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作品:《[天幕]皇帝聊天群

    范广与多行不法且部下多贪纵的石亨不合, 石亨就弹劾范广,致使范广被撤销职务,只领毅勇一营。


    这时罢免范广的皇帝是朱祁钰, 所以秦念说他没魄力。


    朱祁钰若是有心集权,年轻的范广显然更值得重用,可他偏偏相信早就被朱祁镇重用的石亨。


    之后朱祁钰重病,石亨帮朱祁镇复辟,诬陷范广与于谦一起谋立藩王,范广因此被处以极刑。


    石亨其实能力不错,也是北京保卫战的功臣,但他帮朱祁镇复辟后越发嚣张跋扈,因谋叛罪被朱祁镇下狱, 病死狱中。


    而最令秦念不齿的, 是朱祁镇居然将范广的妻子儿女送给降虏。


    “以广居第妻孥赐降虏皮儿马黑麻, 朝野为之不平。”


    “儿童因其姓名为俚句曰:京城米贵,安得饭广。至今犹传诵焉。”


    【朱棣:朱!瞻!基!】


    朱棣暴怒!


    同为武将出身,朱棣当然清楚朱祁镇这就是畜生行径!


    哪怕是“降虏”,那也是虏。


    范广于“北京保卫战”战功赫赫, 刀下必然沾染无数敌虏的血。


    结果朱祁镇这个蠢货居然将范广的妻子儿女送给降虏。


    人怎么能畜生到这种地步?!


    就这种人, 他配当皇帝?


    【朱瞻基:臣知错!是臣识人不明才立错太子!】


    朱瞻基之前遵太祖皇帝旨意废朱祁镇为庶人, 当时想的还是纵然为庶人,他也会让朱祁镇得以锦衣玉食。


    现在接连得知朱祁镇做的“畜生”之事,朱瞻基已是再无此意。


    当将其改名换姓,让他做个真正的庶人!


    【秦念:那就说说明堡宗是怎么变成这种拟人的畜生——朱重八,你说皇帝早逝, 由幼年的太子即位时, 是谁在教导幼帝?】


    朱瞻基心中大震。


    秦念此言, 难道是说他会早逝?!


    【朱元璋:……当由翰林学士教导。】


    朱元璋知道这个答案肯定会被秦念否定。


    翰林院学士全是儒生,能教出什么皇帝?


    【秦念:错了。翰林学士只能在上课时教幼帝,真正陪伴幼帝最长时间的人是太后和宦官。】


    【朱元璋:……】


    【秦念:由于你朝不许后宫干政,即便先帝遗诏是“凡国家重务,皆上白皇太后、皇后,然后施行”,这皇太后、皇后也根本不懂政务,最多也就决定是否在奏章上盖章。所以实际上掌权的是那个陪伴幼帝的太监——这就是明堡宗宠信宦官的原因。】


    秦念没有将矛头指向朱祁镇的母亲孙太后。


    《明史》中“阴取宫人子为己子,即英宗也”,像极了将过错归咎妖妃的儒家叙事。


    《明实录》对孙太后的记载与《明史》截然不同,描述的孙后与胡后情同姐妹,比如“上即大位,切胡氏为皇后,孙氏为贵妃。胡氏之疾,贵妃视之尤厚,故胡氏之退让,孙后之不居,皆其诚心云”。


    两本史书秦念都不敢尽信。


    但就算是孙太后争宠导致胡皇后被废,那也是朱瞻基对胡皇后无情。


    要求妃嫔必须贤良淑德不得争宠,这不符合人性。


    孙太后助朱祁镇复辟,下达颠倒黑白污蔑朱祁钰的诏书,这属于皇位之争。


    土木堡之变,文武百官上奏“圣驾北狩,皇太子幼冲,国势危殆,人心汹涌。古云:国有长君,社稷之福,请定大计,以奠宗社”。


    孙太后再怎么不情愿,也得批示“卿等奏国家大计,合允所请。其命郕王即皇帝位,礼部具仪,择日以闻。”


    明朝之前的后宫干政,能够直接干涉军政大事、决定人事任免,算得上“临朝称制”,才需要负全责。


    而明朝的太皇太后和太后只有给决策背书的权力,也就是只能点头摇头,不能自己决定政务,她们不需要为明朝的兴衰负主要责任。


    朱元璋将朱祁镇废为庶人,朱瞻基时期的孙氏就算不被废后,成为太后的她也没有将朱祁镇录入玉牒的权力。


    不过秦念还是会透露朱祁镇的生母是谁,以防误伤朱祁钰之母。


    【朱元璋:是朕的疏忽。】


    明堡宗……


    朱元璋知道“堡”必然不是正常的庙号。


    必然是和“宋驴宗”一般有其出处。


    至于实际掌权的是太监,朱元璋也没想到禁止后宫干政会带来这种后果。


    ………


    皇帝朱高炽震惊。


    皇祖父是这么虚心听教的人?


    【秦念:翰林院的儒臣不会教明堡宗真正的帝王之术,只会骗皇帝以德治国。宦官只需要把文臣武将坑骗皇帝的手段告诉幼帝,就能让明堡宗只相信他。这时候唯一能教导皇帝“宦官同样不能尽信”的人是太后,但这个永城主簿之女不懂政务,她教不了。】


    永城主簿之女——


    皇太孙朱瞻基的妃嫔孙氏脸色苍白。


    这朱祁镇竟是她的子嗣?


    【朱元璋:朕已废除祖训治国,后世当因时而异。】


    朱元璋只能如此回答。


    他已经知道各种制度都会有缺漏。


    十日前秦念就让他知道祖训治国的后果。


    这十日间数千份请罪上书,更是将各种五花八门钻政策缺漏的方式摊开在他面前。


    现在看来,这朱祁镇视战场为儿戏最终被异族所俘,就是为宦官所欺。


    朱祁镇的愚昧,或因其母不能教子;而其母不能教子,恰是因自己要求后宫不得干政。


    这就是封堵太后祸国的途径,却留下宦官干政的更大隐患。


    比起与皇帝无瓜葛的宦官,朱元璋知道还不如让太后干政,至少她是皇帝之母,必然会顾虑其子。


    倘若朱瞻基死后,有吕后这样的人掌权,又怎会让不通军事的皇帝带着半个朝堂御驾亲征?


    正如英布谋反时,病中的汉高祖“欲使太子将往击之”,是吕后“为上泣涕而言”,汉高祖因此自己去征讨英布。


    【朱棣:可有延寿之法?】


    朱棣再怎么责骂朱瞻基,在看到皇孙早逝时,还是第一时间询问朱瞻基是因何而逝。


    但多次询问都为天幕所阻。


    也是过于情急,朱棣一直没能规避规则。


    直到父皇与秦念谈完后宫干政一事,朱棣才将问题道出。


    【秦念:皇帝早死的原因,一般就那么几个,但你朝皇帝早死的原因还挺多。】


    【朱棣:还请秦皇明言!】


    皇帝朱瞻基愣住。


    他知道皇祖父问“延寿之法”是替自己所问。


    【秦念:你朝的史书经历多次删改,充斥着各种伪史与逻辑不通之处,朕也不知道这些明帝的真正死因,只能把今人的推测都说一遍。】


    【朱棣:……请秦皇直言。】


    看到“多次删改”,朱棣不由得心虚。


    但“你朝皇帝早死的原因还挺多”,实则是指本朝的皇帝有多人早死。


    朱棣必须追问缘由。


    ………


    秦皇?


    新入群的朱高炽和朱瞻基都注意到这个极为特殊的称呼。


    但两人都将疑问按捺住。


    秦念将要谈及明帝的生死,此时不该贸然询问不相干之事。


    【秦念:猜测一,重金属中毒。对于古代宫殿来说,主要存在铅、汞等污染,比如铅在地基、彩绘中运用很广。新建及补漆的宫殿至少得通风半年再住,过早住进去容易引发自身短寿、子嗣不丰、子嗣短寿等问题。】


    这个猜测完全是为朱瞻基量身定做,至于目的,当然是让皇帝们重视医学院。


    朱瞻基的长女顺德公主生于永乐十八年,寿二十四岁;次女永清公主生年不详,比长姐提前十年早逝;三女常德公主生于永乐二十二年,寿四十七岁。


    长子朱祁镇生于宣德二年,死于三十八岁;次子朱祁钰生于宣德三年,死于三十岁。


    永乐十八年十二月皇太孙宫修成,朱瞻基第二年正月就搬进去住,这就可以解释顺德公主和永清公主的早逝。


    常德公主是在朱瞻基搬进皇太孙宫三年后才出生,十七岁就出嫁离开皇宫,于是寿数最长,但也只有四十七岁。


    永乐十九年四月紫禁城前三殿被焚毁,朱瞻基即位后才搬进宫。一直到他死,紫禁城内都在搞装修。


    后宫距离装修工地有较远的距离,所以朱祁镇朱祁钰都没有早夭。


    但还是会受到影响,所以两人都没活过四十岁。


    而朱瞻基本人死于三十七岁。


    ………


    历朝历代喜欢新建宫殿的皇帝都额上冒冷汗。


    纷纷思索自己是否踏入“未通风半年”的新建或补漆后的宫殿。


    更有谨慎者,已然决定新建宫殿至少得通风一年、不、两年后再踏足!


    【朱瞻基:……】


    朱瞻基清楚自己就是子嗣不丰,二十九岁才有长子朱祁镇的出生。


    他就是在皇太子宫修成后不久就入住,没有等到“通风半年”。


    原来这才是自己子嗣不丰的原因!


    正是因为极为重视得来不易的储君,朱瞻基才会无过而废胡皇后,改立孙贵妃为皇后。


    结果朱祁镇竟是个彻头彻尾的昏君。


    【朱棣:此毒可有解法?】


    【秦念:重金属中毒,在朕这个时期也无解。】


    朱瞻基欲哭无泪。


    他没想到自己竟是已经得了绝症,命不久矣。


    【朱棣:竟是朕的过错……】


    朱棣深感茫然。


    他早就设想过秦念会以各种角度批驳他的治政,朱棣也做好了早认错早改过的打算。


    但他唯独没想到第一个问题居然在于迁都之后,让皇太孙住进没有“通风半年”的宫殿,致使朱瞻基早逝。


    【秦念:朕兴建医学院也没多久,你朝加快医学发展的进度,说不定有救。】


    秦念再次为医学院代言。


    其实哪怕是到现代,轻度重金属中毒可以干预,重度重金属中毒带来的损伤大多不可逆,更别说古代。


    但总得给个希望。


    从中医角度看,说不定老祖宗还真能想出以毒攻毒的办法。


    【朱棣:朕必将全力支持医学院的兴建!】


    【朱瞻基:何谓医学院?】


    绝处得见生机,朱瞻基当然得追问活命之法。


    【秦念:话题结束后,天幕会呈现过去的话题,到时候你就会知道。其实明帝的早逝的原因有很多,把其他因素解决了,说不定也能长寿。】


    【朱瞻基:请秦皇详叙!】


    朱瞻基此刻甚至得庆幸“明帝的早逝的原因有很多”。


    如此一来,即便重金属中毒无解,但其他问题得以解决,自己或许也不至于早逝!


    想到自己现在还算康健,并不像身患绝症之人。


    是了,他虽然子嗣不丰,但也没有绝嗣。


    必是还有其他原因,才致使自己早逝!


    【秦念:说到医学院,那就不得不提第二个猜测:明朝皇帝的普遍早逝,跟太医世袭制度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