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我能保大人官运亨通

作品:《抄空国库去流放,反派夫君你跑什么?

    果不其然,到了晌午牛车便到了县城,城墙不高,守门的兵丁也显得有些懒散。


    萧景清跟着村长受过把守城门的简单检查后,便顺利进了城。


    查得也很不严格,规矩太松,有心人混进去简直易如反掌。


    城内的景象还不算太贫苦,街道两旁店铺不少,时而响起摊贩的叫卖声,多少有点有气无力,路上行走的百姓的脸上,大多也带着不少疲倦与麻木。


    与村长在集市分开后,萧景清凭借着他对大多数县城的布局,和陈武一起朝着县衙走去。


    他并没有走正门,而是绕到侧面的角门,对守门的差役递上一份早已准备好的拜帖,并送上了钱财,声称有要事求见县太爷,劳烦官爷尽快通传。


    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这银子果然是好东西。差役将银子揣起来后,没多犹豫就进去通传了。


    没过多久,萧景清和陈武就被带到了偏厅等候。


    等了大约半个时辰,茶壶都快喝完,门外才传来一阵慢悠悠懒散拖沓的脚步声。


    一个穿着官服,年约三十上下眼袋深重的男子打着哈欠走了进来,正是县令本人。


    他懒洋洋在座位上坐下,端起茶杯抿了一口,看都没看萧景清这边漫不经心地问道:“你就是那个说有要事见本官的人?尽快说吧,本官公务繁忙。”


    繁忙个屁,这副模样不就是刚睡醒午觉吗?


    萧景清压下心头无语和不耐烦,站起身冲着县令行了一礼。


    “草民参见县令大人,此番前来是想与大人谈一笔交易。”


    “交易?”县令终于抬起头来看了下萧景清。


    县令发现他虽然衣着朴素,但整个人站在中间气度不凡,身旁另一位男子更是体格惊人。他稍微清了清嗓,坐直了身子:“你一介草民,有什么资格与本官谈交易?”


    萧景清直视着县令,声音沉稳娓娓道来:“若大人能派兵助我剿灭城外山中的山匪,并且大人的官兵都要听从我的安排,我能保大人从此官运亨通,一年之内连升两阶。”


    “噗!”


    县令一口茶直接喷出来了,萧景清有点嫌弃向后退了半步。


    他像是听到了天大的笑话一般指着萧景清嗤笑。


    “哈哈哈!就你小子?你也不看看自己是谁,还保我一年内能连升两阶?真是好大的口气啊!年轻人,你当朝廷官阶是你家菜园子里的青菜,想摘就能摘的?”


    萧景清任由他嘲笑嫌弃也面不改色心不跳,直到县令笑声停了下来,才继续说着:“大人您不会还以为,现如今的官位还能一直坐得安稳吗?”


    县令的笑凝固在了脸上:“你这话什么意思?”


    萧景清走上前一步,陈武紧跟在他身边。


    “据草民所知,今年户部核定的税收要比往年提高了至少一成,而这县城地处偏僻,民生艰难,往年完成赋税的金额尚且吃力。今年又加税了,恐怕很难保证税收了,若草民猜得没错,大人最近在为如何凑足税款而焦头烂额吧?”


    县令的脸色有些变了,收起了对萧景清的几分轻蔑。


    税收之事确实是当前最让他头疼的事,不过眼前这人就是一介平民,县中的其他人都不知此事,他又如何得知?


    萧景清不等县令的回答,继续冲他说道:“大人,这还只是其一。”


    “什么?”


    “还有,大人您可知岭北那边最迟三个月内,将会有一位御史被派来这边,这位御史奉命暗中查访各地吏治民生,尤其是税收和地方治安。”


    县令瞪大了双眼,认真听萧景清的话。


    “目前的情况看来,税款收不上来,周边山上又有匪徒,如果被御史查到实情回去,又参上大人一本,您觉得头上这顶官帽还能戴得住吗?”


    县令的额角明显渗出了冷汗,这是所谓的御史大人要空降,还是两日前他花了点银子才隐约从以前升官的同僚那里听到的风声,还不确定。


    却没成想眼前这人竟然说得跟真的似的,县令一拍桌子,手指着萧景清:“你在威胁我吗?一派胡言,这些都是你的臆测。”


    “草民是不是在臆测,大人心中自有判断。”


    县令没再说话,瞪着双眼和萧景清对峙片刻,放下手叹了口气。


    陈武暗叹,这世上能这样用手指着自家公子的,可真没几个人啊……


    “眼下大人正面临仕途上的重大危机,如果能剿灭山中匪患,正能扭转局面,草民愿意助大人一臂之力。”


    萧景清每说几句话,就会停顿片刻,给县令一点思考的时间。


    他顺便观察着县令的神色,见其已经被说动了几分,便抛出了最后的诱饵。


    “剿匪如果成功,就是一大政绩。大人您可曾想过,这份政绩应该献给谁,才能将利益最大化?”


    “送给谁?”县令问道。


    “据草民所知,岭北地方官的公子哥如今正在军中历练,急需一个军功在身上镀金。大人可以将剿匪之功,运作一下作为人情顺水推舟送给那位公子。”


    县令用衣袖擦了擦脸颊上的汗水,这人是怎么知道岭北官场上的事的?


    “届时那公子在军中站稳了脚跟,岭北的官念着大人的恩情,写一封举荐信递到上庭,大人还愁不能高升吗?没准大人还能攀上高枝,从此官运亨通。这笔交易,大人以为如何?”


    萧景清的话,如同层层剥笋,将县令眼下的困境,潜在的危机以及一条说起来很可行的路清晰明了展现在他面前。


    他并没有说起需要救人的私心,而是完全从对方的角度出发,将剿匪与县令的利益紧密捆绑在了一起。


    县令心中也想得差不多了,他虽然是平庸之辈,但并不是蠢笨之人。


    萧景清的分析,句句戳中了他的痛点。


    税收和御史的压力像两座大山,而萧景清指出的这条路虽然冒险,但是却是现在唯一的出路。


    尤其是能搭上岭北官场这条线,简直是莫大的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