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作品:《[天幕]皇帝聊天群

    【秦念:武则天。源于谥号“则天顺圣皇后”, 但在后世,武则天这一昵称的重点,在于其本意。】


    【武曌:朕欣然受之。】


    武曌都已经在做昵称比“小猪”更难听的准备, 不想竟是如此美名!


    “则天”之说此前武曌就已见到,有言及张仁亶流矢中手时的“则天遣使劳问,赐以医药”,也有张说为郭元振所书传记中的“则天由是稍安”。


    当时她就猜测这是谥号。


    然秦念所说“武则天”不同,这“本意”之说,分明就是指代“武曌效法于天”!


    武则天。


    可谓气势恢宏!


    【赵匡胤:武则天之称唐时就已有,竟是流传千余年。】


    赵匡胤不免有些羡慕。


    此前汉武帝的昵称过于惊人,他完全不敢想自己会有什么昵称,也庆幸于秦念未曾提及。


    不想武则天竟是沿用美谥!


    赵匡胤就忍不住发声。


    ………


    秦念看出了赵匡胤的用意。


    他这是在委婉地询问自己的昵称啊。


    不过……


    赵匡胤的外号还真不好说。


    赵韵脚肯定不行, “唐宗宋祖”这首词在十九世纪还没现世, 在群里则是系统置顶词。


    香孩儿、黑胖子之称在后世都没有流传开来。


    那就只剩下——


    【秦念:赵大。】


    其实从兄弟排名来说, 赵匡胤行二,他上头还有个早逝的大哥赵匡济。


    但现代人就是喜欢用赵大赵二来指代他和赵光义。


    【赵匡胤:……?】


    【秦念:难得的兄弟“继位”,你赵大,赵光义赵二。】


    【赵匡胤:咳。】


    赵匡胤立即就想到了光义是怎么继位的。


    只能咳一声掩饰尴尬。


    赵大就赵大吧, 总好过刘彘。


    【刘彻:哼!】


    刘彻忍不住冷哼。


    赵匡胤和武曌都远不足以与他比肩, 凭什么这俩的昵称都比他的好听!


    【秦念:小猪哼哼?】


    【刘彻:???】


    【秦念:哈哈哈哈哈哈哈!】


    【刘彻:……】


    民心排名因这段话骤然上升十数位, 刘彻却一点都高兴不起来。


    大汉的子民到底是怎么回事?!


    【秦念:你别打岔。】


    【刘彻:……】


    刘彻怒。


    他什么时候打岔了?


    他就是冷哼一声!


    【秦念:武曌,你的治政被誉为“治宏贞观,政启开元”。】


    关于开元一词作为李隆基的年号能不能提及,秦念专门去请教了甲方,得到肯定的答复。


    秦念相当赞同这一赞誉, 武曌治下:


    疆域上, 历史教科书的定论是“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 这是武功。


    而根据《唐会要》的记载,人口从永徽三年(652年)的380万户增长至神龙元年(705年)的615.6万户。


    人口稳定增长代表社会总体稳定,这是文治。


    【武曌:如此盛誉,朕甚悦之。】


    武曌没有推辞这般盛誉。


    治政数十年,她从未怠于政务。


    “开元”,不出意外的话应是李隆基的盛世年号。


    治宏贞观,政启开元。


    她担得起。


    【秦念:你的治政能力毫无疑问属于顶尖,重用贤才、发展农业、拓边□□都是你的功绩。但大兴土木、广建佛寺、赐予官员太多永业田、任用无能外戚造成的后果,也是你不可推卸的责任。】


    【武曌:这些过错,朕皆在修正。】


    佛寺、永业田、外戚,都是武曌在弥补得位不正的缺陷。


    如今看来,是她想错了。


    民心其实不在乎她是怎么上位的。


    国泰民安,则民心所向。


    她若早知道这个道理,就该在杀完其他李唐皇室后收手,致力于治理国政。


    倘若在她治下,民生远胜贞观,民心才有可能向着武周。


    可惜,她知道得太晚了。


    【秦念:年轻的武照,你还要做一件事:那就是李弘要是死了,你记得阻止李治追封儿子为皇帝——当爹的追封儿子为皇帝,真就古今独一份。】


    【李世民:雉奴你……】


    【李治:……】


    李治完全不知该如何作答。


    他确实有些喜欢感情用事,这种事……他做得出来。


    武照欲言又止。


    弘儿尚安。


    “父皇,臣请勿行此事!”


    倒是李弘先跪倒求阿耶不要这么做。


    【秦念:其实单纯追封倒也没什么,但你还给李弘修陵寝:“将营筑恭陵,功费巨亿,万姓厌役,呼嗟满道,遂乱投砖瓦而散。”】


    李世民只觉他必须和皇后一道好好教育雉奴。


    这都是在做些什么事?


    ………


    唐高宗癫到这种地步,只能说他和武曌对李弘确实宠到没边。


    《旧唐书》记载:


    显庆四年(659)冬十月二日,“皇太子加元服”。


    这一年李弘八岁,八岁及冠。


    “闰十月戊寅,幸东都,皇太子监国”。


    也就是李弘八岁及冠,一个月后就开始监国,虽然应该只是象征意义上的监国,但这也很离谱。


    据此可见唐高宗和武则天这两口子有多爱李弘,但爱得实在太过了。


    大约只有被宠到这种地步,李弘才会连《春秋》都不忍读,见不得半点黑暗。


    【秦念:你猜李弘在后世的名声不怎么好听,有没有你的一份功劳?】


    【李治:……朕不会再行此事。】


    李治现在才明白秦念对弘儿的评价为何那般刻薄。


    原来是受他的牵连。


    ………


    武曌无奈。


    此时恭陵已经建好,木已成舟。


    若想为弘儿改善名声,只能是以弘儿的名义做利民之事。


    兴修……


    佛观肯定不能再修。


    那就水利。


    【秦念:最后一个问题,是关于为母服丧三年的问题。】


    上元元年,武则天上表:“窃谓子之于母,慈爱特深,非母不生,非母不育,推燥居湿,咽苦吐甘,生养劳瘁,恩斯极矣。所以禽兽之情,犹知其母,三年在懹,理宜崇报……今请父在为母终三年之服。”


    在此之前,父在世时只需为亡母服丧一年,自此以后父在时母丧也是三年。


    秦念知道这是为了提升女子的地位,但她觉得不管给谁服丧都不该服太久。


    比如士族出身的张说,在家服丧多耽误事?


    【武曌:你觉得不妥?】


    武曌皱起眉头。


    周礼之下,父在世时,只需为亡母服丧一年。


    而母在世,却依旧要为亡夫服丧三年。


    这是“家无二尊”的礼法。


    武曌对此极为不喜。


    故而在上元元年向雉奴提议延长为母服的丧期。


    秦念身为女帝,怎会不知她的用心?


    【秦念:不妥。能给你打工的臣民,却为了周礼的形式主义需要不断服丧,父母皆死就是丧期六年,加上其他零零碎碎的丧期,这也太长了。】


    【武曌:……?】


    武曌疑惑。


    她觉得她好像误解了秦念什么。


    但又不是很确定。


    ……服丧是“周礼的形式主义”?


    【秦念:服丧时间应当全部缩短,且越短越好。】


    【朱元璋:这是不孝!】


    【秦念:朕跟武曌说话,你跳出来是想找骂?你喜欢丧期你就延长,最好延到一辈子在家服丧最孝了。】


    【朱元璋:……】


    “父皇,秦念此前就说过她不重孝道。”


    太子朱棣连忙阻止父皇继续找秦念理论。


    朱元璋冷哼一声。


    固执如他,完全不能接受秦念这般大逆不道的言论。


    但他又不得不想起秦念之言:


    “子女应有独立的思想,应胜于父母,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他虽常说秦念是个疯子,却让史官将秦念之言逐一记录,多次翻阅。


    服丧期过久,是否也会有碍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武曌:如此恐怕有碍民心。】


    【秦念:朕的治下,除去路程上必需的来回时间,丧期一律十日,这影响朕的民心吗?】


    【武曌:……】


    看着秦念稳居榜首、丝毫不见波动的民心,武曌无言以对。


    群里恐怕没人比秦念更懂民心。


    ………


    新入群的三朝儒生却是都在怒骂秦念此举违背孝道,有悖天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