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第一天摆摊就遇到了麻烦

作品:《重返饥荒年,两袋红薯换哑妻

    陈峰温和的问道:“你咋跑出来了?”


    林晚用手势比划着,指向隔壁王猛家的方向。


    又指了指自己家的院子。


    意思是隔壁王家来找她要木桶了。


    她不知道该怎么办。


    陈峰笑了笑,轻松的说道:“哦,这事啊,没问题!


    我这就去把木桶还给王叔王婶!”


    说着。


    他转头对还在兴奋中的二狗子他们吩咐道:“行了,今天就到此为止!


    都散了吧,记住明天开始就替我去后山抓黑蜈蚣!


    一定要注意安全,可别再被咬了!”


    “知道了老大!”


    “放心吧陈叔!”


    二狗子和小胖一伙人连忙答应一声。


    然后像一群得了指令的士兵,兴高采烈叽叽喳喳的跑开了。


    陈峰这才转向林晚,脸上带着轻松的笑意。


    一边往家走一边说道:“走吧,回家。


    今天赚了几块钱,我买了点肉,晚上咱们做饭吃。


    对了,今晚还得熬夜。


    这次不熬药汤了,太占地方不方便运输。


    我改熬药膏,越浓稠越好。


    到时候兑水就能用!”


    他自顾自地说着明天的计划和安排。


    语气里充满了对未来的规划跟干劲。


    然而,他没有注意到。


    跟在他身后的林晚,脚步渐渐慢了下来。


    她站在暮色四合的村道上。


    微微歪着头。


    怔怔地看着陈峰那虽然穿着破旧。


    却仿佛蕴含着无穷力量和希望的背影。


    眼神逐渐变的复杂起来。


    那眼神里,有残留的恐惧。


    有茫然的困惑,有微微的动容。


    还有一丝。。。连她自己都无法定义却真实存在的。。。光亮。


    这个男人,真的和以前。。。不一样了。


    。。。


    陈峰的行动力惊人。


    与客运站保卫处蔡队长达成协议的第二天中午。


    一个像模像样的小摊子就在石门镇长途客运站,候车室门口的角落支棱起来了。


    他从已经名存实亡的公社食堂里弄来了两个早已“退休”的大家伙。


    就是两个大茶缸子。


    虽然外表磕磕碰碰,搪瓷漆面破损。


    但却被他收拾的非常干净,最重要的是容量足够大,能装非常多的汤药。


    除了摆摊的容器,陈峰又跑去镇上新开的国营冰棍厂。


    凭借他软磨硬泡的功夫。


    用略高于批发的价格。


    订下了每天固定供应的大冰块。


    这在这个年代的乡镇,绝对算得上是“奢侈品”级别的投入了。


    最后,他又溜达到石门镇中学。


    从准备丢弃的废旧桌椅里淘换来一张虽然掉漆却还算稳固的旧课桌。


    就这么东拼西凑的。


    一个简陋却功能齐全的“茯苓晕车汤”摊位,正式开张了!


    陈峰每天只需要从石头沟带来熬制好,浓缩粘稠的茯苓药膏。


    到了摊位,直接用客运站锅炉房近乎无限的凉白开进行冲调,稀释。


    然后将兑好的药汤倒入那两个巨大的茶水缸中。


    再放入从冰棍厂取来冒着森森寒气的大冰块。


    两大缸冰镇茯苓汤就准备就绪了。


    那块招牌被他优化了一下。


    上面写着一行大字。


    “祖传中医世家秘方茯苓晕车汤,清凉解暑,专治晕车,无效分文不取!”


    被陈峰用木头杆子加固,就醒目的立在摊位旁边。


    这“无效不要钱”的承诺简直太吸引人了。


    在这个年代里就跟有什么魔力一般。


    即便不准备掏钱买汤药的喝的旅客也要驻足观看一番。


    归根究底,还是这年头老百姓口袋里都没几个大子儿。


    一分钱恨不得掰成两半花。


    购买任何东西都极其谨慎。


    有了这个分文不要的“保险”。


    旅客们尝试的心理门槛大大降低。


    “老板,真不要钱?”


    “放心喝!觉得不管用,您吐我脸上都行,我绝不要钱!”


    “那。。。给我来一碗尝尝!”


    开张第一天,生意就比预想的还要红火。


    南来北往的旅客,被毒辣的日头和闷热的候车环境折磨的够呛。


    花一分钱就能喝到一碗冰凉爽口。


    据说还能防晕车的“药汤”。


    简直像是沙漠里遇到了甘泉。


    尤其是那些即将登上长途汽车的人。


    更是愿意花这“一分钱”买个心安。


    陈峰忙的脚不沾地,手不停歇。


    收钱、舀汤、招呼客人。


    脸上始终带着热情而朴实的笑容。


    到了下午,日头偏西,客流量稍微减少。


    陈峰趁着间隙清点了一下今天的收入。


    叮叮当当的硬币和毛票。


    加起来竟然有整整五块五毛钱!


    刨去冰块成本,药材成本和给保卫处的分成。


    他今天净赚的,也比昨天多了一大截!


    看着手里沉甸甸的零钱,陈峰心里美滋滋的。


    已经开始盘算着回去的路上买点什么肉。


    是割点肥瘦相间的五花肉回去红烧。


    还是买点骨头熬汤给林晚和母亲小妹补补身子。


    今天轮到他们二房提供餐食了。


    然而,就在他沉浸在初步成功的喜悦中时。


    麻烦不期而至,说来他就来了。


    摊位前的光线突然一暗。


    几名穿着中山装的中年男人。


    不声不响的围拢了过来。


    领头的是个五十岁上下的矮胖子。


    满脸横肉,眼神里带着一种过时的倨傲跟审视。


    他上来不由分说就粗鲁的推开了两名正准备买汤的旅客。


    语气生硬地说道:“一边去!没看见有事吗?”


    那两名旅客一看这架势,根本敢怒不敢言。


    悻悻的躲开了。


    矮胖子然后才转过身。


    用一双三角眼直愣愣地盯住陈峰。


    用带着官腔,并且居高临下的语气质问道:“你。。。小子!在这儿摆摊,办个体户营运证了吗?


    我们是公社稽查处的,现在要对你进行罚款!”


    他刻意加重了“公社”两个字,试图营造出一种权威感。


    陈峰心中冷笑。


    这个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都已经吹了好几年。


    “人民公社”这套体制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已经式微。


    可以说名存实亡。


    很多地方的公社早已被乡镇政府取代。


    成为了历史中一粒微不足道的尘埃。


    石门镇也不例外,原来的公社书记早就进了镇政府工作。


    剩下的人员,有门路的调走。


    没门路的下放或者干脆被裁撤。


    可以说,公社这块金字招牌。


    在迈入80年代后就已经不怎么响亮了。


    如果是普通老百姓。


    乍一听到“公社”,“办证”这些字眼。


    再看到对方几人身上那曾经象征着干部身份的“四个兜”中山装。


    可能真会被唬住,心里发虚。


    但陈峰是谁?


    他可是石头沟远近闻名的“大流氓”,“陈赖子”。


    前世更是见惯了商场上的大风大浪和各色人等。


    岂会被眼前这几个明显透着落魄气质的家伙给唬住?


    他好整以暇地上下打量着这几个人。


    这帮家伙身上的中山装款式老旧,被洗的发白。


    袖口,衣领等地方磨损严重。


    甚至领头那个胖子旁边一个瘦高个的肩膀上。


    还打着一个显眼的深色补丁!


    自七十年代末期以后,随着经济形势稍微好转。


    哪还有穿带补丁衣服的领导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