舆图在烛光下忽明忽暗,与刺史王允此刻的心情相互辉映。
看着书案上的三份文书,王允不免眉头紧皱。
左手边是洛阳八百里加急密报:“黄巾贼首刘铮已携其妹,伪装行商,潜入汝南罗山县。”
中间是盖着玉玺的圣旨,命令他即刻调集州中精锐,以雷霆之势合围罗山,务必将贼首刘铮生擒,不得有误!
最右边,则是从南阳边境传来的军报。
荆州黄巾赵云尽起襄阳主力,合共五万大军,正日夜兼程,朝着豫州门户大隧关疾速开进!
要么是剿灭刘铮的不世之功,要么是黄巾侵略豫州百姓再度陷入水生火热的危机。
王允长长地叹了一口气,抬起头,目光扫过书案下首坐着的三位幕僚。
“诸位都看看吧。”他的声音带着一丝挥之不去的疲惫与无奈,“圣意已决,命我围杀刘铮。”
“可那赵子龙的五万大军,也已兵临城下,这……分明是把我豫州架在火上烤啊!”
“此事,该当如何是好?”
话音落下,书房内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片刻后,性格颇为急切的赵戬率先开口:“府君,此乃天赐良机,正是我等建功立业,名留青史的大好时机啊!”
他声调高昂,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那刘铮携妹自投罗网,我豫州精锐又是百战之兵,只要将罗山县围个水泄不通,他便插翅难飞!”
“只要擒下此獠,平定荆襄之首功便是我豫州的!届时,府君您便是匡扶汉室的头号功臣,封侯拜相,指日可待!”
“至于那赵云……不过是虚张声势罢了!”
“主帅被擒,他麾下五万大军群龙无首,焉敢与我豫州玉石俱焚?必将不战自退!”
封侯拜相四个字,瞬间让王允那颗摇摆不定的心砰砰直跳。
然而,还未等他细想。
一旁的杨瓒便发出一声冷哼,毫不客气地泼上了一盆冷水。
杨瓒年岁稍长,为人更为稳重。
他抚着花白的胡须,摇了摇头,脸上满是忧色:“赵公此言,太过想当然了。”
“功名利禄固然诱人,可也要有命去享才行啊。”
他看了一眼王允,语气沉重:“府君,您莫要忘了,当今天下,早已不是当初了。”
“朝堂之上,外戚宦官党争不断,陛下更是沉迷于美色享乐,何曾真正将国事放在心上?”
“您再想想,当初平定黄巾之乱,功劳最大的皇甫嵩将军,如今又是何等下场?”
“不过是被人构陷几句,便被罢官夺爵,赋闲在家!”
“我等即便真的抓了刘铮,又能得到什么?”
“更何况!”杨瓒的声音陡然提高了几分,“那赵云的五万大军,可不是纸糊的!”
“传言黄巾军纪严明,气势如虹,仅仅半年时间不到,便横扫荆州,绝非寻常贼寇!”
“刘铮若真在罗山有失,那赵云必定会疯狂报复,届时,整个豫州都将陷入兵祸,生灵涂炭。”
“府君,百姓们已经够苦了,经不起折腾了啊?!”
一热一冷,一功一祸。
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让王允纷乱的思绪,瞬间变得茫然。
他揉了揉太阳穴,将求助的目光,投向了一直沉默不语的士孙瑞。
士孙瑞,关中名士,素以智计稳健著称,是王允最为倚重的首席谋主。
感受到王允的目光,士孙瑞这才缓缓放下茶杯,发出一声清脆的轻响。
他站起身,并未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先对着赵戬与杨瓒分别拱了拱手。
“赵公所言,乃忠君报国之正道,我辈臣子,食君之禄,自当为君分忧,此言不差。”
“杨公所虑,亦是保境安民之老成之言,行事之前,先思其败,方能立于不败之地,此虑更深。”
简单两句话,先是肯定了两位同僚的观点,瞬间缓和了书房内那剑拔弩张的气氛。
赵戬与杨瓒皆是微微颔首,面色稍缓。
王允见状,心中暗赞,急忙催促道:“瑞公,就莫要卖关子了,快快说,此局……究竟该如何破解?”
士孙瑞微微一笑,走到了那副巨大的堪舆图前。
拿起一根竹杆,并未指向罗山,也未指向大隧关,而是在豫州周边的几个州郡上轻轻点了点。
“府君请看,大将军何进与袁本初的‘五路伐荆’之计,看似天罗地网,实则各怀鬼胎。”
“西路盖勋,远在长安,兵出武关,劳师远征,能有几分战力?”
“南路赵部,益州偏僻,自保尚且不足,岂会为朝廷火中取栗?”
“东路孙坚,脸刘铮的面都没见上就成了惊弓之鸟,如今遁入江东,怕是巴不得荆州与朝廷斗个两败俱伤,他好坐收渔利。”
“至于最南边的士燮……更是天高皇帝远,许以重利或许会骚扰一二,但绝不会倾力北上。”
“说到底,这五路大军,真正能对荆州构成威胁,且必须打出个样子的,只有我们豫州!”
这番鞭辟入里的分析,让王允瞬间惊出了一身冷汗,背后寒意上涌。
“那……那依瑞公之见,我们当真要抗旨不遵?”
“不。”士孙瑞摇了摇头,缓缓吐出了十个字:
“奉诏不死困,观五路成败!”
“何解?”王允精神一振。
“解法很简单。”士孙瑞的竹杆,在罗山县的位置轻轻一点,“圣旨,我们必须遵从。兵,也必须得出!”
“而且要大张旗鼓地出,让全天下都知道,我们豫州响应了朝廷的号令!”
“但是。”他话锋一转,“兵至罗山,只围不攻,将县城围三缺一,做出一个合围的姿态即可。此为‘奉诏’。”
“如此,对上,我们有了交代;对下,我们也能稳定军心。”
“至于那赵云的五万大军,见我军并未对刘铮下死手,自然也不敢轻举妄动,只能在大隧关外与我军对峙。此为‘不死困’。”
“之后,我们便可高坐钓鱼台,静待天下之变。那另外四路兵马,究竟是真打还是假打,总会见分晓。”
“他们若胜,我军便可趁势收紧包围,一举擒获刘铮,将首功收入囊中,此为‘进’!”
“他们若败,或迟迟没有动静,我军便可上书朝廷,言称贼势浩大,赵云援军已至,我豫州兵力不足,请求朝廷增援。”
“届时,便可从容后撤,保全实力,此为‘退’!”
“如此一来,无论战局如何变化,我豫州都进可立功报国,退可明哲保身,立于不败之地!”
一番话,字字珠玑。
如拨云见日,瞬间驱散了王允心中所有的迷茫与恐惧!
“妙!妙啊!!”
“就依瑞公之策!奉诏不死困,观五路成败!”
书房内压抑的气氛顿时一扫而空,几位幕僚也都是面露钦佩之色,纷纷附和。
就在这时。
“老爷!老爷!”
一名仆人神色慌张地冲了进来,看到书房内还有客人在,到了嘴边的话又猛地咽了回去。
支支吾吾,欲言又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