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作品:《[天幕]皇帝聊天群

    起义?


    秦念视谋逆为起义?


    嬴政眉头紧皱, 但没有出言驳斥。


    秦念于数朝之后复秦,所行之事恐怕亦是“起义”。


    “陈胜吴广起义,许多郡县的官员都被民众杀死”——


    嬴政暂且按捺住杀心。


    若是六国余孽作祟, 秦念应不会言“起义”之说。


    何况代秦之汉的刘邦亦非六国余孽。


    “出身布衣”。


    ………


    朱元璋张口欲要追问“起义”之说。


    可话到嘴边,竟是没能说下去。


    他突然想起秦念此前那句“从未忘记自己出身布衣”。


    【秦念:萧何曹参原本都是县令的部下,他想杀他们,这两人却轻易逃脱,翻墙出去找你。你用帛写一封信附在箭上射入城内,沛县百姓竟然就都知道了信中的内容,杀死县令开门迎接你。】


    嬴政没有在天幕上令泗水郡守拿人。


    秦念言罪不及尚未犯罪之人,他若于天幕出此言便是驳斥秦念。


    一县之地,竟然养出了这么一条“地头蛇”。


    大秦各郡县又有多少“刘季”?


    嬴政命蒙毅亲去沛县彻查, 不仅秦念所提及的反贼要一并带回, 最重要的是调查清楚为何县令会为亭长所制。


    此外, 沛县县令为泗水亭长压制,如此废物,亦不足以任县令之职。


    【秦念:这沛县,还有人依附于县令吗?】


    沛县县令恐慌至极。


    事实上, 大王命郡尉拿人时, 他就已经慌得紧闭家门, 就怕刘季就此造反,先杀他祭旗。


    可他又怕刘季就此逃跑,待郡尉来捕其三族却找不到人。


    现在嬴政改称皇帝、将“陛下”作为臣民对他的称呼的诏令,还没有传至此地。


    嬴政也没有在天幕上言及此事,故而大秦境内未得诏令之处, 依旧多以“大王”相称。


    刘季没有逃亡, 也不打算在此时造反。


    “秦念要抓活的, 这未尝不是一条通天之路!”


    刘季呼朋唤友,大口喝酒,大口吃肉。


    天幕之现,反秦已无可能。


    与其在外逃亡惶惶不可终日,不如搏上一搏。


    就赌“祖龙”敢不敢用他!


    【刘邦:唉。】


    刘邦摇摇头。


    狡辩失败。


    不过也无妨,始皇帝应不会为这等小事杀他。


    以泗水亭长的官职控制一县之地,又何尝不是体现了他的能力?


    【李世民:许负相面之事,是真是假?】


    先前所言的“神异”皆为一人之言,亦或数人同谋一事,仅止于一代帝王。


    唯独许负相面之说,从汉高祖刘邦至汉文帝刘恒,延续数代帝王。


    故李世民有此问。


    倘若许负相面亦为假,这相面之说可休矣。


    ………


    假。


    秦念得出这个结论的依据很简单:


    作为现代的皇帝聊天群,既然这么追究真实性沉浸感,那就一定会依据科学发展观。


    最重要的是——


    她多次反对天命论,甲方还继续雇佣她,显然这是尊重科学的甲方。


    那大家手里的剧本就都应该尊重科学。


    【秦念:《史记》《汉书》皆没有记载许负被封为鸣雌亭侯。刘彻,她封侯了吗?】


    鸣雌亭侯最早见于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引述《楚汉春秋》。


    《楚汉春秋》是西汉陆贾所著,就是那个多次出使南越,劝赵佗臣属汉朝的陆贾。


    他所写的这本书早已失传,只见于《史记索隐》等书。


    秦念不认为许负曾被封侯。


    《史记》明确记录了许负为刘恒之母薄姬、周亚夫两人相面,却没有记录许负封侯。


    其次《楚汉春秋》记录的是“高祖封许负为鸣雌亭侯”——


    然而汉高祖的太子是刘盈、更易太子时想的也是刘如意,不是刘恒。


    他不可能因为许负对薄姬的相面给许负封侯。


    许负为刘邦相面更是未见于任何正史。


    既然许负的相术没有在汉高祖时期体现出来,那么汉高祖又怎么会封许负为鸣雌亭侯?


    更别说东汉才有亭侯这个爵位。


    至于汉文帝时许负给邓通相面的说法,这并不可信。


    《史记》的原文是“上使善相者相通,曰‘当贫饿死’”,没有提及许负之名。


    有趣的是如果把这次算上,那么邓通和周亚夫的“相面”就有着相当惊人的巧合:


    都是在汉文帝刘恒时期发生的预言,都应验于汉景帝刘启时期,且都不是完全应验。


    邓通之死在《史记》的记载是“寄死人家“,也就是死在寄居的别人家里,死前身无分文。


    但他不是饿死的,因为“长公主乃令假衣食”,即馆陶长公主赐他衣服和食物。


    而周亚夫虽然是绝食而亡,但时间和预言内容对不上。


    基于相术不科学的原则,秦念有理由怀疑这两起预言都是“大汉棋圣”刘启的杰作。


    至于汉景帝为什么要这么做——


    有可能是想表达“这两人都是命中注定要死的,不是朕非要让他们死”。


    不完全“应验”,则或许是为了留点破绽,防止后世太过信任相士。


    当然,这纯属秦念的猜测。


    【刘彻:许负封侯?这又是谁在编造谣言?】


    秦念点点头,看来这个群的基调就是科学。


    【赵匡胤:后世朝代编的。】


    【赵匡胤:武曌。】


    赵匡胤原想直接说出司马贞之名,可惜被天幕所阻。


    后来灵机一动,将以上两句话分开说,竟然成功说了出来。


    ………


    秦念记下这一点。


    原来两句话分开说,也可以视为绕过规则。


    【武曌:?】


    秦念理解武曌这个问号。


    司马贞生于679年,武皇去世时他也才二十七岁,这时候大概率还没有编写《史记索隐》。


    其实也不一定是司马贞编的,有可能是《楚汉春秋》在流传中掺入伪史,对他造成了误导。


    【李世民:竟是谣传出许负封侯?那许负相面?】


    【秦念:第一次相面是说许负给薄姬相面,说她会生天子,所以魏豹叛汉,与楚连和。后魏豹死,刘邦纳薄姬,生刘恒。】


    【秦念:刘邦,你怎么看?】


    【刘邦:朕这就遣人去问薄姬。】


    李世民轻叹。


    汉高祖竟然不知道这件事,那许负相面之说就已是极为不可信。


    就算薄姬说此事为真,李世民也很难相信她说的是真的。


    薄姬的言语不会受到天幕的限制。


    ………


    反正秦念不信薄姬之事。


    不是她对许负有什么恶意,她就是作为唯物主义的忠实拥趸,单纯地不相信相面之说。


    哪怕真有这件事,她也有充足的理由怀疑许负相薄姬时,是为了讨好魏豹才刻意这么说,最后歪打正着。


    至于什么理由——


    那当然是这么厉害的相士,怎么就只有两次相面记载于史册?


    这不合理吧?


    汉高祖汉文帝不得把她供起来,就负责看相,这不得天下英才尽入彀中?


    哪里还需要什么察举制。


    【刘恒:此事为假。】


    【刘邦:薄姬在你身侧?】


    【刘恒:……朕编的。】


    【刘邦:……】


    【李世民:……】


    【刘彻:大父你……】


    秦念忍俊不禁。


    刘恒这认领得太搞了!


    史书当然没有记载说许负为薄姬相面是刘恒所编造,但仔细想想就知道:


    薄姬的预言最有利于刘恒,说是他编的合情合理。


    刘恒因吕后之乱而登基,非常缺乏正统性,许负相面之说有助于他稳定朝局。


    等等,要是这么算——


    汉武帝的曾祖父、祖父、父亲、母亲都在编神异故事。


    汉武帝迷信可太正常了!


    ………


    刘恒承认得这么干脆,当然是因为他现在已不缺正统。


    天意认定他声誉榜民心榜皆在前列。


    汉高祖亲口改立他为太子。


    这种编造的谶语对他来说已经没有作用,反倒会误导皇孙刘彻。


    【秦念:《史记》记载薄姬承宠前对刘邦说“昨暮夜妾梦苍龙据吾腹”,也是你编的吧?】


    这绝对是假的。


    秦念都不需要用科学来论证,只需要说薄姬的谨慎——


    她只要不是疯了,就不会对刘邦说这种几乎等同于明牌“我要生太子”的话。


    薄姬若不是足够小心谨慎,她能带着刘恒从吕雉手里活下来?


    王娡会这么说,是因为王娡就是想帮儿子争宠,甚至她都不敢编“龙”这个寓意指向过于明显的意向。


    【刘恒:……是。】


    【刘邦:哈哈哈哈哈!】


    刘邦现在才知道,原来刘恒才是最像他的儿子!


    正在淮阴侯府外哭的七岁刘恒顿了顿。


    然后继续哭。


    【秦念:刘小猪,你现在怎么看天命?】


    【刘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