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 问责再答
作品:《大明:我要当乞丐,老朱却让我当国师》 很快,徐达准备离开高丽。
留下五百大军给副将。
虽然只有区区五百人。
但对付高丽的那些残兵败将,绝对绰绰有余。
这次的高丽之行,徐达收获很多。
不但顺利将高丽拿下,还控制了高丽王族。
更为重要的是,那些造船的图册也被找到。
朱元璋交代他的任务总算完成。
同时,发现了高丽跟倭寇的秘密勾结。
高丽之前在大明眼里,是倭寇的受害者之一。
今天才知道,高丽跟倭寇暗中勾结。
贼喊捉贼。
就凭这一点,也不可能把高丽王族留下。
徐达经过考虑,决定把高丽王族所有人带回京城。
接下来,徐达带领军队,浩浩荡荡班师回朝。
但这次跟他们来的时候不一样。
来时山路,回时大道。
高丽王族犯下的罪行,他让人一路宣传。
这样也是为大明接管高丽做好准备。
高丽百姓对大明军队十分敬佩。
大明军队毕竟将不可一世的元人击败。
……
紫禁城,乾清宫。
朝会。
文武百官,站在两旁。
“吾皇万岁万万岁!”
“众卿平身!”
随后,朱元璋开始点名。
“吕昶!”
“臣在!”
“现在大暑到来,今年秋收已近。”
“户部对今年的收成预计如何?”
吕昶,大明的户部尚书。
所有粮食产量、税收、拨款等,全部都由他负责。
朱元璋昨天就专门召见了他。
历法相差一事,已经给他说了。
大明对历法虽然还没进行精确的修整。
但根据凌峰的提示。
历法相差的天数,最近几年还是可用。
所以,朱元璋才让吕昶,对各地的秋收时间重新修订。
“启禀陛下,去年的粮食税收,大约一千二百石。”
“今天气候虽然降低。”
“但雨水却十分充沛。”
“经过对历法的调整,今年估计大约在一千五百石左右。”
吕昶有些支吾道。
“一千五百石?”
闻言,朱元璋沉思起来。
今年有这样的产量,倒是十分不错。
这样的税收跟元朝相比,已经好了太多太多。
但还没有到达他心中所想。
他心中的税收,至少要有三千石!
“关中跟中原的税收估计如何?”
“江南的税收又是怎样?”
朱元璋问道。
吕昶心里一震。
这不是送命题吗?
关中和中原的税收,可是从来不看数据。
那里的税收十分惨淡。
大明税收的总收入,虽比元朝高了很多。
可关中和中原的税收,无法跟元朝时期相比。
“启禀陛下,江南的税收,大约在两百石左右。”
“大概占据总税收的两层。”
“关中和中原的税收,臣不知道怎么说……”
吕昶说道。
“不知道怎么说,还是你没有胆子说?”
“自从大明建国以来,关中和中原的税收,比元朝时期还不如。”
“你这个户部尚书,我要你何用?”
“北方老百姓的生活,朕还想着让人进行改善。”
“可你却玩忽职守,区别对待。”
“你这样做,是不是故意想掀起北方的起义?”
朱元璋说道。
吕昶双腿一软,直接跪在地上。
“陛下,一切都是臣失职。”
掀起起义这样的帽子,他可承受不起。
自从他任职以来,北方种植还是比较上心。
他知道朱元璋要改善北方百姓的生活水平。
北方沦陷时间长,要让北方感受到大明的好处。
但他发现,北方的收成,一年比一年少。
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他也没有找到原因。
这件事情,他开始感到无能为力。
朱元璋找吕昶的麻烦。
吕昶百口难辩。
吕昶的困境,朱元璋自然也是理解。
他之前也搞不清什么状况。
自从在凌峰那里学到知识才明白过来。
一切都是因为冰河期。
不过,他故意不说。
这个罪名,先将它放在吕昶身上。
“吕昶,北方有这样遭遇,你难辞其咎!”
“你必须给朕一个解释!”
朱元璋说道。
“陛下,臣……”
对于这个问题,吕昶真的不知道怎么解释。
关中和中原两千年来,一直都是粮食产量大户。
他管理的时候,怎么就不行了呢?
朱元璋目光看向各位大臣。
“北方的收成,你们来说说看!”
“为什么一直上不来?”
众大臣面面相觑。
他们心里知道,皇上正在气头上。
这个时候,谁敢当那个出头鸟?
站出来岂不是找不痛快吗?
“既然你们说不出来,那就让朕来告诉你们吧!”
“北方发生这样的事情,就是气候的关系。”
“自从元末以来,气候越来越寒冷。”
“最佳的耕地路线,发生了改变。”
“从关中和中原,转移到了江南地区。”
“关中和中原的粮食减产,江南的粮食却增加。”
朱元璋把从凌峰那学来的东西,全部说了出来。
大臣听到他的话,一个个也来了兴趣。
粮食减产的原因,他们从来没有往这方面考虑。
粮食收成是靠天吃饭。
所有地方都应该减产才对。
怎么关中和中原减产,江南却增产呢?
不过,这个原因如果真的存在。
吕昶可以将所有责任推卸掉。
“陛下所言,的确如此!”
“粮食减产的原因就是这样。”
“由于最佳耕种的路线改变,大明的粮食才会发生这般变化。”
吕昶被朱元璋刚才的话,深深折服。
文武百官见此,纷纷称赞。
绝大多数大臣认为这个解释最为合理。
朱标听到众大臣的话,忍不住在心里偷笑起来。
“父皇真是好手段啊!”
“一手恩威并施,就让所有大臣深信不疑!”
他原本认为,朱元璋说出那样的话,绝对会遭到一些大臣的反对。
但朱元璋先问大臣,等他们回答不上。
趁此机会把从凌峰那些学到的东西说出来。
那些大臣就算不相信,也找不到理由反驳。
相反,还得连连称赞。
看到大臣的反应,朱元璋也是十分满意。
“由于最佳耕地路线发生改变,大明也要改变以前的耕种思路。”
“以前耕种的良田,也许会变成劣田。”
“那些不毛之地,相反还会变成绿洲。”
“吕昶,你接下来的任务十分艰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