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作品:《[天幕]皇帝聊天群

    【今日话题:明成祖朱棣。】


    【相关皇帝加入群聊:朱高炽、朱瞻基。】


    “凡四方万国之人, 罪无大小悉已赦宥,若兀良哈官民敬顺天道,许令改过自新, 仍前朝贡,听往来生理。”


    朱高炽告诉身边的大臣,如果不宽恕周边国家的罪行,这些国家的人没有容身之地,将来就会成为边患。


    所以他决定派遣使者向多次袭边的兀良哈送达敕书,允许他们改过自新,前来朝贡。


    与朝臣商议定下对兀良哈的敕谕时,朱高炽忽闻天有异象,连忙在左右的搀扶下走出宫殿。


    见到天幕之上, 赫然有着“明成祖朱棣”一词。


    ………


    吴氏诞下皇子, 取名为朱祁钰, 不久后,朱瞻基封吴氏为贤妃。


    去年皇长子朱祁镇出生,朱瞻基喜出望外并大赦天下。


    今年二月,他就将长子立为皇太子, 并在三月初一改立太子生母贵妃孙氏为皇后。


    “陛下!天有异象!”


    朱瞻基不喜异象之说, 但见太监诚惶诚恐之态, 还是移步走出贤妃的宫殿。


    竟是这般天象?!


    多次陪同太宗皇帝征讨蒙古的朱瞻基迅速冷静下来,并很快就看到次子朱祁钰之名。


    心中大震之时,朱瞻基迅速查看声誉榜,在徽钦二宗附近找到了长子朱祁镇的名字。


    朱瞻基:“……”


    【聊天群发言权限已发放。】


    秦念已经做好了今天大规模答疑的准备。


    明朝的很多争议都在朱元璋的话题说完了,这就导致朱棣话题能聊的争议不多。


    她看了眼群成员, 发现朱允炆还在嘉宾组。


    也对, 朱棣的话题, 朱允炆当然算是相关皇帝。


    【朱元璋:明成……祖?】


    朱元璋看向太子,神色莫名。


    朱棣冷汗瞬间就冒出来了!


    他不知道这个“成祖”是自己的过错,还是后世子孙擅作主张,以至于无法作出辩解。


    在太子朱棣只能期望未来的自己给出合适的解答时,却见某个看热闹不嫌事大的秦皇已经先一步拱火。


    【秦念:很奇怪吗?朱棣的皇位是他凭本事抢来的,又不是你给的,称祖怎么了?】


    【朱元璋:……】


    皇帝朱棣此刻也是冷汗直冒。


    之所以没有第一时间作答,就是因为他正在质问太子朱高炽,怎么能给他起这种庙号!


    他分明应是太宗!


    太子朱高炽也早就是满头大汗。


    他也不知道父皇的庙号怎么会是“祖”?


    【朱棣:朕绝无此意!朱高炽,你怎么给朕定的庙号?!】


    问太子朱高炽无果,朱棣立即质问皇帝朱高炽。


    【朱高炽:父皇,儿臣定的庙号是“太宗”,并非“成祖”!】


    三个时期的朱棣同时松了口气。


    虽然不知道天幕是怎么回事,既然朱高炽确定庙号是“太宗”,问题就不在他身上。


    难道是天幕出错?


    ………


    朱高炽此时还不明白天幕是怎么回事。


    但多年太子生涯,让他在皇祖父和父皇的先后发声后迅速作出正确的回答。


    【朱瞻基:父皇为皇祖父所定的庙号确为“太宗”,不知天幕为何书为“成祖”?】


    朱瞻基第一时间怀疑的是天幕本身。


    如此诡谲之物,其目的若是蛊惑百姓,则必生大乱。


    【秦念:还能是因为什么——当然是你的不肖子孙给朱棣改了庙号。】


    “是朱祁镇所为?”


    天幕显示违反规则二,朱瞻基这个反问未能现于上方,仅出现在下方的小方框之中。


    朱瞻基令人急诏重臣入宫,同时他也命锦衣卫即刻前去护卫太子及二皇子。


    【朱棣:不肖子孙为何要改朕的庙号?!】


    【秦念:因为他不肖。】


    【朱棣:……】


    好有道理,以至于朱棣甚至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不肖子孙,即不像祖宗、父辈的子孙,亦指违背先辈遗志的子孙。


    【秦念:某个明帝无后,由堂弟继位。堂弟为了将亲爹放进太庙,就先给你改成了成祖,再把皇后塞进太庙给自己占位置,提前把某个倒霉蛋给扔出了太庙,以确保他亲爹不会被挪出去。】


    无后的明帝是明武宗朱厚照,年号为正德。


    他的堂弟是明世宗朱厚熜,年号为嘉靖。


    秦念认为嘉靖改朱棣的太宗为成祖应该有两个原因:


    一是朱棣作为藩王即位,被奉为成祖之后,嘉靖就可以说自己是效仿成祖,直接以小宗代替大宗,而不是入继大宗,这样嘉靖就可以名正言顺地祭祀亲爹。


    二是降低让皇后占位置的难度。比起把朱棣祧出太庙,将朱高炽祧出去的难度可低太多了。


    《明实录》记载:“朕孝烈皇后淑德懿行,久正中宫,比缘内难,捄朕于危,厥功大焉……惟是太庙九室皆满,正义即当奉仁宗祧。盖后位即朕之位序也,今且藏主于皇妣之侧。”


    所谓的“捄朕于危”,指的是嘉靖差点被宫女勒死,是方皇后救了他。


    【朱高炽:……】


    看到这六个点,朱高炽猜到自己就是那个被扔出太庙的“倒霉蛋”。


    不肖子孙竟能不肖到这般地步?!


    既然是自己被祧出太庙,那么根据字辈往下数,加上是兄弟即位,这个不肖子孙——


    朱厚照?


    还是朱厚熜?


    【秦念:由于“成祖”的缘故,朱八八,后世有些人认为你朝也属于二世亡国,燕王朱棣篡位后的明朝应该叫做燕明。】


    【朱元璋:……】


    朱元璋现在觉得手痒。


    若不是十日前的天幕让他性情平和许多,现在他就该好好教训老四。


    好一个燕、明!


    至于为什么平和——


    一是祖训治国的失败让朱元璋得以深刻反省。


    二是十日时间,前两百万额度的国债就已被豪富买空,还有更多权贵豪富请求购买国债,已无需担忧钱荒。


    三是翻阅了太多的请罪上书,被气得已经没脾气。


    仅京官的巨额赃款就足以让今年的明军满饷,而地方官员的请罪上书还在纷至沓来,主动交代的赃款与日俱增。


    朱元璋都不知道大明原来这么“富裕”。


    四是每当想起秦念所说的“天下得国之正者莫过于朱明”与“再造华夏之功”,心中升腾的暴虐就会莫名得以平息。


    这第四点,朱元璋也想不明白为什么。


    【朱棣:胡言乱语!朕是太宗,不是成祖!朕不认!!!】


    朱棣都快被不肖子孙给气疯了!


    他辛辛苦苦改史,兢兢业业北伐,都是为了自证正统。


    结果庙号被改成了“成祖”。


    这简直就是在昭告天下:


    他、朱棣,就是篡位登基,就是得位不正!


    这究竟是哪个蠢货所为!


    朱厚照还是朱厚熜?


    还被视作燕……


    朱棣绝对不认这种国号!


    ………


    此时朱瞻基同样锁定更改皇祖父庙号的皇帝是厚字辈。


    因为满足“兄终弟及”的字辈唯有祁、厚、由。


    挪其生父入太庙后,让皇后“占位置”之时需要将父皇祧出太庙的字辈就只有厚字辈。


    但如此一来,朱祁镇、朱祁钰二人当有一人未在太庙。


    他的两个儿子不是兄终弟及。


    再看朱祁镇那位列徽钦二宗附近的声誉榜排名,朱瞻基立即出言询问缘由。


    这“秦念”必是后世皇帝,当知内情。


    但朱瞻基的问询为天幕所阻,违反规则二:不得提及与话题无关的历史事件。


    【秦念:你不认没用,庙号这种东西只能是后人给,你又不能自己定。】


    【朱棣:……】


    朱棣盯了天幕好一会儿,绝望地发现“今日话题”之后依旧标注“明成祖朱棣”。


    并没有依据他的否认更改为明太宗。


    ………


    李世民暗自庆幸。


    还好后世唐皇没有出现这等不肖子孙。


    自己的庙号是太宗,没人会认为大唐一世而亡。


    倘若他也被改了庙号,大唐岂不是变成……


    李世民连忙止住这个想法。


    【朱棣:朕是否应当更易太子?】


    被改庙号一事已经让朱棣暴怒,再看声誉榜下方的朱姓皇帝们,他的脸色就更加难看。


    相比汉唐,大明往后的皇帝声誉排名总体低得多。


    更有朱祁镇这种声誉榜排名极低的皇帝!


    朱棣本就有易储之心,只是朝臣大多反对,又有朱瞻基这个好圣孙在,他才没有改立储君。


    可如今看来——


    朱瞻基的确是好圣孙,但声誉排名并没有高到非立不可的地步。


    此刻人在乐安就藩的朱高煦喜出望外!


    他只盼秦念赞同父皇之言,立即改立他为太子!


    而太子朱高炽脸色苍白,不敢发一言。


    他清楚有着与徽钦二宗并论的后代意味着什么,天幕初现时,父皇就因此对瞻基不悦。


    如今秦念更是透露有不肖子孙为私利将父皇的庙号改为“成祖”。


    【秦念:朱高煦朱高燧并没有展现出治政的能力。至于朱瞻基,或许有刘询的能力,却没有刘询的魄力。在类似的过错上,朱瞻基也比刘询严重得多。】


    秦念现在没有定论谁更适合当太子,目的是引出朱瞻基的继承人问题。


    甲方的规则限制并不严格,只要不点名道姓,就不会被视作违规。


    事实上朱高炽可能不是完美的太子,却绝对优于朱高煦朱高燧这两个弟弟。


    朱高煦在靖难之役中多次助朱棣转败为胜,因此被朱棣视为类己。


    但朱高煦本性暴虐,完全不适合当皇帝。


    朱高燧也想夺嫡,但对于朱高炽的威胁远不及朱高煦。


    根据“高燧大惧,不能言”“高燧大惧,乃请还常山中护卫及群牧所、仪卫司官校”这种记载,朱高燧显然也不如朱高炽。


    ………


    刘询没有为秦念的“夸赞”而喜。


    正相反,他更关注“类似的过错”。


    由于此前群里在说“不肖子孙”,刘询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继承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