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搬来同住?
作品:《乱世荒年,我靠拼夕夕系统发家》 “行,天色不早了,咱们都回吧。”
忙了整个下午,大家伙儿都有点吃不消。
本来想着排水这活轻松,却没想到这么累人。
叶临他们一队十人,负责八块田,整整一个下午,才排完了一块田的水,接下来的几天有的忙了。
叶临和许俊是邻居,自然结伴同行,离着叶临家不远时,空气中隐隐浮动着肉香味。
许俊的小儿子用力嗅了嗅,不可思议地大叫:
“肉,这是肉香,还是猪肉!”
许俊早就闻到了,他心里正纳闷,这个时节,村里竟然还有人吃得起猪肉!
碍着叶临父子在旁边,他忍不住教训小儿子:
“大喊大叫像什么样子?肉香就肉香呗。”
他小儿子将头深深埋进颈窝,“咱家一年都没吃肉了。”
叶临听了不免心酸,刚过新年才两个月,许家一年没吃肉,说明就连过年也没吃上肉。
他上午刚买了猪肉,他猜到这肉香,一定是从自家灶房内飘出来的。
肉香味越近越浓,许俊故作镇定,却见小儿子的喉咙滚了又滚。
叶临勾了勾嘴角,说道:“最近找了个卖山货的门路,挣钱买了点猪肉,给孩子解解馋。”
原身的记忆中,许俊是个勤快人,叶临状似无心的一句话,实际是想拉拢许俊找资源卖给他。
许俊果然感兴趣,急忙问道:
“都卖些啥呀?竟然能买得起猪肉吃。”
“河蚌、梨花木、野物,很多东西我都收,品质不同,价格不同。”
叶临蹲下身捡起脚边的松果,“这个也收,只不过便宜些,一斤一个铜板。”
许俊看着叶临手中的松果非常震惊,这不就是家中老小常常捡着玩儿的东西吗,一斤竟然值一个铜板。
许俊的小儿子拉了拉父亲的衣袖,说道:
“爹,咱们去找这些东西卖给临叔吧,我想吃猪肉。”
许俊有些难为情地看着叶临,“你,你看这孩子……”
叶临拍了拍许俊的肩膀,“许大哥,有想卖的山珍野味你尽管给我送来。”
“唉,唉。”许俊开心地应着。
去镇上累死累活扛一天大包才能赚二十文,现在捡二十斤松果就能换来,要是能捡到更值钱的,家里说不定能经常吃上肉。
很快到了叶临家门口,肉香味已经非常浓郁。
叶临眼见着许俊的三个儿子不住咽口水的样子,对他们发出邀请。
“要不,进来一起吃一口?”
许俊儿子们充满渴望的眼神齐刷刷望向父亲,许俊却连连摆手,“谢了叶临大兄弟,俺,俺们回了。”
叶临家的铁锅里,咕嘟咕嘟炖着猪肉。
叶三海趴在桌子边,眼神紧紧盯在猪肉上。
看到父亲和哥哥们回来,叶三海立刻起身,指了指身后的四袋子松果,骄傲地说道:
“爹你看,我带回来四袋松果。”
那四袋松果满满当当,几乎快溢出来。
系统提示音瞬间响起:
【无污染松果二十三斤,价值二百三十元。】
叶临心中不免欢喜。
老三一个下午捡到的松果,不比老大老二好几天捡的梨花木和松脂价值低,不过他明明拿两个布袋子出去的,怎么拿回来四袋松果?
“这都是你自己捡的吗?”叶临问。
“不是。”叶三海神情透着骄傲,“我让小虎和飞飞帮我捡的。不过……”
叶三海想到了什么,语气变得犹豫。
叶临摸了摸叶三海的头,语气尽量温和:“不过什么?”
“我答应他们捡一袋就给他们一个黑面馍馍。”叶三海的声音越来越小。
“好小子。”叶三海没想到叶三海小小年纪,竟会用人。
“明天告诉你的小伙伴,捡一斤松果给一块铜板。”
叶临为了激励叶三海,又加了一句,“松果越多,咱家买肉的钱越多。”
青石村山上的松果多,小孩子更多,如果把周边几座山的松果都捡来,那便是一笔很可观的收入。
“行!”叶三海小脸儿志气满满,“我明天多找几个人来捡。”
这时,肉炖好了,方希将满满一瓦盆肉端上桌。
瓦盆落桌的瞬间,酱红色的猪肉颤巍巍闪着光泽,冒着香气,让人忍不住流口水。
叶临拿出一个粗瓷碗装上一碗肉,递给叶三海:
“三海,去给外公外婆送去,记着,外婆给什么都别要。”
叶三海点点头,捧着碗朝老李家狂奔。
天色将晚,老李家的人还挺齐整,男人在休息,女人在缝补浆洗,孩子蹲在地上清理草根。
“外公外婆!”叶三海冲进院门,“我爹让我送来的。”
一碗炖肉,香气直往鼻子里钻,院子里的孩子齐刷刷抬起头,狠狠地吸着空气里的肉香味。
高氏是真的惊了。
她老人家放下手中的针线,走过去,看到真的是满满一碗猪肉,肉块泛着油光,汤汁浓稠,颜色特别好看。
“这才几天,你们家吃了三顿肉了?”
“我爹去镇上卖东西换的钱。”叶三海将碗递过去,“松果也能卖钱,我今天捡了四袋松果。”
他舔了舔嘴唇,放下碗就往回跑,生怕回去晚了吃不上香喷喷的炖肉。
高氏拿着碗,满脸问号:
“三海这意思是,这没人要的东西让叶临卖出钱了?”
李鹤年敲了敲烟袋锅,“嗯,叶炎说叶临用两百文收了他一只野兔,兴许是找到了什么赚钱的门路。”
“就算有了赚钱的门路也不能这么祸害!”高氏满脸痛惜,“今儿吃饱了肉,明个儿吃什么?这败家子从来就不会为后面的日子打算。真是愁死人。”
“妹夫以前有什么好东西,可从来不会孝敬爹娘。”李三媳妇缓声开口道,“我在想,妹夫是不是想搬来与我们同住。”
现在家家户户缺粮,妹夫家里肯定也没粮食了,叶家大哥不愿借粮,那只能打李家的主意。
三番两次送肉把两位老人哄好,然后顺势住到李家来,这样就不担心饿肚子了。
李三媳妇抿紧了嘴唇,家里地窖的粮食也不多了,公公虽说在镇上教书能赚些银两,但粮价越来越贵,要是妹夫一家五口人搬过来住,现在能吃五分饱,往后怕是只能吃三分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