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作品:《[天幕]皇帝聊天群

    与秦念此言同时发生的, 是明朝三帝一起暴跌的民心。


    未来如此惨烈,皇帝却沉默以对不愿改过。


    “不把百姓当人看”。


    这样的皇帝,大明的百姓怎能不心生怨恨?


    【朱元璋:朕没有不将百姓当人看!朕此前之过皆因不明真相, 如今已然知错,必然改之!】


    秦念这话震惊的远不只是朱元璋。


    各朝皇帝都觉无法置信。


    既是不敢信后世竟有上千万人被异族屠戮,也是不敢相信秦念居然在天幕之上公然鼓动百姓造反!


    尤其此前话题涉及的皇帝,均觉后怕——


    倘若他们不听秦念之言,她岂不是也要鼓动本朝百姓行造反之举?


    正如秦念所说,各朝将亡之时皆为“暴秦”。


    她完全可以借此鼓动任何王朝的百姓造反!


    明朝三帝的民心,在短短数言之间已然跌至下游,俨然已有“举世反明”的趋势。


    【秦念:先来说说畜生朱樉的作为。】


    朱樉朱檀朱榑究竟做了什么,《明史》和《明实录》中都没有相关记载。


    好在朱元璋是个喜欢亲自教育子嗣的皇帝——教育成果极其糟糕。


    但他用于警示子嗣的“教学内容”却有部分流传至今。


    【秦念:“掳走一百五十名七、八岁幼女, 又将七岁、八岁、九岁、十岁□□阉割一百五十五名”——朱元璋, 是朱樉这个畜生做的吗?】


    相关记载来自于《太祖皇帝钦录》。


    这也不是正史, 是晋王府编纂,用于收录明太祖给晋王朱棡下达的谕旨、密令及口谕等档案。


    其中秦王朱樉做的诸多罪行,是明太祖用于警示其他子嗣。


    虽然这不是正史,但在秦念看来, 它比被篡改多次的《明史》《明实录》的可信度更高。


    【朱元璋:……此事中, 被他所掳的是番人。】


    纵然知道秦王有百般过错, 朱元璋还是忍不住为其辩解。


    那些是番人!


    ………


    有这句话,秦念就知道朱元璋的剧本也认可《太祖皇帝钦录》的记载。


    她是故意省略“番人”,看朱元璋的扮演者会不会接话。


    如她所设想的那样,这个群里就没有史盲。


    哪怕是《太祖皇帝钦录》这样不被列为正史的史书,朱元璋的扮演者也能立即接话。


    既然是这样, 秦念就不必用疑问句。


    【朱元璋:你此前欲要将外族皆视为奴隶, 亦是华夷有别。】


    能够看到天幕的番人皆怒视天幕。


    明之三朝的民心继续下跌。


    皇帝曾说“如蒙古、色目, 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


    如今看来,他们从未被真正接纳。


    大明的皇帝居然视他们的孩子可以被藩王如此施虐!


    【秦念:朕欲以异族为奴,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最终目的是同化异族。朱樉所为,却是以虐人为乐!岂非畜生哉?】


    【朱元璋:……】


    朱元璋无法反驳。


    甚至不用天幕规则判定是否为谎言,民心就是最好的见证。


    秦念的民心不为之有半点动摇,就足见在她治下,其民皆认可其所言。


    【秦念:“非法刑诸宫人。有割去舌者,有绑缚身体埋于深雪内冻死者,有绑于树上饿杀者,有用火烧死者,老幼宫人见之,各忧性命难存”。】


    【秦念:“连年着关内军民人等收买金银,军民窘逼,无从措办,致令将儿女典卖”。】


    【秦念:“听信元朝假厮儿王婆子教诱,眼淫邪之药,于军民之家搜取寡妇入宫,陆续作践身死”——这些人,难道也是番人吗?】


    秦王府诸宫人,皆既恐又喜。


    恐于秦王暴怒,杀他们以泄私愤。


    喜于后世秦皇当着天下人质询陛下,或许秦王很快就会被处置!


    秦王藩地内被迫害的军民也都在看着天幕,等待陛下的回答。


    【朱元璋:朕已多次申斥于他,令他不得再行此暴虐之举。】


    随着这句话的道出,各朝都看得到朱元璋的民心再度迎来暴跌。


    已经低于始皇帝嬴政。


    这还是群里第一次出现有皇帝民心低于始皇帝的情况。


    【秦念:朱重八,你也曾是平民!倘若当时的元朝皇子以割舌、冻死、饿杀、火烧等方式虐杀你的至亲,逼迫你典卖儿女,你会觉得这个皇子被皇帝申斥之后,犯下的大罪就能一笔勾销,继续享受荣华富贵?】


    其实朱樉的罪行远不止这些,秦念只是挑出最刺眼的部分。


    【朱元璋:……】


    【秦念:你是想继续包庇这个畜生?那朕可就好好盘点,你朝究竟有多少文臣武将,是因你想给朱允炆这个废物铺路而被冤杀全族。】


    【朱棣:父皇!秦王朱樉罪行累累,其罪当诛!】


    朱棣不能让秦念继续说下去。


    三朝民心都已跌至新的低点,倘若被冤杀的文臣武将皆叛,大明危矣!


    他与朱允炆两朝,那些臣子皆已被诛全族,或许不会如此严重。


    但父皇一朝,民心过低、番邦异族离心、文臣武将反叛——


    必是危如累卵!


    ………


    朱元璋并不知道自己此后究竟冤杀了多少文臣武将。


    但朱棣的骤然发声,就是在警示他。


    自鄱阳湖水战之后,朱元璋就再也没有受到过此等威胁。


    然而此刻,他却是即将要被迫杀子?


    【朱元璋:他毕竟是朕的亲子,秦皇,朕将其永禁于京师,令其不得再虐民,可好?】


    朱元璋双目赤红。


    他已经忘了上一次这般示弱,是多少年前的事情。


    但朱樉是他的嫡子!


    纵然是示弱,是哀求,他也想要留下朱樉的性命。


    而且不止是朱樉,朱元璋清楚杀了第二子朱樉,第七子朱榑也难保其性命!


    【秦念:三年后,朱樉就会被忍无可忍的大明百姓所杀。朱元璋,惯子如杀子,这些畜生是你惯出来的。】


    “谁敢刺杀孤!是哪些贱民敢刺杀孤!”


    朱樉并不愚笨,甚至还屡次出征得胜。


    他看得出秦念是想让他死,父皇虽欲包庇他,这秦念却苦苦相逼!


    惊恐之下,朱樉已经不敢往下想,只敢就三年后的刺杀而怒。


    秦王府诸宫人跪倒一片,此刻无人敢言。


    府内的死寂,令朱樉从惊恐转变为暴怒,抄起手边之物尽数砸向宫人:


    “是不是你们!是不是你们想要刺杀孤!”


    【朱元璋:朕本以为亲亲相隐……是人之常情……朕、痛悔!】


    惯子如杀子。


    这五个字令朱元璋几乎不能站立。


    但推卸责任也是人之常情。


    朱元璋此刻将恨意投向了儒家——是儒家之学教他亲亲相隐,教他庇护宗室!


    ………


    各朝大儒皆觉不解。


    明朝的开国皇帝惯子如此,却怪罪于儒家的“亲亲相隐”?


    【秦念:亲亲相隐,说得好听。不过是宗族利益高于国家利益,以伦理之名行纵容犯罪之实。】


    其实现代也有类似亲亲相隐的条例:


    刑事诉讼法规定:“证人没有正当理由不出庭作证的,人民法院可以强制其到庭,但是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除外。”


    司法实践中,对于近亲属的窝藏包庇行为,量刑时往往会从轻处罚。


    这是尊重人伦亲情,不鼓励包庇。


    而在古代,包庇亲属犯罪不仅不算犯罪,反过来告发亲属那才叫犯罪。


    这就是鼓励亲属之间互相包庇。


    比如《唐律疏议》记载:“诸告期亲尊长、外祖父母、夫、夫之祖父母,虽得实,徒二年”,哪怕所告之事属实,有期徒刑两年。


    甚至就算告发的是谋逆大罪,也只是减罪一等:“其告事重者,减所告罪一等”,照样算犯罪。


    “诸告祖父母、父母者,绞”——子女状告祖父母、父母,处以绞刑(有告发谋逆重罪、母亲杀死父亲、养父母杀害生父母等例外条款)。


    就这种律法,说白了就是在纵容犯罪。


    【秦念:儒家也别狡辩孔子的亲亲相隐只针对小罪,正是小罪被隐,才会酿成大罪,最终养出朱檀朱樉朱榑这三畜生!】


    董仲舒怔然片刻,再度苦笑。


    “宗族利益高于国家利益”。


    “以伦理之名行纵容犯罪之实”。


    “小罪被隐,才会酿成大罪”。


    三句话,将亲亲相隐的弊端彻底揭露。


    董仲舒甚至不敢以人伦为“亲亲相隐”辩护。


    朱檀朱榑做了什么尚且无从得知,而这朱樉所为,虐杀宫人、阉割□□、掳掠幼女、逼迫百姓典卖儿女……


    难道明朝皇帝庇护出这样的皇子,就是儒家所想要的人伦吗?


    “大义灭亲”亦不能用于维护“亲亲相隐”。


    正如秦念所言,正是因为亲亲相隐,才会酿成需要大义灭亲的重罪。


    ………


    各朝、甚至包括秦朝,都为“亲亲相隐”被驳斥而心惊。


    就连大秦的律法,都有“子告父母,臣妾告主,非公室告,勿听”这样明显遵从亲亲相隐的条文!


    “李斯,继续修改律法。”


    嬴政思忖片刻,就作出了决定。


    “唯。”


    李斯心中虽有万般无奈,但陛下的诏令必须遵从。


    他的无奈,在于因后世秦皇而起的政务实在是……


    太多了。


    【朱元璋:……非杀不可?】


    朱元璋心知秦念之言,既是在否定儒家的亲亲相隐,也是在催促他尽快处置朱樉。


    心如刀割之下,他再度询问。


    他甚至在奢望秦念给出第二个处置的办法,只要留朱樉性命,哪怕是流放边境亦或永囚牢狱!


    【秦念:你那病死的太子朱标,只因他为朱樉求过情,到后世也是骂声不绝。】


    这话当然是秦念在胡说八道。


    朱标如今的名声其实相当好听——尽管秦念不明白他的名声为什么这么好听。


    《明史》中有这段记载:


    “二十四年,以樉多过失,召还京师,令皇太子巡视关陕。太子还,为之解。明年命归籓。”


    将朱樉召回京师,或许只是朱元璋碍于民怨不得不为。


    或许朱标也只是尽太子的职责,给皇帝搭个台阶。


    但史书既然记载是朱标从中调解,从而把朱樉放回藩地,放任朱樉继续为祸一方。


    那就别怪秦念骂他了。


    有秦念一人的骂声,那也算得上“骂声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