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作品:《[天幕]皇帝聊天群

    按照甲方给的人设, 她是在嘉庆时期造反登基,第一次中英战争必然提前发生。


    因为秦念不会允许“烟”进入华夏。


    以这时华夏的工业水平,就算她带着所有理论知识穿越过去, 也无法在短时间内用燧发枪武装军队。


    此时的英国的制式武器是滑膛燧发枪,甚至辅以更先进的线膛击发枪。


    如此巨大的武器代差,那必然是一场惨胜。


    ………


    刘彻目光一凛。


    “热武器军队对战冷兵器军队,是单方面的屠杀”。


    西域之西从海上发动战争,故而有那么一场“沿海抗登陆战”。


    被屠杀的……


    是华夏的军队。


    想到这一点的人不只是刘彻。


    ——在单方面屠杀中,用人命堆出来的惨胜。


    【李世民:朕必会开民智。】


    李世民想起秦念曾在详述科举制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数以千万计乃至万万计的专业技术人才,才能将国力推向巅峰。”


    越是得知秦念一朝的艰难,李世民就越发能够理解她的“疯狂”。


    倘若是大唐的军队遭遇那场惨胜的海战——


    只是想想, 李世民都难以抑制愤怒……与恐慌。


    更何况是历经这一切的秦念?


    【秦念:这种枪短时间内造不出来, 但在科技发展的过程中, 会伴随着大量的科技成果。比如……】


    秦念想到各朝的皇帝都难以见到燧发枪,理论上有可能降低发展科技的热情。


    于是果断又码了一堆“科技成果”发在群里。


    同事们也相当配合,纷纷在遵循所扮演的皇帝的人设下,积极询问各项科技成果的细节。


    就连祖龙都难得地开尊口, 询问“水泥”应如何配置。


    秦朝最好基建, 这很符合人设。


    【秦念:堡垒线将草原切割成无数的格子, 沿堡垒建造村庄分配牧场,再不断推进堡垒线蚕食草原,等到将整片草原纳入掌控,才能永绝后患。】


    【李世民:此非一时之功,或需百年乃至数百年。但朕必会施行, 后世唐皇亦会延续此政。】


    李世民已然明了。


    这堡垒链是不断向前推进的长城。


    一旦修成, 纵横交织的堡垒链将彻底截断游牧异族迁徙之路。


    由于草原不适宜耕种, 北虏即便一时占据堡垒,也会因饥饿而不能借此据守。


    但堡垒属于唐军,则粮草可通过修建的道路从后方运输而来。


    如此必然消耗大量人力物力——然秦念早已给出富国之策,就连人力也有异族俘虏作为补充。


    此举可行。


    【秦念:说完了北边,那就来说说南边。】


    【朱棣:交趾?】


    一说到南边,朱棣立即想起他趁黎季犛弑帝篡位之机出兵征夷,于次年平安南,设交趾布政司。


    但数年前交趾黎利反叛,虽多次为明军所败,却始终未能将此獠诛杀。


    【秦念:交趾是经略西洋的关键,绝对不能有失。】


    秦念经常看到网上有人为朱瞻基洗白,认为弃置交趾是当时的不得已。


    甚至反向指责朱棣不该违背朱元璋的祖训攻打不征之国安南,还认为他打下安南是重大的军事失误。


    但交趾那块地方,是郑和下西洋的重要保障。


    【朱高炽:……】


    朱高炽再度冷汗涔涔。


    他有着相当高的政治敏锐度,秦念这话一出他就知道交趾可能有失!


    他已派遣太监山寿前去招安黎利。


    【朱瞻基:……】


    朱瞻基更是坐立难安。


    去年祝洞之役、昌江之役皆败之后,他就与黎利议和,撤销交趾布政司,允许安南复国,立陈暠为安南国主。


    到今年五月,黎利就上报陈暠已死,陈氏绝嗣,要求改立自己为国主。


    如今朱瞻基让黎利寻访陈氏后裔,以此拖延时间。


    但朱瞻基知道,如果没有其他转机,他就只能承认黎利成为安南之主。


    【朱棣:朕应如何应对交趾之危?】


    朱棣知道交趾多叛贼,叛寇潘僚、黎利、车三、侬文历至今未被擒获。


    但现在这些叛逆远非官军的对手,都在逃窜之中。


    但高炽和瞻基相继出言,他就知道交趾绝对出了大问题。


    就是不知问题出在未来三年还是高炽继位之后。


    ………


    朱元璋不知第多少次瞥向老四。


    朱棣:“……”


    汉武帝灭南越国后,设立交趾、九真、日南三郡。


    其中交趾所在之处现今为安南国,是朱元璋所设的“不征之国”。


    但朱元璋也没有出言斥责,他已经知道祖训治国有多么荒谬。


    【秦念:你所在的时期,先把那个叫马骐的太监杀了以平当地民怨,再把张辅调回去镇压叛乱。】


    【朱棣:马骐?】


    朱高炽时期。


    太师英国公张辅整理衣冠,他知道当今陛下不会再听山寿的谗言。


    他曾四征安南三擒伪王,交趾既然是大明不能有失之地,他当为先帝再次平此地之叛!


    ………


    朱瞻基时期。


    张辅露出笑容。


    今年朝议,当今陛下决定放弃交趾,他虽极力反对却未能成功。


    本以为安南之失已成定局,不想竟有天幕助他!


    还有那马骐,文武诸臣合奏要判处其死罪,偏偏陛下没有诛杀他,反而将他与无罪的弋谦同样免为平民,引发朝堂内外的非议。


    【秦念:你让马骐到交趾采办,他就在交趾横征暴敛。如今交趾叛乱四起,他可以说是“居功至伟”。】


    《明史》明确记载:


    “中官马骐以采办至,大索境内珍宝,人情骚动。桀黠者鼓煽之,大军甫还,即并起为乱。”


    “僚者,故乂安知府季祐子也,嗣父职,不堪马骐虐,遂反。”


    朝廷论罪时,马骐的罪名是“激变藩方”。


    也就是直指马骐暴虐逼反交趾。


    【朱棣:马骐!交趾之乱竟然是你之过?!】


    【秦念:你装哪门子无辜?交趾布政司布政使黄福屡次裁抑肆虐交趾的马骐,马骐诬告黄福有异心,你说“此君子不容于小人”——你明知马骐是个小人,却放任他在交趾作乱。】


    【朱棣:……】


    【秦念:是马骐这个宦官横征暴敛来的珍宝闪瞎了你的眼吗?永乐大帝。】


    就算马骐征敛来的珍宝最终进入国库,成为朱棣北伐的资金,秦念也照嘲不误。


    因为交趾的叛乱需要明军进行镇压,平叛带来的将士伤亡,这分明也是在消耗大明的国力。


    朱瞻基时期的明军惨败,交趾丢失,更是马骐采办带来的连锁反应。


    【朱棣:……】


    朱棣脸色青白交加。


    秦念说得没错,他知道马骐是个小人。


    但他没有想到马骐的横征暴敛会引发交趾叛乱四起!


    【朱元璋:你竟然为了一己私欲,让宦官作乱?】


    【朱棣:是朕的过错!黄福,朕命你立即抓捕马骐及引发叛乱的相关人等,尽诛之以平民怨!】


    朱棣清楚纵容宦官逼反交趾是他的责任。


    朱高炽朱瞻基的沉默,甚至说明交趾因此有失。


    “臣遵旨!”


    正在交趾的黄福领旨之后,立即调派人手,亲自去捉拿马骐等人。


    他都不必先彻查,共事多年,没人比他更清楚哪些人是马骐的同党。


    只是此前陛下一直包庇马骐,他无可奈何。


    如今不一样。


    马骐的死期到了!


    【秦念:朱高炽,要不是规则限制,头都给你骂掉,智障东西。】


    【朱高炽:朕会立即将黄福调回交趾!亦诛马骐等人!】


    朱高炽再度面红耳赤。


    秦念为什么要在这件事上如此辱骂于他,朱高炽心知肚明。


    他将黄福召回辅助太子,也召回了马骐。


    但马骐回京没有多久,就矫诏让翰林院撰写敕文,又前往交趾采办金银珠香。


    朱高炽得知此事后大怒,责问翰林院官员为什么会相信马骐的矫诏。


    “朕安得有此言?卿等不闻渠前在交阯荼毒军民乎?交阯自此人归一方,如解倒悬,今又可遣耶?”


    但他没有诛杀马骐,也没有将他召回。


    如今看来,竟是致使交趾之乱愈演愈烈。


    【秦念:你该被骂的只有这件事吗?你居然能蠢到让一个宦官去招安叛贼,招安后让叛贼留在当地为官,使得叛贼趁机坐大!】


    【朱高炽:朕不会再议招安之事!】


    朱高炽终于明白秦念在谈及更易太子时,为何略过他不提。


    黎利竟是因此坐大,最终交趾有失!


    【秦念:朱瞻基,你算是倒血霉才摊上这么个爹。当然你也不是什么好东西,割地求和的懦夫。】


    【朱高炽:……】


    【朱瞻基:……】


    朱瞻基清楚黎利看似是请求大明册封,实则就是大明失去了交趾这片疆域。


    无论黎利的言辞如何恭敬,都掩盖不了这一事实。


    【朱棣:朱瞻基!!!】


    朱棣不敢置信地望着天幕上的“割地求和”四字。


    被后世秦皇称作“懦夫”,皇太孙朱瞻基几乎抬不起头。


    他此前还以为自己只是罢边主和,结果居然还不仅于此!


    【朱瞻基:汉高祖以南越为藩属国,是因为此时征讨难以取胜,难道汉高祖应当不顾国情攻打南越?】


    见皇祖父因秦念之言盛怒,朱瞻基就想反问若是秦念面对他的处境又该如何。


    是他想割地吗?


    是他继位之时,黎利就已成大患!


    接连大败,明军已无控制交趾的可能。


    他若是继续派兵,那就是行隋炀帝之事。


    但直接说安南现状被规则限制,朱瞻基只能想办法绕过规则。


    以历史话题中的汉越自比,果真就能现于天际。


    ………


    朱棣对朱瞻基的怒火转移到太子朱高炽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