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作品:《[天幕]皇帝聊天群

    唐休璟喜不自胜!


    试问古今能有多少人如他这般留名后世, 更是为陛下道于天幕,为各朝百姓所知?


    【李治:四年后,安西四镇全部陷落?】


    李治疑惑。


    此前秦念说的是吐蕃攻陷龟兹, 如今看来,竟是碎叶、于阗、疏勒同样失陷?


    【武曌:是。】


    【武曌:王孝杰生于京兆新丰县;乾封元年时,唐休璟正任营州户曹。此二人皆为良将,可担大任。】


    此前朱棣问及苏海政枉杀阿史那弥射时,武曌就猜到雉奴时期的事情也能提及。


    果然,这段话没有违反规则。


    【李治:你二人速入长安。】


    新丰县?


    不是同名,那就是自己!


    此时正为军伍小卒的王孝杰连忙向火长报告。


    陛下召他入长安!


    营州户曹唐休璟愣住,直到听到周边同僚的恭贺才反应过来。


    他就是拿吐蕃人的首级筑京观的唐休璟!


    【秦念:王孝杰,你在东硖石谷与契丹交战时, 你的副将苏宏晖惧敌逃遁, 你“深入寇境, 以少御众,但为后援不至,所以致败”,自己也堕谷而死, 这辈子记得离这个坑货远一点。】


    少年王孝杰有点懵。


    啊?


    这样吗?


    苏宏晖是谁?


    不管苏宏晖是谁, 王孝杰知道:


    既然后世秦皇将这个名字说了出来, 则陛下必不会再起用此人。


    ………


    苏宏晖极为羞愧。


    东硖石谷一战后,陛下派使者要来将他斩首示众。


    只是他立功赎罪,故而被免于诛杀。


    然而此事竟然记录于史册,后世秦皇定论他为“坑货”。


    【武曌:可惜天幕来得晚了一年,朕失一良将。】


    【秦念:确实可惜。】


    【秦念:对了, 唐休璟你可以一直用, 别管他递多少辞呈, 别让他退休。】


    【武曌:……?】


    武曌有点茫然。


    这是何意?


    【秦念:他八十二岁的时候退休,但还想进步,让儿子娶尚宫的养女为妻,借此得以起复,为当时的人讥笑。既然他这么想进步,那就不必退休。】


    【武曌:……原来如此,朕必不会允许他致仕。】


    三个时期的唐休璟都很尴尬。


    这这这……


    乾封元年的唐休璟四十岁,圣历元年的唐休璟七十二岁。


    没错,唐休璟是以七十四岁的高龄身披铠甲率先冲锋,与贼六战六克,绝对算得上老当益壮。


    而景龙二年的唐休璟已经八十二岁,致仕后让儿子娶尚宫的养女为妻,以寻求复起。


    【李太平:宋国公愿意继续为国效力,朕求之不得!】


    八十二岁的唐休璟连忙让家人准备车驾,准备现在就去拜见新帝。


    有陛下这句话,还有谁敢讥笑他!


    如今陛下刚即位,正是朝堂重臣更迭之时,唐休璟当然不愿错过时机。


    【秦念:二凤,贞观四年时,唐休璟四岁,是京兆郡始平县唐谐之子。】


    【李世民:四岁……朕还是再等十几年为好。】


    李世民无奈道。


    他不缺武将,就是缺,也不能是起用四岁幼童。


    唐谐望向自家四岁小孩,震惊不已——


    他家孩子才四岁,就已被陛下、甚至是未来的数位唐皇所知?!


    【秦念:至于郭元振——此人要是在朕治下,轮不到他建功立业,就得被斩首示众。】


    献离间吐蕃之计的郭元振下意识摸了摸脖子。


    然后感激陛下的识才辨能。


    他知道秦皇所指之事。


    郭元振于高宗时期举进士,被授予通泉尉的职务,在任期间劫掠贩卖管辖区内一千多人,用来赠送给宾客,百姓苦他久矣。


    陛下召见他,发现他极有能力,于是派他出使吐蕃。


    也正是这次出使,郭元振发现可以离间吐蕃君臣,于是献计于陛下,到如今已经过去了两年。


    方才后世秦皇提及明年吐蕃就会内乱,论钦陵兵溃自尽,这便是他的离间计起效。


    【武曌:既然离间计起效,郭元振就可以算是以功抵罪。】


    武曌实在惜才。


    她就怕秦念突然来一句郭元振当斩。


    【秦念:被他卖掉的一千多人找回来了吗?】


    【武曌:朕会立即派人去将他们寻回,送还其家!】


    卖掉……一千多人?


    李治眉头紧皱。


    皇后怎么会重用这种人?


    【秦念:三年后,突厥、吐蕃联合进犯凉州。郭元振迁凉州都督,“于南境破口置和戎城,北界碛中置白亭军,控其要路,乃拓州境一千五百,自是寇虏不复更至城下”。】


    【秦念:“善于抚御,在凉州五年,夷、夏畏慕,令行禁止,牛羊被野,路不拾遗。”】


    不得不说,这郭元振确实是个人才。


    郭元振在凉州南境险要处设立和戎城,在北边的沙漠里设置白亭军,控制战略要道,扩凉州疆域一千五百里,从此寇虏不再进犯。


    还令甘州刺史李汉通开置屯田,充分利用当地的河流土地,使得一匹细绢就可以换到数十斛粮,积存的军粮可供数十年之用。


    只是秦念完全不能理解,郭元振为什么要因为“任侠使气”,就拐卖一千多人送给宾客。


    这什么脑回路?


    【武曌:朕这就迁元振为凉州都督、陇右诸军州大使。】


    武曌迅速作出决定。


    既然郭元振如此善于抚御,那就不必等到三年后再任职。


    凉州因居于突厥、吐蕃之间,频频受到袭扰,百姓苦之久矣。


    【秦念:历史上你派去迎接论钦陵弟弟和侄子的人就是他和河源军大使夫蒙令卿,刚好可以先让他去招降论钦陵,再去就任凉州都督。】


    【武曌:……就依秦皇所言。】


    郭元振哭笑不得。


    他是看出这位后世秦皇依旧对他不喜,故而让他在就任凉州都督前,先去招降论钦陵。


    但作为人臣,尤其陛下是赏识他的伯乐,职责再多,他也只会甘之如饴。


    他年轻时作恶而不自知,换做陛下以外的皇帝,或许早就将他诛杀,哪有机会建功立业,并为后人所知?


    【武曌:郭元振是进士及第。乾封元年时年仅十一岁,本名郭震,魏州贵乡人。】


    【李治:朕记下了。】


    【秦念:记得好好教育他,别让他再劫掠百姓送给宾客。】


    【李治:……】


    四十三岁的郭元振苦笑。


    现在各朝百姓都知道他曾劫掠上千人送给宾客。


    ………


    五十三岁的郭元振却是笑容满面。


    他正担忧吐蕃之事,如今陛下换成类母的太平公主,他所忧之事已无需再忧。


    ………


    五十七岁的郭元振于去年冬天被罢去相位,原因是卷入太子与太平公主的争斗之中——


    太平公主想要拉拢韦安石一同鼓动陛下废黜太子,被拒后诬告韦安石,郭元振力保其不被治罪,于是也得罪了太平公主。


    他现在望着天幕,心情复杂。


    倘若知道太子将会使大唐极盛转衰……


    如今说什么都晚了,陛下已经禅位于太子。


    或许……自请随太平公主入西域也不错。


    郭元振并不知道,明年后他会带兵“保护”李旦,助李隆基平定太平公主,从而进封代国公。


    同年因军容不整而险些被李隆基所斩,因刘幽求、张说的求情改为流放新州,再被特赦起复为饶州司马,因郁郁不得志而病死于赴任途中,享年五十八岁。


    【秦念:长安二年,也就是四年后,赤都松赞率众万余人入侵茂州,都督陈大慈“与贼凡四战,皆破之,斩首千余级”,次年吐蕃遣使求和。】


    这个陈大慈在《旧唐书》中就出现了这么一次。


    声名不显的将军也能击败吐蕃,可见在这个时候,武周对于吐蕃已经占据绝对优势。


    唐高宗时难以解决的吐蕃之患,在武周一朝是以吐蕃兵败求和作为结束。


    至于吐蕃为什么又成为唐朝的大患,那就得感谢李显李旦李隆基三人对吐蕃的倾力支持。


    【武曌:吐蕃何时复叛?】


    武曌没有因为吐蕃求和而感到欣喜。


    一则她已接受秦念的观点:异族不被同化,就终究会复叛。


    二则秦念说过西域将危,其中南面的危险显然来自吐蕃,即吐蕃必然复叛。


    【秦念:李隆基,你知道吐蕃何时复叛吗?】


    李旦李显都不在群里,秦念就只能讥讽李隆基。


    【李隆基(28):此时吐蕃未叛。】


    【李隆基(56):两年。】


    此前已多次违反规则,担忧“开元二年”也会违背规则二。


    李隆基改成“两年”。


    ………


    武曌推测出时间——


    李隆基如今十四岁,五年后吐蕃求和,此时为十九岁。


    二十八岁时吐蕃尚未复叛,但两年后吐蕃复叛。


    从求和到复叛,仅仅十一年。


    【秦念:二凤,你不妨猜猜,这吐蕃是怎么复叛的?】


    【李世民:……朕不知从何猜起。】


    李世民再次叹了口气。


    他知道吐蕃复叛的缘由必然会和自己扯上关系,秦念才会突然问他。


    这么问,明显就是要借机讥讽于他。


    就是不知道是直接关系,还是如汉武帝的“始作俑者”那般。


    【秦念:李太平,李显是否已经在让唐军联合吐蕃平定羁縻政权突骑施的内斗?】


    【李太平:是,但使者离开长安不久。冯嘉宾,朕命你即刻返回长安,此事就此作罢!】


    五十三岁的郭元振终于放下心中巨石。


    好!


    不愧是最类母的太平公主——


    现在应当称陛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