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作品:《[天幕]皇帝聊天群

    【秦念:朕的大将军, 有助朕重定社稷之功。】


    确定自己的工作只是铺设台阶之后,秦念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如何铺设这个台阶。


    和刘邦只是触及“社稷”这个逆鳞不同,她只要说刘邦不可能再造反, 就算得上铺好了台阶。


    但项羽屠戮咸阳,触及祖龙的家国两大逆鳞。


    秦念要铺台阶,就必须兼顾两者。


    甚至项羽和刘邦还有一点不同:


    刘邦不是最出彩的武将,项羽却是,且项羽还是六国贵族,甚至算得上一身反骨,很难说他会忠于大秦。


    如果只是说项羽能力出众,可以减少对匈奴作战的伤亡——


    祖龙会在乎那点减少的伤亡吗?


    显然不会。


    需要同时兼顾“宗室”与“社稷”的台阶,秦念只能想到“项羽后人助始皇后人复秦”这个借口。


    这是个扮演群, 大家都是熟知历史的打工人, 也都知道她扮演的是个假皇帝。


    秦念不担心被拆穿——大家是同事, 又不是竞争者,也都知道她是在给嬴政的扮演者铺台阶。


    谁会没事找事拆她的台?


    【嬴政:……】


    秦念的语焉不详应是天幕规则所限。


    但嬴政看得懂他在说什么。


    这个“大将军”,应是项羽之后。


    项氏一族此时内部陷入激烈的争执。


    有族人认为当假装愿意效力于秦,先避开灭族之祸, 再徐徐图之。


    另一部分族人则指责对方只是贪生怕死。


    【刘邦:项羽, 项氏, 名籍,字羽。】


    刘邦只觉世事无常。


    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秦朝也确实可以说是亡于楚。


    不想后世竟也是项氏助秦念复秦。


    项羽屠戮咸阳,即便时隔数千年,始皇后人也不该为项羽求情。


    可若是项羽的后人助他复秦, 这不情之请倒是情有可原。


    想到始皇帝时期项羽可能还无字, 刘邦将其字告知于始皇帝。


    ………


    项梁骤然看向项籍。


    不只是他, 其他所有族人的目光也都落在项籍身上。


    争吵中的项氏一族也暂时陷入寂静。


    十二岁的项籍茫然地望向天幕。


    【秦念:项羽最终败于韩信之手,于乌江自刎。他如今尚未行屠戮坑杀之事,若能为秦所用,或可留其性命。】


    刘邦明悟。


    想必秦念此前为韩信那般不平,也当有此缘故。


    【嬴政:坑杀?】


    【朱元璋:正如白起坑杀四十余万赵降卒,项羽亦坑杀二十余万秦降卒。】


    【朱元璋:章邯降楚带过去的降卒。】


    【嬴政:……】


    “臣死罪!”


    章邯跪倒,头重重磕在地上请罪。


    嬴政沉默许久,才道:


    “朕赦你无罪。”


    章邯有练兵之能,且不会再有降楚之事。


    大秦之外不仅有匈奴之患,章邯这样的良将则有大用。


    至于项羽……


    【秦念:刘邦,继续说你的约法三章。】


    秦念迅速转移话题,没有强求祖龙立即给出答复。


    因为台阶还没有铺完。


    只是“项羽助大秦复秦”还不够,群里显然还有一个设定:


    平行世界不会互相影响。


    在祖龙看来,不会二世而亡的大秦,很有可能不需要助大秦复国的项羽后人。


    秦念会在和刘邦的对话中补完剩下的台阶。


    【刘邦:吾入咸阳秋毫无犯、与民约法三章皆为子房之策。约“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之后,得关中民心。】


    年轻的张良并不想看到自己的字。


    刘邦提到的次数越多,暴君嬴政就越有可能被说动。


    他就算不能谋其国,也不能是为秦谋。


    【秦念:结果你瞒着张良派人去守函谷关,激怒了项羽。是张良阻止你在秦宫享乐,于是你故意冷落他?】


    秦念说刘邦是瞒着张良这么做,是因为史书记载:


    项伯告知张良项羽将要攻打刘邦,想劝张良尽快逃离。


    张良去找刘邦,问“沛公诚欲倍项羽邪”“沛公自度能却项羽乎”。


    这是在质问刘邦既然打不过项羽,怎么敢派人守着函谷关不让项羽入关。


    这时刘邦回答“鲰生教我距关无内诸侯,秦地可尽王,故听之”。


    显然,守函谷关这件事,张良此前并不知情。


    【刘邦:……吾没有想到据守函谷关之利,居然拦不住项羽。】


    看到天幕提起函谷关,英布就想到当时他在项羽麾下,受项羽派遣从隐蔽的小道破刘邦的军队,从而进入咸阳。


    ………


    年轻的张良深呼吸,随后再度持刀削竹简上的污痕。


    明知秦念正在挑拨离间,他还是会对素未谋面的刘邦多一分失望。


    刘邦本就不可能再反,秦念何必如此?


    【刘恒:项羽入关之后,范增劝项羽趁机攻汉。张良曾救过项伯,项伯连夜驱马到阿父军营中告知张良,想劝他速速离开,因此阿父有了转圜的余地。】


    刘彻和刘秀试图讥讽秦念,反倒将其激怒,以至于牵连阿父。


    故刘恒为阿父解围时,就只言解围之事。


    ………


    现在被族人盯着的就变成了项伯。


    “我现在还不认识张良啊!”


    如今他们还在关中。


    项梁因犯罪在栎阳县被逮捕、蕲县狱掾曹咎写信给栎阳狱掾司马欣平息案件后,项氏一族才暗中离开关中。


    在这之后,项伯犯下杀人罪,被在下邳当任侠的张良藏匿,救了一命。


    【刘邦:吾兄事项伯,定下儿女婚姻,得项伯于鸿门宴相救。也正是因此,项羽败亡之后,吾没有追究项氏旁系。】


    项籍怒视项伯。


    “你的后人亦得以保存,”项伯干巴巴地解释:“秦念的大将军就是你的后人。”


    “你不帮刘邦,我怎么会败亡?”


    项籍年纪虽小,但他又不傻!


    “好了,不要争执,先商议如何应对此番项氏之危。”


    项梁无奈道。


    【秦念:你能从鸿门宴里活下来是华夏之幸。项羽被称作西楚霸王,但他也只能是西楚霸王。若社稷落于他手,以其无容人之心、及对百姓残虐无度,那才是天大的危患。】


    突然被后世秦皇如此指责,项籍很不高兴。


    项梁却是惊出冷汗。


    西楚霸王?


    此王……可是彼王之意?


    想到“章邯降楚之后,被项羽封为治咸阳以西,定都废丘的雍王”,项梁更是惊恐。


    【刘邦:朕犹喜此言!】


    刘邦自是知道,秦念此言,应是欲断项羽反秦之路。


    无容人之心,则谋臣武将不会去投靠项羽。


    对百姓残虐,则民心尽失。


    正如此刻刘邦再度上升的民心——


    有项羽作对比,社稷归汉便是华夏之幸!


    【秦念:只是朕现在都想不明白,他为什么会相信你入关后秋毫无犯、登记户口、查封仓库是为了等他,派将守关是防盗贼这种鬼话?】


    【刘邦:因为传达这些话的人是项伯。项羽太信任项氏一族的族人,却不愿意相信谋士范增,这就是他的缺点了。】


    项籍再次怒视项伯。


    项伯:“……”


    【秦念:更绝的是你问他谁告密导致他怀疑你,他居然反手就把曹无伤卖了,帮你肃清叛徒。】


    刻意提及曹无伤的事,当然是秦念在为“项羽不可能反”铺砖加瓦。


    按照项羽在历史上的人设,那叫一个恨秦入骨。


    最重要的是项羽又不在群里,秦念不可能说服他不要反秦。


    要想让项羽降秦,那就只剩下一个选择:


    断项羽反秦的一切后路。


    无容人之心、对百姓残虐无度、轻信刘邦之言。


    甚至连叛徒都会被项羽出卖。


    【刘邦:哈哈哈,吾也没想到项羽竟会如此坦诚!】


    【秦念:还是读书读太少了。】


    少年项籍面红耳赤。


    伯父项梁教导他读书,他没学成就不学了,现在是在学剑。


    【秦念:由于楚怀王熊心想要按约定封你为关中王,项羽尊熊心为义帝并架空他,分封十八路诸侯王。范增劝他将你封在巴蜀,结果又是项伯,收了张良的财物后就劝项羽将汉中也封给你。】


    秦念看楚汉之争的历史时,都不得不感慨刘邦能赢,运气是真的逆天。


    但凡张良没救过项伯,但凡项伯不那么吃里扒外,但凡项羽政治智商再高一点——


    刘邦怎么可能那么顺利地成为最后的赢家?


    ………


    范增摇摇头。


    他原本亦有反秦之志,可当看到项羽如此轻信族人,项梁又死于骄兵,他还是决定继续隐居。


    只看项羽听信项伯的谗言,范增就知道这就不是他应该去效忠的人。


    项氏一族看着“项羽尊熊心为义帝并架空他分封,十八路诸侯王”,皆瞠目结舌。


    不是惊于项籍竟然有如此权势。


    而是惊于项羽“架空”楚王,有如此谋逆之举,项氏一族如何在六国遗民中立足?


    【刘邦:这些财物是吾赐给子房的金百镒、珠二斗。可惜子房助吾获取汉中、又劝吾烧毁栈道之后,就回到韩国事韩王,吾与子房再遇,已是吾还定三秦之后。】


    韩信兵仙之称,在秦念讲述他的功绩时已为各朝各代之人认可。


    张良谋圣之说,则在刘邦的不断提及间,也逐渐变得清晰。


    当然,秦念之前那句“名不副实”还是有着一定的影响,大多数黔首都不能像刘邦那般看出那句话里的“不能谋其国”是文字游戏。


    囚车里的刘季看得出来。


    只能摇着头暗叹,可惜了。


    天幕一出,他不会再得谋圣辅佐。


    【秦念:张良那是身在韩王侧而心在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