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作品:《[天幕]皇帝聊天群

    看到朱姓二人、刘姓八人的民心皆骤升, 李世民知道陵寝从简便是民心所向。


    而随着他这句话说出来,他与雉奴的民心也骤然上升。


    但有一点很奇怪,他发现武曌的民心也再次跃升。


    这是怎么回事?


    武曌分明还没发声要帝陵从简。


    ——这倒是可以理解, 武曌似是并无后人。


    先前只是在秦念说女子为尊时搭了两句话,武曌的民心也是突然跃升。


    不知此人又是如何治国。


    ………


    武曌看着上涨的民心默然片刻。


    她现在修的帝陵是李治的乾陵,她早就决定死后与其合葬。


    武曌吩咐上官婉儿,即日起乾陵不再添置陪葬之物。


    乾陵的主体早已修建完成。


    【赵匡胤:我朝帝陵亦皆从简。】


    赵匡胤现在都没开始修陵寝,本就有薄葬的打算。


    ………


    汉唐宋明皆已发声,现在压力给到了祖龙。


    秦念等了一会,没等到祖龙发声。


    这倒不奇怪,别的朝代还有后世皇帝。


    祖龙的后世皇帝,从目前看来, 除了被她骂蠢货的胡亥, 就只剩下数千年后复国、不修陵打算蹭墓的她。


    秦念被自己的想法逗笑。


    【秦念:祖龙?】


    【嬴政:……】


    【秦念:期待中!】


    【嬴政:……】


    大秦群臣皆面容肃穆。


    谁也不敢在这个时候露出不合时宜的表情。


    李斯更是努力绷着脸。


    其实十日前他就已经接到诏令, 缩减帝陵外围的陪葬坑规模,陵寝内部亦进行调整。


    陛下要求在三年内完成陵寝主体的建造。


    原因没有详说,但李斯看到章邯被派去拜见王翦,就猜到陛下应是想让章邯在三年后领刑徒北却匈奴。


    【嬴政:骊山陵会从简。】


    早在十日前, 嬴政就已经决定对帝陵略作削减。


    但他不想在天幕上承认。


    得知帝陵在数千年后只是“未全塌”后, 他就更不想承认。


    但秦念这般纠缠着不放, 嬴政只能如此道。


    【秦念:还差一条祖训,继续期待!】


    【刘彻:……他需要留祖训?】


    实在看不惯秦念的不同对待,刘彻忍不住讥讽道。


    秦二世而亡,胡亥哪来的帝陵?


    【秦念:不会说话就不要说话,这次大秦必不可能只有二世。】


    【刘彻:呵。】


    【嬴政:秦帝陵皆从简。】


    嬴政极为不喜二世之说。


    但事实如此。


    为了避免这样的后果, 他早就决定听取秦念之谏。


    “数日前修陵寝就有大变动, 果然是要从简。”


    监工的秦卒走向他处, 刑徒之间就开始窃窃私语。


    “难道是要让章邯领我们这些刑徒作战?”


    “……我只是轻罪,不想去作战。”


    ”回家后还是要服兵役,当刑徒军有什么不好?”脸上有刺字的年轻人说道。


    “都是当兵,有什么区别?”


    “刑徒军的将军是章邯。”


    “那我更不能留在刑徒军了!他要是降敌怎么办?”


    “韩信项羽不会再与大秦为敌,章邯还会败给谁?”


    “有道理啊……”


    【秦念:朕代秦民谢过陛下!】


    【嬴政:……】


    嬴政瞥了眼确实跃升,但依旧在群里皇帝中垫底的民心。


    没看出秦民有多感谢他。


    【秦念:对了,诸位皇帝,陵寝里的陪葬品能少则少,但可以多找点石头刻录各种典籍或自身经历,这些盗墓贼看不上,却能为自身正名,谨防后世王朝篡改史书。】


    【刘彻:都已经薄葬了,你还想盗墓?!】


    【秦念:薄葬了考古价值就会降低。但沧海桑田,万一你的陵寝被水淹了或是被地震震塌了,你总得给保护性挖掘的后人留点东西作酬劳吧?】


    【朱元璋:……】


    【刘彻:……】


    想起朱元璋的陵寝被水淹,刘彻竟是无言以对。


    甚至不由得转变思路:


    史书是由史官记载,记了些什么东西,他也不清楚。


    但自己的陵寝要刻录什么,刘彻却可以作决定。


    一时间竟是相当心动。


    【秦念:甚至各朝百姓,也可以在墓葬中记录生平或是著作,若是没条件刻在石壁,也可记载于简牍纸张,或许也能将自身或他人事迹流传后世。】


    【秦念:正如唐朝有个小孩,他抄写《论语郑氏注》时夹杂一首“写书今日了,先生莫咸池”的打油诗,就被朕看到了。】


    这话似乎涉及到具体史实,秦念专门去问了甲方。


    得知只要不把卜天寿小朋友的名字说出来,就不算违反规则。


    ………


    各朝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平民百姓,都因秦念之言对墓穴有了新的要求。


    竟然能以这种方式留名后世!


    【李世民:秦皇为何要劝百姓这般施为?】


    李世民知道秦念劝诸帝陵寝从简是为百姓计,也知刻于石上的文字可助后世不为伪史所扰。


    但他不明白秦念为何会在意百姓的生平。


    “写书今日了,先生莫咸池”这样的“诗”,为何能为秦皇所见?


    【秦念:那当然是防某些史官春秋笔法,也防某些皇帝粉饰太平。】


    【李世民:秦皇思虑周全。】


    李世民猜测这就是秦念“考古”得来的感悟。


    若仅是史官与帝陵记录历史,当世就能隐瞒甚至篡改史实。


    可倘若有着无数百姓的墓葬记录作为印证,就难以伪造篡改。


    有百姓之墓葬,也能反过来遏制改史之风。


    【秦念:刘秀,现在理解为什么异族男子的子嗣也应视为本族子民了吗?】


    陪葬品的事情说完了,秦念继续先前的话题。


    从奴隶后代说到陪葬品,这话题确实有点太过跳跃。


    不过这是聊天群嘛,完全可以理解。


    【刘秀:现在是男子为尊。】


    刘秀明白秦念的意思。


    上古时期华夏以女子为尊,女子与男子不应被区别对待,女子诞下的异族子嗣也应视为本族。


    但如今是男子为尊。


    刘秀还是认为应该遵从父系血统。


    【秦念:本族女子的子嗣不能算本族子民的依据何在?】


    见刘秀的扮演者钻死胡同,秦念就把问题抛回去。


    当讲道理说不清的时候,去否定对方的理由比说服对方要容易得多。


    【刘秀:……】


    秦念这么一问,刘秀发现他竟然真的找不出依据。


    非要说依据,他只能想到周礼的男女有别。


    但上古时期女子为尊,周礼隐史才能佐证的论断显然是错的。


    他找不出能够佐证自己所想的依据。


    【朱元璋:那些去和亲的公主诞下的胡人也是汉人不成?】


    【秦念:假如二凤把吐蕃吞并,文成公主的子嗣就是汉人。】


    【秦念:不承认异族男子的混血子嗣是汉人,那么管理异族男奴的难度就会直线拔高,你非要这么做,朕也管不着。】


    【朱元璋:……】


    【刘秀:朕已知秦皇之意,谢秦皇解惑。】


    原来秦念将异族与汉人的子嗣视为本族,其目的是促使异族融入华夏。


    刘秀没有异议了。


    那些卖到国内的异族,最大的希冀必然是与汉人生下的子嗣会被视为汉人。


    有希冀,才更容易归顺。


    群内没有蠢人,即使有刘盈这样一时半会想不明白的,也有陈平为他解惑。


    ………


    与此同时,群内除了秦念之外,其余所有皇帝的民心排名都再度上涨。


    这是奴隶的民心。


    早在秦念说“限时放归自由”“立法保障本族奴隶的人身安全”时,各朝各代的奴隶就在焦急等待后世秦皇能够说服他们的陛下。


    如今没人再反对秦念所言……


    这是否意味着陛下将会采纳此策?


    ………


    对此不满的人当然有,而且很多。


    尤其是家中有奴隶作为财产的人。


    但奴隶的数量,只会比奴隶主多得多。


    奴隶主的愤怒在民心榜上无足轻重。


    【李世民:文成公主是谁?】


    见异族奴隶的话题告一段落,李世民才提出疑问。


    他隐约猜到这是嫁去吐蕃和亲的公主,但能被秦念提起的人,李世民觉得有必要询问一下。


    会不会又是一位解忧公主?


    【秦念:贞观十二年,吐蕃攻打松州,败归后献财宝金银,你将宗室女封文成公主嫁去和亲。】


    【秦念:然而你错估吐蕃对于大唐的威胁——吐蕃位处高原天然占据对唐的地理优势。你以为和亲能维持和平,实则文成公主带去的农具和粮种,为吐蕃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粮食供应。】


    【李世民:……】


    只看秦念的语气,李世民就知道这次和亲令其极为不满。


    也知道吐蕃必然是后世唐皇面临的“外患”之一。


    【秦念:汉朝被迫和亲时也只是送财物和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