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作品:《[天幕]皇帝聊天群》 【李世民:可是科举制有何弊端?】
由于秦念不断指出他治政的各种问题, 李世民已经开始遇事先怀疑自己。
在想到科举制与儒学的关联后,他更是不自信。
【秦念:有弊端。】
李世民暗叹了口气。
已做好被秦念直接指责的准备。
【秦念:但科举制只有不够完善的弊端,它依旧是察举制的完美上位替代。】
【刘彻:上位替代?】
【李世民:如何完善?】
刘彻和李世民的问题几乎是同时刷出来。
秦念犹豫两秒, 决定先回答刘彻的问题。
毕竟从“始皇后人”这个人设来看,她肯定是要优先为祖龙解惑。
说到科举制,三个千古一帝里就只有祖龙没发声。
真是坚持高冷人设不动摇。
【秦念:科举制,指的是通过分科考试来选拔官吏。】
【秦念:刘彻,你为察举制增设茂才、明经、明法三科,并通过对策、试经等类似考试的方式考核人才,所以科举制也可以视为起源于汉朝的察举制。】
【刘彻:哼。】
现在刘彻看“上位替代”这四个字才觉得没那么刺眼。
原来科举制也是抄他的。
那他就勉为其难看看这科举制有何“上位”之处,再考虑要不要用以取代察举制。
【秦念:而察举制与科举制最大的不同,在于察举制需要权贵来举荐, 但科举制可以“怀牒自列”, 无需经过他人评定。】
【刘彻:自列者诸多, 如何判定优劣?又有谁能为其人品才能作保?】
刘彻不是在质疑科举制。
既然秦念说科举制是“上位”,则必然是优于察举制。
他只是说出他看到的弊端,如此在采用科举制时,就无需自行摸索如何避开这些弊端。
却见秦念并未迅速作答。
他知道这大概率是作答时被天幕限制, 秦念应会设法避开规则。
………
李世民原本想替秦念作答。
但在想到“科举制只有不够完善的弊端”这一点后, 又选择了沉默。
科举制还有需要完善之处, 那他还是不要作答。
若是答到“不完善”的部分,岂不是又要被汉武帝所讥?
群里除了秦念,就数汉武帝最喜讥讽他人。
【秦念:报名人数过多,就用分级制度进行筛选:乡试、县试、郡试、国试、殿试,逐级往上考。】
秦念回复慢, 当然是因为又去找甲方了。
如果科举制只能谈唐太宗时期的部分, 那她就不能细说“完善后”的情况。
得到的答案是只要不提是哪个皇帝完善了哪些部分, 那就不违规。
其实这个限制也有规避办法。
那就是把具体事件与人员拆开讲,按照天幕的逻辑:
上一句没有谈及具体的人,不违规;而下一句只有人名,那也不违规。
但秦念也不打算说封建时期的科举制。
【李世民:这五试分别是指?】
秦念显然是顾及始皇帝,故而以大秦的郡县制进行分级。
但如今的科举制只有解试、省试二试。
——唐朝的“省”指的是尚书省礼部主持的中央考试。
秦念的五试显然与现在不同。
意识到秦念不是在介绍此时的科举制,极有可能是完善之后的科举制,李世民立即发问。
………
朱棣也发现秦念所说的科举与他采用的方式不同。
大明的科举分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即便是计入院试之前的县试与府试,那也是六试而不是秦念所说的五试。
这是秦念避开规则限制,说出了后世的科举制!
【秦念:乡试,由中央出卷,将试卷送往各乡,参与考试后及格者可入学乡学,并获得参与县试的资格。】
秦念没有说唐宋明清时期的科举制。
这些科举制都各有优劣,她决定取长补短一步到位。
直接按照秦朝的郡县乡三级,来解释她完善的科举制。
之所以秦念确定自己是在“完善”而不是胡说八道,当然是因为她借鉴的是现代的教育制度及公考制度。
【刘彻:试卷?如何确定“及格”?】
刘彻可以理解“试卷”是“用于考试的卷轴“。
但一份卷轴,又如何能测试出哪些人合格?
【秦念:试卷——忘了得先说造纸术了。】
【秦念:纸张类似绸缎,但墨迹不会晕开。配合类似印章的雕版印刷术、和单字印章自由组合形成的活字印刷术,可以将书籍的价格降下来,打破门阀对知识的垄断。】
秦念在网上搜索古法造纸术印刷术及改良法,一并发到群里。
【秦念:各朝的墨家或工匠也可以不断改进纸张、墨水等相关工艺,廉价、易携带、可大批量印制的纸张将全面替代简牍。】
嬴政看向少府。
少府主动领命,并请求征调墨家弟子协助。
“可。”
大秦一统之后,始皇帝没有采用墨家的兼爱非攻,依旧积极备战。
秦墨早有离秦之意。
但天幕初次出现,却告知所有墨家弟子:
百家凋零,唯有儒家独大,最终华夏不断衰落,以至于华夏如同“夜郎国”面临三境强敌。
此时始皇帝兴建百家学宫,欲再兴百家。
秦墨众人商议之后,最终决定留在咸阳。
墨家之学,不能凋零。
【刘彻:“打破门阀对知识的垄断”,有何益处?】
和不管东西好不好用,先拿到手再说的嬴政不同。
刘彻致力于先弄清楚他所有不懂的东西。
正如他多次以策问的方式向有才能的人征求答案一般。
【秦念:知识被垄断,察举制和科举制所征得的人才,则多出自世家。“凌驾”于皇室之上的五姓七望就是这么来的——不管朝代怎么更迭,官吏依旧出自这些家族。】
【秦念:朝代更迭影响不到他们的地位,这些世家门阀也不会顾及国家的死活,所以卖国求荣、损国利家者比比皆是。朝堂内外充斥着这种蠹虫,距离亡国也就不远了。】
【刘彻:竟是这般缘由。】
刘彻扫视朝中大臣一番,冷笑一声。
他和汉室的先帝们不同,不会因为其过往的功绩又或是其家世背景,就重用某些人。
用人如积薪,后来者居上。
没有能力,就罢官。
犯下大错,就去死。
如今得知门阀世家不会顾国家的死活,正如李唐皇室势弱之后,五姓七望竟然敢拒绝皇室联姻——
刘彻已经明白察举制的弊端。
权贵与大臣所举荐的“孝廉”,究竟是真的孝廉,还是世家的蠹虫?
难怪现在获得的人才,相比刚确立察举制时要废物得多。
待天幕结束,就让张汤去查查。
这几年的“孝廉”们,都来自于哪些“世家”。
………
刘秀额上沁出冷汗。
他虽然重视整治官吏,赏罚皆从重。
但和武帝不同,他对不犯错的官员相当优待。
武帝更重视能力,故而常有官员因无能而无罪被免,但他不会这么对待无能的官吏。
刘秀更喜“德行优先”,对察举制举荐之人比起能力,更重视“孝悌”“廉直”。
细想这些年各地举荐上来的人才,竟几乎全是些士族子弟!
其实他也不是没有注意到这些问题,只是他能够复兴汉室,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世家的支持。
“朝堂内外充斥着这种蠹虫,距离亡国也就不远了。”
秦念此言,针对的极有可能就是他复兴之后的大汉。
………
朱元璋想到的是“流水的王朝,铁打的儒家”。
朝代更迭,儒家仍盛。
卖国求荣、损国利家——
宋朝亡国之时,不就是朝堂内外充斥着这种蠹虫?
朱元璋其实早就注意到这些问题,故而将科举的考试内容严格限定于四书五经,以朱理学注疏为准。
可如今大明依旧贪腐不绝,难道依旧是世家垄断知识之故?
【赵匡胤:贞观年间纸张已经普及,又有科举制选士,为何还有五姓七望?】
李世民紧盯天幕。
这正是他急需解决的问题。
【秦念:这时的五姓七望相比鼎盛时期早已衰落,其中就有科举制的原因。】
【秦念:但知识还不够普及,平民少有读书的机会,士族有着碾压平民的教育资源。】
【李世民:还请秦皇详谈如何普及知识。】
李世民只需回想科举制选拔的人才,就知道秦念所言非虚。
确实依旧是士族占优。
【秦念:办学。你朝的官学基本只招收官员子弟。若想普及教育,最好的办法是兴办官学至各乡甚至各里,让所有平民都可以入学。】
【李世民:……此举不可为,如何能兴办如此多官学?】
【秦念:乡学里学不需要投入太多资源,几个老师,一个小院足矣。】
【李世民:纵使每乡一师,你可知大唐有多少乡?】
李世民皱起眉头。
他不是怀疑秦念的能力。
正是相信秦念,所以猜测秦念时期已经做到了这一点。
可李世民却想不出大唐如何办到此事,这是否意味着他远不如秦念?
【秦念:里学,只需要老师认字,能对幼童做基础的认字启蒙即可,可以让备考县试的考生任职。】
这“里学”代入现在,指的其实就是小学。
在严重缺乏老师的时候,可以让备考中考(县试)的学生担任小学(里学)老师。
没错,秦念眼中完善的科举,最基本的要求是全民普及教育。
封建王朝喜欢愚民,但秦念可以对自己的人设作主——
推翻嘉庆的皇帝,就是在看到与世界的差距后,决意要普及教育,使得人人如龙。
这很合理。
【秦念:乡学,通过乡试的学生可入学,老师则由备考郡试的考生担任。】
【秦念:如此数年,大唐怎么会缺少老师?】
【李世民:只是认字就去为幼童启蒙,岂不是误人子弟?】
【秦念:百姓因无粮而饿死,何不食肉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