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真想拜师啊
作品:《大明:我要当乞丐,老朱却让我当国师》 “朱棣,你有什么想法,直接说出来!”
朱元璋说道。
“父皇,儿臣认为!”
“所谓科举再兴会挑战朝廷威信,朝廷施政没了连续性。”
“这样的说法,纯粹是无稽之谈。”
朱棣说道。
闻言,朱元璋心中一喜。
这个问题已经困扰了他好多天。
是他最大的心病。
没想到朱棣居然有办法。
由此可见,凌峰教给了朱棣不少东西。
但群臣听到朱棣发话,却是一副不相信的样子。
绝大多数人认为朱棣太过年轻。
朝令夕改是板上钉钉的事实。
这怎么也无法避免。
朱棣能够说出这样的话。
不是朱棣有多能干,而是太年轻所致。
大臣们的看法,朱棣并不在乎。
他把凌峰说的话,全部说出来就行。
“我有个办法,可以让朝廷政策具有一定的连续性。”
“即便科举再兴,朝廷的威信依旧不会降低。”
朱棣说道。
“朱棣,你有什么方法?”
“百官面前,你可不能说什么大话!”
朱元璋说道。
“父皇,我知道!”
“我的方法,实际上就是改名。”
朱棣说道。
“改名?”
“怎么改呢?”
“比如,原来的科举叫文试。”
“医学人士的科举,叫皇家太医资格证。”
“天文科举,叫天文资格证。”
“每个证书的上面,都要加盖朝廷的印章。”
“这样就可以证明它的权威性。”
这些例子,都是凌峰教给他的办法。
趁此机会,他正好可以在百官面前显摆。
“名字听起来怎么花里胡哨的?”
胡惟庸不屑道。
“一个改名就可以让百姓信服?”
“我还是第一次听到这样的事情。”
“实在是太可笑了!”
“……”
一个个大臣跟着嘲讽起来。
仅仅一个改名就可以让百姓信服,让他们怎么相信?
绝对不可能!
一部分大臣,还是在认真思考这个问题。
“先将科举停止,现在再进行皇家太医资格证。”
“这样做,倒不是什么朝令夕改了。”
刘伯温说道。
“真是太妙了!”
“百姓不但不会认为是朝廷朝令夕改。”
“相反,他们还认为这样的政策非常好。”
“朝廷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为了推行新的科举制度。”
“否则,朝廷之前怎么可能停止科举呢?”
李善长也是改口开始称赞。
刚开始他认为只是一个改名而已。
但仔细一想,发现合情合理。
一个改名就可以将事情变得具有连续性。
四周大臣听到李善长的发言,不由愣住了。
不是说一起反对朱棣吗?
怎么突然改变立场了呢?
胡惟庸听到李善长的话,遭受打击最大。
李善长协助朱棣,不是在打他的脸吗?
外人打脸,还可以接受。
自己人打脸,更要痛苦千倍啊!
当然,就算他心中委屈,也不敢说出来。
“改个名字当然可以。”
“科举的权威性并没有受到影响。”
“皇家太医资格证、朝廷大印。”
“朕的大印,也跟着加上去。”
“这样证书的含金量才会被百姓认可。”
朱元璋说道。
他越是这样想着,越是觉得这件事情可行。
如此绝妙之法,他还是第一次听到。
一个改名就让朝廷的政策合理化。
“这个建议,你们还有什么话说?”
“有意见可以直接说出来。”
朱元璋说道。
闻言,百官面面相觑。
一些淮西官员,虽然还想反驳。
但一时之间又找不到反驳的理由。
不过,还是有些老油条。
总是能在鸡蛋里面挑出骨头来。
“陛下,这个建议虽然有一定的可行性!”
“但历朝历代并没有这样的先例啊!”
“如果贸然行事,后果难以想象!”
杨宪说道。
“没有先例?”
“那你现在来告诉朕,从南到北的成功,可有先例?”
“朕一次性杀了数万官员,可有先例?”
“朕出身乞丐,却做了皇帝,可有先例?”
“朕要开创华夏的千古伟绩,为什么需要先例?”
“如果被先例束手束脚,也只是一个碌碌无为的皇帝而已……”
朱元璋说道。
他的话,像是一条鞭子抽打在杨宪的脸上。
杨宪感觉的确是失言了。
朱元璋做过的很多事情,前朝都没有发生过。
如果真被前朝的先例所束缚,能力怎么施展?
“陛下,臣刚才失言!”
“臣感到十分惭愧!”
杨宪跪拜道。
朱元璋没有理会他,就让他这样跪着。
“现在,朕告诉你们!”
“从此以后,休想用什么先例来压朕!”
“朕要做的事情,就是没有先例。”
朱元璋说道。
“陛下圣明!”
“陛下圣明!”
百官恭敬道。
没有人再出来反驳。
“这件事情,先由丞相设定一个方案。”
“之后的早朝上再进行讨论!”
朱元璋这样说话,也是直接给李善长下了命令。
“臣领旨!”
李善长叩拜道。
随后,朱元璋朝徐家人看了一眼,转身离开。
接着,百官也匆匆离开徐府。
原本他们来到这里,只是探望病人。
结果,徐府却被当成了朝堂一般。
……
徐府门口。
“你确定不在家里再多坐一会?”
“我给你做烧鹅吃!”
徐妙云说道。
看到朱棣要走,她还想挽留一番。
今天朱棣算是帮了她的大忙。
听到烧鹅二字,朱棣差点流出了口水。
“烧鹅?”
“你会做吗?”
朱棣惊喜道。
“当然!”
“我父亲一直喜欢吃我做的烧鹅。”
“但他身上有伤不能吃。”
“他求着让我做,我偏偏不给他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