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作品:《[天幕]皇帝聊天群

    【刘季:但说无妨!】


    刘季可不会轻易许诺。


    天幕规则三是禁止谎言, 刘季已用旁人无法判断真假的内容进行印证。


    印证结果,是天幕的确能判断是否为谎言。


    那刘季就不能直接答应秦念的要求。


    倒不是他不想应,而是天幕可能会不让他应。


    【秦念:改帝王纪年为秦历纪年, 以大秦一统天下为元年。比如秦二世元年,记作秦历十三年。此纪年当一直沿用下去,你朝不得以帝王纪年,也不能有年号纪年。】


    【嬴政:……朕只剩十二年寿数?】


    嬴政没想到继不得不让刘邦即位之后,还会看到另一噩耗。


    寿数仅五十岁?


    五十不算短寿,但对比那聒噪的刘彻,却是少了二十年。


    【秦念:你求长生时吃了太多方士炼的毒丹,死于重金属中毒。既然祖龙现在处于秦历元年,那就还没开始吃毒丹, 此世寿数定然更长。】


    祖龙剧本果然是处在大秦一统的当年。


    此前二凤话题时, 秦念就刻意提及方士炼的丹有毒, 结果祖龙在意的是“焚香有毒”。


    她当时就猜测祖龙处于始皇帝二十六年。


    现在算是得到印证。


    【嬴政:……】


    若不是正在让方士研制火药,嬴政现在就想把全国的方士活埋!


    此刻嬴政忽然意识到,秦念曾多次提及方士炼的丹有毒,原来是在示警于他?


    嬴政越发恼怒。


    【刘季:大秦一统之前, 又当如何计算?】


    【秦念:始皇帝二十五年视作秦历前一年, 秦昭襄王元年为秦历前八十五年。】


    【刘季:既是承秦之社稷, 秦历纪年一事,吾当应之!】


    刘季当然愿意认可。


    就算是让他改姓嬴,刘季都不会有丝毫犹豫。


    只是改作秦历纪年,那又有何妨?


    年号之说,刘季闻所未闻。


    改作秦历纪年, 那他代秦一事就更加名正言顺, 还有利于收秦臣秦民之心。


    何乐而不为?


    ………


    秦念让刘季改纪年, 既是为了稍慰祖龙之心,也是在帮刘季收老秦人之心。


    汉以秦历纪年,就意味着汉代秦既是改朝换代,也是华夏传承。


    秦念不担忧六国旧民的民心。


    按照天幕设定,天下百姓都知道刘季是明君,短时间内六国旧贵族不可能煽动百姓造反。


    但等到天幕消失,天幕对百姓的影响就会逐渐消退。


    届时这些想要复国、想要恢复家族地位的旧贵族必然会再度兴风作浪,尤其是在改革触及各阶层的利益时,甚至极有可能勾结匈奴作乱。


    刘季必须尽快掌权并清除六国旧贵族,来减少推行改革的阻力。


    只有完成改革,这次朝代更迭才能算是平稳落地。


    如果能将内战消弭于无形,或许汉朝从一开始就不必对匈奴呈守势。


    【刘彻:后世也是秦历纪年?】


    刘彻很是不满。


    因为以年号纪年,就是起于他。


    秦念分明是在针对他!


    所以他反问秦念时期又是以何纪年,难道她也放弃帝王纪年或年号纪年?


    霍去病无奈。


    方才他见陛下欲言,就立即出言劝阻,不想陛下竟是装作没听见,径直出言。


    纪年之事本无需起争端,陛下若是不愿,大可不采用。


    后世秦皇也只是要求承秦社稷的高祖使用秦历,并非要求各朝。


    【秦念:当然,亦是以大秦一统为元年。因为秦历纪年的优点,那就是有利于华夏儿女了解历史。】


    【秦念:朕说你处于秦历103年,秦历25年的刘邦就知道你与他间隔78年,而不是看着你的“元狩四年”两眼一抹黑。】


    【刘彻:哼!】


    刘彻愠怒。


    但即便是怒,他也不得不承认秦历纪年的便利。


    此刻他甚至在想是否推行汉历,就以高祖元年作为汉历元年。


    【刘邦:秦皇大才。朕虽非继承大秦社稷,但汉承秦制,朕亦欲采用秦历元年。】


    刘邦坦然道。


    他也想过是否启用汉历元年。


    但思前想后,刘邦发觉若是以汉历元年为起点,大汉亡国之时,下一朝或许就会再以本朝建国为元年。


    秦历元年却不同,这是华夏初次一统,亦是第一次出现“皇帝”之说。


    以此为元年,名正言顺,不会有任何争议。


    倘若这是第一个话题,刘邦必然不会作此言。


    可这是第九个话题,受到秦念的影响,刘邦眼中也不再只有汉朝。


    当为华夏计。


    以汉高祖的身份定下秦历元年,这又何尝不是他的功绩?


    况且定下此事,还对另外两个自己有利。


    【刘秀:遵高祖之意,本朝亦将改用秦历纪年。】


    【李世民:秦历纪年既然有利于民,本朝亦当采用。】


    【赵匡胤:承秦之政法,宋朝亦不例外。】


    【朱元璋:秦皇助朕良多,大明亦用秦历。】


    【朱棣:谨遵父皇旨意。】


    【武曌:朕时日无多,待太平即位,再行修史之事。】


    武曌不愿现在弃用年号。


    虽然秦历便利,但她取的年号更好听。


    当初她还是皇后的时候,就常与雉奴商议年号。


    如今她已然年老,定秦历的功绩,不如留给太平。


    【秦念:刘彻,就剩你没表态了。】


    秦念原本只是想让刘季改年号,没想到刘邦这么上道,还引得其他皇帝跟上。


    那唯一不吱声的刘彻就得被她点名。


    刚才是刘彻先给她垫话,让她顺势说出了秦历纪年的优点。


    秦念当然也得给刘彻垫话。


    这就叫默契。


    【刘彻:……朕亦遵高祖之意。】


    刘彻难得地生出悔意。


    他刚才怎么就装作没听见去病的劝谏?


    若是自己不问秦念,她就不会说秦历元年于华夏有利,高祖皇帝就不会定下以秦历纪年!


    ………


    嬴政心中郁气稍散。


    以大秦一统作为秦历元年,无论王朝如何更迭,只要华夏永存,则皆以秦历纪年。


    这何尝不是大秦的“永生”?


    秦念让后世以秦历纪年,足见她并非不在意秦之社稷。


    只是她更重视华夏。


    【秦念:祖龙,为了配合秦历纪年,你得把岁首改为正月一日才行。】


    【嬴政:……可。】


    嬴政早已不信五德终始之说。


    大秦二世而亡,如此“天命”有何可信?


    只是他不愿让秦念太快得逞,故而略作迟疑之态。


    但看到天幕呈现的文字,嬴政才发觉这般迟疑,并不像是为难秦念。


    反倒像是自己对她无可奈何。


    【秦念:秦历纪年有利民之意,也不应采用干支纪日。十二月十二日就写十二月十二日,不要用甲子、乙丑这类不利于百姓理解的纪日。】


    【嬴政:可。】


    各朝连纪年都采用秦历纪年,改为数字纪日当然也无不可。


    【秦念:历法应阳历与农历并行。前者有利于国政施行,后者有利于农事……】


    和纪年纪日不同,阳历和农历解释起来就麻烦多了。


    阳历就是太阳历,400年97闰的规则下,3万年才会累积1天的误差。


    每年都是12个月,不会每4年多出1个闰月,可以提前几千年确定闰日。


    缺点是跟月相毫无关联,不能指导沿海渔业。


    农历不是阴历,因为太阴历实则是按照月相变化形成的历法,而农历属于阴阳合历。


    最初版本是《太初历》,在历史上经历数次大变革。


    1970年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的天文学家们制定了现行农历。


    农历完美融合月相、节日、节气、天象,唯一的缺点是月相周期与太阳回归年之间的长度差异会影响闰月的计算,无法提前几百年精确定位闰月。


    秦念将两种历法的计算方式与利弊都发到了群里。


    等到各朝都表示会采用这两种历法后,她将《太初历》的史实也发在了群里。


    【秦念:刘彻,太初元年你朝颁布《太初历》。这是由邓平、落下闳提出的八十一分律历,是第一部有完整文字记载、正式颁行的阴阳合历,被视作后世农历的重要起点。虽然精确度不够,却是首次将二十四节气收入历法,同样属于你的一大功绩——这一年是秦历118年。】


    参与修历的另一个名人是司马迁。


    但他是上书汉武帝应该修历法的官员之一,而不是历法的实际制定者,秦念就不提了。


    【刘彻:十五年后?朕的功绩就是如此之多!】


    刘彻发现这秦历纪年果真便利。


    被迫采用秦历的恼怒也是一扫而空——


    本朝采用秦历纪年,但秦历纪年是源于他制定的《太初历》!


    ………


    秦历纪年之说,已经让刘季时期的秦臣越发相信天幕所透露的消息为真。


    阳历与农历一出,凡是对天文有所了解的秦臣,已是彻底信服。


    这绝非此世之人所能制定的历法!


    可若是历经数千年演变,故而得此历法,这就说得通了。


    低调的太史令此刻站了出来,向满朝文武讲述“农历”是何等难得。


    【秦念:……】


    秦念回复一串省略号之后,果断转移话题。


    【秦念:刘季时期的韩信,你看完前八个话题之后,可能会对刘季有点意见。但这一次他应该不会负你,你可以再信他一次,你也只能再信他一次。别养门客,和所有文武官员保持距离,朕相信你这一世依旧能成就兵仙之名。】


    韩信:“……”


    刘季原本会负他?


    兵仙……


    纵然被负,也成就如此盛名?


    【刘季:……】


    刘季的笑容僵住片刻,很快又笑了起来。


    应是他忌惮韩信的能力,才会有负他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