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作品:《[天幕]皇帝聊天群

    【秦念:能考进国学的人, 能力肯定不会差,可从中选取愿意入宫的合适人选,至于贤不贤那就得看皇帝或太子的识人之明。】


    秦念的想法其实是让皇子皇女隐姓埋名入国学就读——等祖龙的话题再说。


    如果能够谈校园恋爱, 其对象贤不贤另说,至少能力绝对不会差。


    经她改良后的科举制,上国学的难度比在现代上清北还要难。


    毕竟清北每年招生八九千人,而想要就读秦念设定的国学,那就得通过国试且年龄低于三十岁。


    放在古代,那就是年龄低于三十岁的举人。


    【刘庄:何谓国学?】


    确定“国学”之说应与皇帝本人无关,也不会挑衅秦念,刘庄立即问道。


    他现在还不清楚秦念如何以女子之身称帝。


    但他也很赞同皇后当择贤能。


    他的皇后马氏是阿母所选,不仅德冠后宫, 与他言及政事时, 也总能多有毗补, 刘庄因此对她宠敬日隆。


    皇后无子,刘庄就让她抚育太子刘炟,如今母子慈爱。


    可皇后有才实属难得,秦念又为何确信“能考进国学的人, 能力肯定不会差”?


    这难道是女子之学?


    【刘秀:这亦是此前的话题。】


    【刘庄:唯。】


    【朱元璋:若无女子通过郡试, 又当如何是好?】


    秦念本以为朱八八又欠骂了。


    但转念一想, 朱元璋的顾虑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就是现代也有山区女孩难以升学的现象,放在封建王朝,就算她用“贬阴则势必阳衰”让各朝不再刻意贬低女子,女子考科举的难度也依旧远高于男子。


    朱元璋时期都还出现北方考生全部落第的现象,这是教育不公平的体现。


    对此朱元璋的选择是设南北榜, 但秦念却不能提议分性别录取。


    因为按人口比例分, 封建王朝绝对不会答应给女子一半的国试名额, 这不符合当时的社会现状。


    也不能提议给女子一成的最低额度,因为执行过程中很容易变成固定额度,对以后的女子不利。


    【秦念:那说明你朝女子依旧在被儒家糟粕打压,你就该好好反省阴衰至此何以兴阳。】


    【朱元璋:……】


    秦念给自己点赞。


    这就叫放弃内耗,外耗他人。


    一个女子考不进国学,是她个人的问题;所有女子都无法进入国学,那是王朝的问题。


    ………


    儒家糟粕?


    阴衰至此何以兴阳?


    这都是何意?


    刘炟茫然地望着天幕。


    疑惑已到嘴边,刘炟却终究没有问出来。


    因为大父已两次要求阿父慎言。


    大父也说两个时辰后将能看到此前的话题,他不问也应该能得到解答。


    那还是不问了。


    ——刘秀中兴汉室,刘庄严刑峻法,而刘炟治国被视为“仁政”。


    【秦念:除了选皇后,还得让皇后了解朝政。如果皇后对政事一知半解,就无法在皇帝早逝时尽快稳定朝局。】


    对于此事,刘庄和刘炟倒是都没有意见。


    毕竟他俩都有宠爱的皇后,且都不避讳与皇后商议政务。


    【刘邦:皇后干政?】


    此前刘邦就以“太平是武曌的子嗣”,来询问如何避免吕雉效仿武曌称帝。


    得知武曌以皇后之身临朝二十年,且子嗣皆为李唐皇室,故而能够称帝之后,刘邦才放下心来。


    如今秦念却是不仅要赋予太后临朝称制之权,还要允许皇后参政——


    居心不良。


    刘邦早就知道秦念博闻强识,对军政都有着极其独到的理解。


    可就是太独到了。


    刘邦对她那句“假如朕的皇后有武曌的治国天赋,后代又都是废物,这皇位传给他,朕又没意见”印象深刻。


    秦念不介意江山易主,但刘邦介意。


    【秦念:参政又不必给实权,就当多一个可商议政事但无实权的幕僚即可。】


    一旦皇后是幕僚的制度得以确定,那么后宫有可能发展成幕僚团体。


    毕竟后宫皆出身国学,才能都不会差。


    当然还有另一种发展:那就是随着女子地位的提升,将不会再有后宫制度。


    等朝臣发现后宫幕僚团在与前朝争夺话语权,前朝绝对不会反对后宫只剩一个皇后。


    当然,以上都属于秦念的推测。


    同事们的剧本会怎么发展,她就不清楚了。


    【刘邦:只怕有君王宠爱皇后过甚。】


    【秦念:二凤,他内涵你儿子。】


    李治:“……”


    听到皇后的轻笑声,李治装作没听见,只是盯着天幕。


    【李世民:……】


    若非得知李显李旦李隆基如何昏庸,李世民必然不会认可武曌干政。


    但现在他召武照入京,就已是表达认可。


    数日前李世民已经见到七岁的武照,极为聪慧。


    考虑到雉奴的风疾,李世民甚至打算让武照更早一些为雉奴分忧,不必等到成为皇后。


    【刘邦:秦皇,还请勿要顾左右而言他。】


    【秦念:难道你的皇后不了解朝政?】


    【刘邦:……】


    刘邦竟是无言以对。


    他的皇后当然了解朝政。


    【秦念:假如吕雉不了解朝政,你敢把国政托付给她?】


    【刘邦:秦皇所言极是,皇后确实应当了解朝政。皇后有实权与否,是取决于皇帝自身。】


    陈平侧目看向张良,恰好留侯也看向他。


    两人皆不着痕迹地移开视线。


    幼帝即位则太后临朝称制、太后无需还政、择贤能者为后、以皇后为幕僚。


    看似是为了解决幼主即位带来的社稷不稳之患。


    可将以上四者重新排序之后,却完全可以理解为:


    择贤能者为后、让皇后有治政之能、幼帝即位则太后临朝称制且无需主动还政。


    再与秦念那句不介意将皇位让给皇后相结合——


    这分明就是“择贤能者为储君”。


    陛下当真没有看出这一点?


    不,陛下应是不愿将“皇后即储君”这一点公之于众。


    “皇后有实权与否,是取决于皇帝自身”这句话,是用于提醒后世汉帝不能给皇后实权。


    ………


    刘彻冷眼看着天幕。


    秦念的目的过于明显,甚至可以说不加掩饰。


    如此肆无忌惮,分明就是挑衅!


    但刘彻给不出更可行的办法。


    宗室、外戚、宦官、朝臣,对于这四种势力,除了霍光这种忠于汉室的大臣,都更希望幼帝不能长成。


    寄望于他们的忠心,那就是寄望于侥幸。


    外戚篡位有王莽、宦官乱政有赵高、朝臣篡位有赵匡胤,其后果都是改朝换代。


    宗室作乱,或许是如朱棣这般,依旧是朱明皇室。但秦念偏偏还说了一句“宗室乱国起来,想必唐朝及之后各朝的皇帝都清楚其危害丝毫不亚于这二者”。


    显然,汉唐之间,必然出现过宗室乱国导致的改朝换代。


    这并不难理解——当初七王之乱,倘若阿父未能将其平定,必是匈奴坐收渔利。


    相比之下,竟然唯有“太后”与皇帝的利益最为接近。


    若幼帝为太后亲子,则哪怕如武曌这般篡位登基,终究还是会还位子嗣,哪怕其子嗣如李显那般无能。


    倘若太后无子,则难以篡位登基,外戚能给出的利益也不会高过皇室所给予的太后之尊。


    秦念给出的提议不是没有后患,却是后患最小。


    ………


    秦念改良帝制的目的,是赋予太后名正言顺的实权,成就低配版的“皇位有能者居之”。


    能够名正言顺参与朝政的皇后,就算没有实权,也能通过影响皇帝来干预朝局。


    若是皇帝早逝,则可成为拥有皇帝实权的太后。


    等到祖龙的话题,秦念还会提议让公主成为皇位候选人。


    女帝存在怀孕生子这一先天弱势,所以秦念让各朝发展医学,提议改善皇室体质,这些都可以帮女帝更容易度过难关。


    就算不幸死于难产,也可以提前选定继承人,还有皇后可以接管朝政。


    女帝的另一个问题是如果后宫不止一人,她不好确定谁是生父。


    但这就不在秦念的考虑范畴。


    这种新帝制的最大隐患,其实是生育能力尚在的太后篡位,那是真有可能彻底改朝换代。


    可秦念又不在乎谁当皇帝,只要篡位者不是王莽这种废物,改朝换代没什么不好。


    开民智之后,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不再是世袭帝制。


    还有一个隐患是皇帝恋爱脑,非要娶没有能力的真爱入宫,偏偏皇帝还早逝,致使真爱祸国——


    那也没办法,这世上本来就不存在完美的帝制。


    【秦念:朱棣靖难期间,不通军事的朱高炽能守住北平城,是因为他的母亲徐皇后是开国名将徐达之女。北平城的军事部署全是出于她之手,她甚至还激励百姓与将士的妻子披甲登上城墙拒守南军。】


    【朱元璋:将门虎女。】


    朱元璋叹道。


    他曾经还以为让皇子娶勋贵之后,是不得已而为之。


    如今看来,老四如果娶的是不能干政的普通女子,北平城危矣。


    若老四靖难不成,大明由笃信儒家的朱允炆治政……


    朱元璋只觉庆幸。


    【朱棣:若北平城破,靖难之役危矣。皇后不仅精通军事,于政务亦助朕良多,只是她已离朕而去十四年。秦皇,你可知皇后的病当如何诊治?】


    此前忙于政务,朱棣竟是忘了另外两个时期的发妻尚在。


    如今见秦念提起徐皇后,朱棣连忙召来太医询问当时的脉象。


    ………


    因朱允炆禅让而提前称帝的朱棣心急如焚。


    他怎么也没想到皇后会早逝!


    徐皇后对自己的早逝倒是平静,算算年龄,享年四十六岁,也不算短寿。


    【秦念:可徐皇后编的《内训》要求女子柔顺贞洁,剥夺女子的人格,是儒家吃人礼教的帮凶,在后世的名声相当难听。】


    【朱棣:朕会立即焚毁此书,禁止此书流传!】


    “吃人礼教”,新入群的两朝不理解这个词,但其余各朝的儒生却只能掩面。


    贞节牌坊逼杀女子,缠足恶俗致使无数女子残疾。


    故后世秦皇称之为“吃人”。


    【秦念:禁止流传即可,焚毁就不必了,可以留着当反面教材。你要是把这一罪证给销毁了,后世可不知道会怎么造她的谣。】


    【朱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