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怎么解决
作品:《大明:我要当乞丐,老朱却让我当国师》 这一刻,朱棣才彻底明白。
皇上虽然会杀勋贵,但也离不开勋贵。
皇上的亲侄子朱文正,不就是犯错被杀了吗?
但朱文正的儿子,依旧封王。
勋贵可以被皇上诛杀。
勋贵的家族,却不会被灭绝。
“我明白了。”
“某些时候,勋贵不是影响改革的人。”
“相反,他们是国家的基本盘。”
“皇上为了朝廷的稳固,会启用这些人。”
“普天之下的老百姓,对这些人也服气。”
朱棣说道。
天下毕竟是这些勋贵打下来的。
朱元璋的统治,也需要这些人来支持。
不用这些人,天下岂不是易主了?
“不过,凌先生,就没有其他办法了吗?”
朱棣觉得,凌峰绝对有别的办法。
“当然有。”
凌峰当初研究大明历史,对朱元璋改革的事情专门研究了一番。
朱元璋其实真的有机会。
但那个机会被朱元璋自己毁掉了。
“是什么办法?”
朱棣说道。
“遗憾的是,那个办法被皇上自己取消了。”
凌峰摇头道。
“取消了?”
朱棣看着凌峰,露出疑惑。
“当年杨坚不是靠着土族的支持才得到的天下吗?”
“但杨坚为了对付那些土族,要扶持一个新的势力。”
“你知道他干了什么事情吗?”
凌峰味道。
“科举?”
朱棣听到凌峰的话,想到了这件事情。
大明才举办一次科举,朱元璋又把科举给停了。
什么时候重开,也没有一个定论。
民间的一些士人,早已开始对朱元璋暗中咒骂了。
元朝当初科举是三年一次。
大明一次科举就停办,天下士人自然寒心。
经过多年苦读,到头来却没有一个结果。
科举停办,平民上升的道路也就没了。
天下的政权,最终还是在那些贵族手里。
“你也知道啊!”
凌峰说道。
小四对大明的时政,倒是有些了解。
也许这就是待在京城的好处吧!
无论什么事情,传播的速度总是快上很多。
“凌先生,这我知道。”
“据我所知,皇上心里有苦衷。”
“北方战乱没有停止,绝大数的年轻人,他们都没有学习的机会。”
“就算举行科举,还是南方那些富庶家族所垄断。”
“科举原来的初心已经失去了。”
“而且,科举培养出来的人才,除了作诗读书,他们会理政吗?”
“这些人,皇上怎么满意呢?”
朱棣把知道的一切说了出来。
大明的科举,实际上有两个问题。
第一,一些士家将科举垄断。
科举不过是贵族的一种游戏而已。
要从全国各地挑选出人才实在太难。
第二,就算真的挑选出来人才。
他们的政治能力,也无法得到朱元璋的认可。
所以,朱元璋一气之下将科举废除。
……
二楼。
朱元璋听到朱棣的话,心里十分欣慰。
这个平常时候看起来贪玩的老四,并不是完全不理朝政。
大明取消了科举,贵族们却说不出来所以然。
他们甚至在背后辱骂朱元璋。
“老四长大了!”
朱元璋感慨道。
随后,他将目光看向朱标。
“老大,老四以后就跟着你,让他帮你处理一些事情。”
“我看这小子,说不定还会超过老三。”
朱棣在他的心中,期望越来越高了。
“父皇,平常看老四没怎么上心。”
“但他却明白你的心意。”
“这也是我没有想到的。”
朱标笑了笑。
他平时让朱棣来东宫帮他处理事务,看来还是对的。
紧接着,朱元璋又想起了凌峰刚才的话。
“凌峰认为朕把科举停办做得不对。”
“他这是打算为那些江南土族说话吗?”
“朕要继续启用江南土族?”
朱元璋一脸疑惑。
他将科举废除,其实还有一个重要原因。
从他登基到现在,一直压制着江南土族。
不会聘用江南士人。
但在科举方面。
江南士人又十分厉害。
一旦经过科举考试,能不给他们安排职位吗?
“十年时间,北方的经济好起来,念书的人自然就多了。”
“到了那个时候,也会有很多才子出现。”
“朕再将科举重新开启。”
朱元璋心里早就有了这样的打算。
科举没有废除,只是暂停十年而已。
……
“凌先生,皇上也是无奈。”
“如果有用之才可以招到,皇上怎么可能停止科举呢?”
朱棣为朱元璋说话。
凌峰听到之后,却是嘲讽起来。
“有用之才,招不到?”
“那只是皇上无能。”
“科举制度没有定好而已。”
“就因为这样把科举停止了?”
“他这么做不是因噎废食吗?”
“真是个天大的笑话!”
“跟一个任性的小孩有什么区别?”
凌峰说道。
科举制度有问题。
朱元璋不去修改。
直接停办?
这样不仅取消了科举,还会让天下士人更加寒心。
这个决策,实在是太不应该。
明明可以采取其他办法,可以不取消科举。
但就是这样给取消了。
……
二楼。
朱元璋听到凌峰的话,气得就要冲下楼去。
“这小子太不像话了。”
“居然敢骂朕跟小孩一样任性?”
“是不是不想活了?”
“朕是皇帝还是他是皇帝?”
朱元璋大怒道。
批评是应该的。
但不能把他所有成绩否定了啊!
这小子以为懂得一些狗屁道理。
大言不惭,狂妄自大。
“父皇,凌峰欺人太甚!”
“我看将他拿下算了。”
朱标说道。
“不急。”
“看看他怎么解释再抓不迟。”
“要是说不出个所以然,立即拿他!”
朱元璋想要听,凌峰作何解释。
如果真的有更好的办法,现在实施也来得及。
科举废除不才一年时间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