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作品:《[天幕]皇帝聊天群

    “叔父, 你不是教我骄兵必败吗?”


    项籍疑惑地询问。


    项梁:“……”


    项氏一族的族人原本因县城戒严一事面有忧色,此时听项籍之问,竟都是不知该作何表情。


    项梁的堂弟项伯试图为他开脱:“这是因为章邯小人尔!”


    “不, 这就是我的过错。”


    项梁苦笑着承认。


    项籍才十二岁,他又被秦念定论为“不识兵仙”“骄傲自满”“兵败被杀”,他就算逃出此地也不会有人愿意再跟随他。


    秦念这是在诛心!


    章邯丝毫没有为这场胜利感到喜悦。


    他记得自己最终败给项羽,然后降楚。


    【秦念:项梁死后,项羽刘邦护送熊心东撤至彭城。章邯以为项梁一死,楚国不足为惧,渡过黄河北上攻赵。】


    章邯完全不敢面对同僚们的目光。


    后世秦皇早就说过,最终是楚汉之争。


    此时显然是刘邦、项羽二人兵力最少的时候,以至于二者需要东撤避战。


    结果他居然没有趁胜追击, 而是转而北上攻赵!


    他怎么配得上“顶级将才”这种评价?


    【赵匡胤:惜哉, 倘若此时攻楚, 后事或有巨变。】


    赵匡胤绝对不会效仿朱元璋。


    他都能想象话题轮到朱元璋时,秦念说话能有多难听。


    于是果断向秦念靠拢。


    【秦念:没什么好可惜的。胡亥这种蠢货,多活一天都是对整个华夏的伤害。】


    【赵匡胤:……此言甚是。】


    【李世民:秦皇大义!】


    朱元璋对秦念的厌恶褪去不少。


    秦念居然真的认为只要对华夏有利,就应该改朝换代, 甚至包括秦朝。


    虽然总是讥讽其他王朝的皇帝, 可他对秦朝的皇帝骂得也很难听。


    ………


    胡亥脸色苍白。


    他不明白未来的秦皇为什么如此厌恶他。


    嬴政眉头紧皱。


    他此前已经知道胡亥愚蠢, 将赋税徭役加到天下皆反的地步。


    如今看来,胡亥所为可能还不止于此。


    【秦念:见章邯北进,熊心召集诸将,约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


    【朱元璋:你很赞成此事?】


    朱元璋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追问。


    但就是忍不住想问。


    【秦念:史上最著名且效果显著的政治宣言之一,朕当然会称赞。】


    【朱元璋:即便入定的是大秦的关中?】


    秦念停了下。


    她跟朱元璋吵了一架, 目前不确定朱元璋的扮演者是怎么想的。


    这是单纯的询问, 还是扮演者在根据朱元璋的人设给她挖坑?


    她作为始皇后人, 似乎是不应该支持这种事情。


    但她之前就给自己立好了人设。


    秦念没有犹豫多久。


    【秦念:即便入定的是大秦的关中。】


    朱元璋终于发现,他所面对的不是正常的帝王。


    这是个真正的疯子。


    ………


    嬴政自是不喜秦念此言。


    但秦念是他极为赞赏、于数千年后复秦的后人。


    他不可能出言斥责。


    【刘邦:吾想起当时秦兵强,其他将领都不愿意先入关,只有吾与项羽欲往之。】


    【刘恒:楚汉之争。】


    【刘邦:说得好,就是楚汉之争。吾先入关,故而天下亦归汉!】


    确定秦念不介意入关者王一事,刘邦可就忍不住要自吹自擂了。


    更高兴的是刘恒知道他在想什么!


    【秦念:“独项羽怨秦破项梁军,奋,愿与沛公西入关”,刘邦,这又是你编的吧?】


    【刘邦:……没编多少。】


    各个汉朝的太史令们都面无表情。


    又来?


    【秦念:如果项羽是怨恨秦军杀项梁,他应该去找章邯报仇,去什么关中?入关就是想称王,你改他入关的理由干什么?】


    【刘邦:这样显得只有朕是真想王天下,而项羽是独夫。】


    已经决定不再改史,刘邦承认得相当痛快。


    【刘邦:但项羽确实是独夫。他喜屠城,所过之处无不残灭。众将领都认为让他去关中,无法得到秦人的认可,故而将他调去救援被章邯王离攻打的赵国。】


    【秦念:说的也是,如果当初是项羽先入关,可能就没朕了。】


    秦念给自己加人设。


    既然是始皇后人,那她这个人设的祖宗必然得是趁着刘邦入关秋毫无犯的机会逃离咸阳。


    其实看刘邦说项羽喜屠城,她就很想翻白眼。


    说得好像汉高祖就不喜欢屠城了一样。


    除了和项羽一同屠戮的城阳县,汉高祖入关途中攻下颍阳后也是屠城。


    但这符合刘邦的人设:不把事实甩他脸上,他绝对不会主动承认。


    秦念也没有主动说他屠城的事。


    一则汉高祖没有删除屠城的史实,二则有天幕与民心两个设定。


    她是来解决意难平的,不是来故意让刘邦的民心往下跌的。


    她给自己立的人设是以华夏利益为重,那就不能刻意去扯后腿。


    只有被人“激怒”,她才会“反击”。


    ………


    嬴政脸色变得相当难看。


    项羽欲屠戮大秦宗室?


    若真是如此,那他就先屠完楚国余孽!


    【刘邦:竟有这般巧合!】


    刘邦很想问秦念的祖先是谁,如今隐于何处。


    能有秦念这样的后人,其先祖或许也非泛泛之辈。


    应当为大汉效力啊!


    可惜他知道此问必然为天幕所阻。


    【秦念:你西出略关时兵力不到一万,一路上倒是兵力不断增加。】


    【刘邦:有因民心所向来投者,也有被吾吞并的军队。】


    【刘邦:第一个主动来投的人才是陈留县的郦食其,虽是儒生,却是狂生。】


    此时刘邦已经转换思路。


    在之前帮年轻的自己、张良、曹参进言后,他就意识到与其坐视秦念将他的重臣一个个举荐给始皇帝,不如他自己来。


    这样不仅能为始皇帝时期的自己积攒人脉,还能让现在的重臣对汉室更加忠诚。


    ………


    已经五十岁的高阳郦食其惊讶不已。


    以他的智慧,当然看得出汉皇刘邦是在刻意举荐他!


    他现在只是看管里门的小吏。


    竟是要一步登天,入秦王之眼?


    【秦念:郦食其……朕想起你被项羽围困在荥阳时,他劝你分封六国。】


    秦念记得《史记》对郦食其的自荐有两种记载。


    一说沛公有个骑士是郦食其的故人之子,郦食其拜托骑士举荐自己。


    骑士建议郦食其不要自称儒生,因为沛公不喜欢儒生,儒生要是戴着帽子来见他,沛公就会摘下他们的帽子,往里面撒尿。


    但郦食其坚持以儒生的身份去见沛公,凭借攻取陈留之计获得重用。


    第二种说法则是郦食其主动求见,沛公听使者说他穿得像个儒生,就让使者去回绝他。


    郦食其就拿着剑呵斥使者,说他不是儒生,自称高阳酒徒,吓得使者再去找沛公,说郦食其是个壮士,于是刘邦召见了他。


    【刘邦:儒生嘛,总是想着恢复周制,吾当时也差点信了他的蠢话!】


    【秦念:确实是儒生的逻辑:想不出办法了怎么办?一定是不够崇古,跟着古“圣贤”的制度走就一定不会错。】


    【秦念:也不想想周制要是真那么好,周朝怎么三百多年就彻底失权,春秋五霸战国七雄都不把周天子当回事。】


    【刘邦:是极是极!】


    郦食其垮下脸。


    若是以前的他,还真有可能劝说刘邦分封六国。


    但在知道古圣王的故事全是假的,史书不可尽信之后,他也知道崇古不可为。


    若是因此不能得到重用,他也只能认了。


    【秦念:要不是张良以八难劝住你,那可就真有乐子看了——八国混战?还是被项羽逐个击破?】


    【刘邦:哈哈哈哈吾之子房!吾现在还记得那时正在吃饭,子房持筷子为吾筹划。】


    【秦念:然后你饭都吃不下了,赶紧去销毁用于分封六国的印信。】


    【刘邦:哪里吃得下啊,竖儒险些误了吾的大事!】


    看着上首大声呼喝的陛下,张良微怔,笑意愈深。


    峥嵘岁月。


    【秦念:所以你为什么不先问张良,再决定要不要去刻印信呢?】


    【刘邦:咳,此言可休,可休!】


    【刘邦:郦食其虽有儒生之弊,但也有大才!】


    身为君上,他总不能事事都倚仗张良。


    刘邦想是这么想的,说是肯定不能这么说的。


    赶紧转移话题。


    他已经发现秦念除非是存心报复,否则并不会追着某些事不放。


    【秦念:比如?】


    秦念不否认郦食其有才,但觉得郦食其的才能祖龙大概率用不上。


    郦食其最擅长游说,刘邦时期他可以游说各国。


    但祖龙时期,难道他还能游说匈奴百越臣服?


    【刘邦:兵不血刃助朕拿下陈留县!】


    秦念确定了。


    刘邦的剧本里,关于郦食其部分采纳的是第二种说法。


    因为第一种写的是刘邦带兵跟在郦食其后面袭攻陈留县,肯定算不上兵不血刃。


    第二种……


    郦食其血刃的不是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