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此子不可欺,王学士见风使舵

作品:《女帝生下龙凤胎后,我觉醒人皇养成系统

    就在这时,翰林学士王杨踱步而入。


    “都聚在这里作甚?”


    老编修如见救星,急忙捧着书稿上前:“王大人,叶编修他…他已校勘完毕。”


    校勘完毕?


    这...怎么可能?!


    王杨眼底闪过一丝质疑,在秦首辅的要求下,自己可是专门挑了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


    他接过书稿,初时神色淡然,但细看片刻后,脸色逐渐凝重,最终化为一片惊愕。


    王杨猛地抬起头,白须颤抖,眼底尽是不可思议!


    “叶编修,这…这些注解,尤其是关于北疆古道水脉变迁的论述,是你编写的?!”


    叶明从容起身,微微一揖,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遍整个翰林院:


    “回大人,下官昨夜校勘时,见原文记载与《河渠志》、《前朝行军札记》中数处细节颇有出入,便大胆推测。


    下官结合地形水脉常理进行反推,偶有所得,记录在侧。若有谬误,还请大人指正。”


    反推?偶有所得?


    一番话说得云淡风轻,却让满堂皆寂!


    这意味着他不仅完成了校勘,更是在残缺的基础上,做出了创新性的研究!


    这已非“完成任务”,而是“著书立说”的范畴!


    看着叶明意气风发的模样,一旁的李世安与顾正泽脸色瞬间煞白。


    他们本想着三日后看叶明出尽洋相,可他竟只用一日一夜,完成了一项不可能的任务!


    王学士深吸一口气,再看叶明时,眼神已完全不同,此人绝非凡人,难怪陛下与秦首辅都会如此‘看重’他。


    自己即将面临告老,这趟浑水,他绝不能在深入了!


    脑海中斟酌一番后,王杨郑重地将书稿交给身旁侍从:


    “待会上朝,老夫要亲自呈送陛下御览!”


    他转身看向叶明,语气带着前所未有的赞赏:


    “叶编修大才,本官着实佩服!此事,本官定会向陛下如实禀奏!”


    闻言,叶明再次躬身,面带假笑:“谢大人,此乃下官分内之事。”


    阳光透过木窗,正好照在他平静的脸上。


    满堂翰林,皆成背景。


    【叮!成功完成校勘任务,打脸翰林院众臣,成长值+1000!】


    系统提示音如期而来,看着众人呆滞地神情,叶明心中暗爽:


    校勘可以靠超凡记忆,但这些独特的注解,自己可是实打实的有在思考!


    “大人,如若没有其他事情,下官继续帮罗编修整理资料去了。”


    王杨摆了摆手,此时眼神中已是欣赏,再无刻意针对:“叶编修,本官许你半日休息,回去歇息去吧。”


    叶明面露感激,恭敬道:“谢大人体恤,那下官便先行告退了。”


    看着叶明离去的背影,王杨心中的那道念想越发坚定。


    我不过五品翰林学士,年岁至此,再无提拔可能。在告老还乡前,何苦卷入这漩涡,不如做个顺水人情。


    “还站着作甚?手里的活计都忙完了吗?”王杨回过神来,扫视全场,语气转冷。


    众人如蒙大赦,纷纷散去。直到王杨的身影消失在廊道尽头,值房里才爆发出压抑不住的议论。


    “这小子...到底怎么做到的?”一个老翰林抚着胡须,满脸不可思议。


    “诶—,”另一人压低声音,“你们看见王学士刚刚表情没?他自己都难以置信啊!”


    “了不得,了不得啊...”有人摇头感叹,“这般年纪就有如此学识,将来怕是要入阁的...”


    此刻,李世安和顾正泽坐在角落,脸色铁青,沉默不语。


    突然,罗炜冷笑一声,“入阁?你们忘了他得罪什么人了吗,还想入阁?”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


    武德殿。


    当各部院奏事完毕,一直沉默的王杨手持玉笏,稳步出列。


    “陛下,臣有本奏。”


    龙椅上,李婉清凤目微抬:“王爱卿请讲。”


    “臣奏请为翰林院编修叶明记功。”王杨声音洪亮,将叶明校勘完的《北疆风物志》双手呈上。


    “前朝《北疆风物志》残卷编纂停滞三十年,叶编修不眠不休,一日夜便完成校勘。更难得的是——”


    王杨顿了顿,感受到来自文官首列那道冰冷的视线,后背渗出冷汗,却依旧朗声道:


    “叶编修在校勘中多有创见,尤其对北疆古道水脉变迁的考据,解决了兵部多年的疑惑。此等才学,实属罕见!”


    话音落下,满朝哗然!


    龙椅上,李婉清翻阅着那本修正后的《北疆风物志》,嘴角几不可见地扬起。


    “哦?”女帝声音清越,“王爱卿细细道来。”


    随即,王杨将叶明的考据娓娓道来,每一处都引经据典,说得滴水不漏。最后躬身道:


    “陛下,叶编修大才,若只任七品编修,实属屈才。臣恳请为其叙功升赏!”


    话音落下,李婉清沉吟片刻,目光扫过群臣,最后落在秦阳古井无波的脸上。


    “叶编修初入翰林,便能勤勉任事,着实不错——


    其校勘成果,着兵部、工部详加核验,若果真有益国防水利,再行叙功。”


    李婉清并未立刻升赏,只是简单地将这校勘之作拔高到了军国要务的层面。


    这份不动声色的看重,比直接的官职赏赐,更让秦党如鲠在喉。


    “陛下圣明!”王杨立即躬身,心中长舒一口气。


    ......


    退朝后,官员们如潮水般涌出大殿。


    王杨刻意放缓脚步,行至无人廊道时,果不其然,秦首辅的心腹,吏部郎中周文博“恰好”走了过来。


    “王学士,今日之举,可是让我等颇为意外啊。”周文博语气平淡,话中带刺。


    王杨停下脚步,脸上堆起恰到好处的无奈与后怕:“周郎中,非老夫不尽心,实在是…此子非凡类啊!”


    随即,他凑近半步,压低声音,带着一丝推心置腹。


    “首辅大人让老夫‘考量’他,老夫挑的可是三十年的死结!可...”王杨两手一摊,面带苦涩。


    “可谁能想到,他竟能一日勘破,还另辟蹊径,做出了这等开创性的见解?”


    “当时翰林院上下皆可为证,老夫初时亦是难以置信,反复查验。”王杨叹了口气,语气转为诚恳。


    “周郎中明鉴,老夫年迈,即将致仕,别无所求。


    只是今日之事,翰林院上下数十双眼睛都看得分明,此等才能,老夫思前想后,觉得还是该据实奏报。”


    随即王杨微微躬身,姿态放得极低:


    “老想必...首辅大人胸怀社稷,定能明白其中利害。”


    “哼。”周文博冷哼一声,拂袖离去。


    看着周文博远去的背影,王杨直起身,捋了捋胡须,眼中闪过一丝后怕与庆幸。


    首辅大人,恶人老夫已做过,是他叶明本事太大,怪不得老夫。


    如今顺势推他一把,既在陛下那里卖了乖,也在清流中博了个惜才之名,还让你抓不住把柄。


    这翰林院,老夫总算可以全身而退了。


    王杨整了整官袍,正准备离开,一个不起眼的小太监却悄无声息地来到他身旁,低声道:


    “王学士,陛下口谕,请您移步御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