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章 动用野山参
作品:《四合院:主打听劝,开局给易忠海养老!》 空乘人员咽了口唾沫。
这年轻人,力气可真大啊。
不过他也没忘了自己的职责,短暂震惊过后,赶忙凑上前:
“先生,请冷静一下!”
陈向东气得吼了一句:
“你别帮倒忙了,我很冷静!”
说着,他顺势脱下自己的衣服垫在走道上,将陆教授平放在地上。
此时,医务人员恰好也赶了过来,见此情景就要蹲下身详细检查陆教授的身体情况。
陈向东摆了摆手:
“不用看了,是急性心肌梗死。有没有镇痛剂?还有硝酸甘油?”
医务人员颇为为难地摇了摇头:
“这次是紧急安排的任务,我们没来得及准备这些药品。”
这话一出,陈向东的表情都快扭曲了:
“那有没有吸氧机?”
有位医务人员急忙点头,转身就准备去拿,可走了几步忽然想起什么,又转头回来:
“有倒是有,但氧气罐好像没氧气了。”
陈向东:……
这年代,除颤仪之类的设备就更不用指望了。
他咬了咬牙,再次抽出银针消毒,同时对周围人吩咐:
“别傻站着!你站左边,你站右边,帮我轻轻稳住病人的身体,避免他扭动。其他人员尽量站远些,别凑过来!”
这一次,一众老专家没再多嘴,乖乖坐回椅子上。
不过出于关心,还是会探出头张望。
他们又不糊涂,看陈向东这架势,再加上他说出的专业名词,明显是懂医术的。
那位乘务人员也是如此,甚至特意退远了些,生怕挡住空气流通。
相比之下,孟士诚却看呆了:这小子不是和他们一个行业的吗?怎么还会用银针治病?他到底是医生还是工程师?
陈向东条理清晰地安排好一切,随后将银针缓缓刺入陆教授的穴位。
用中医治急性心肌梗死并非不行,但单纯靠针灸,以陈向东现在的水平,还是有些吃力。他只能凭着脑海中的知识,最大限度减轻老人的痛苦,以此降低心脏负荷,帮助身体自行恢复。
这活儿做起来格外费劲。
他不仅要在脑子里飞速盘算每一针、每一个穴位叠加后的效果,还得时刻盯着陆教授的反应。
中医治病本就讲究循序渐进,哪怕针灸是其中见效较快的法子,也不可能立刻见效。
他既要观察当前状况,又要预判接下来可能出现的反应,随时调整针法。
或许真像小说里写的那样,有传说中的“鬼门十三针”能起死回生,但以陈向东目前的水平,还接触不到这种境界。
下了十几针后,他摸了摸陆教授的脉搏,感觉脉搏虽仍微弱且飘忽不定,但已比之前平稳不少。人依旧昏迷着。
急性心肌梗死这病,没特效药的话,想醒过来本就难,还容易留下后遗症。
不过经他这套针灸下来,后遗症大概率能避免,情况基本稳住了。
可稳住归稳住,谁也说不准陆教授什么时候能醒。
陈向东抹了把头上的汗,看向角落的空乘人员:
“大概还有多久到齐州?”
空乘人员看了眼手表:
“快了,估计也就半小时。”
陈向东原本想让飞机提前联系齐州的医院,落地后直接送陆教授过去。
但一想到现在的医疗条件,再加上陆教授年纪大、错过了最佳用药时间,就算他已经干预过,最后说不定还是会留下后遗症。
有位医护人员是老医生,似乎看出了他的顾虑,拍了拍他的肩膀:
“小伙子,你已经做得很好了。就你这精湛的针法,比我见过的不少老中医都强,凭这技术,开馆行医都没问题。”
“现在只能看天意了,要是这位老教授平时身体底子好,说不定能慢慢恢复过来。”
“行了,先这样,我去帮他联系医院。”
陈向东却沉默地看着地上的老者,一把拉住了这位医生。他转头看向身后的孟士诚:
“孟老先生,这位陆教授是什么特殊身份吗?”
孟士诚有些吹胡子瞪眼:
“他是教授,我就不是教授了?我可是孟士诚,四九城机械学院的副院长!至于老陆……”
他说着,叹了口气,扫了一眼在场所有人,继续道:
“我就跟你说说他的名头吧——四九城大学教授、科研院院士,还有上校军职。咱们现在最大的工程项目,他也参与过。”
陈向东瞳孔微微一缩。
最大的工程项目?
现阶段我国最大的工程项目是什么?
毫无疑问,是原子弹!
想到这儿,他看向陆教授的目光,多了几分敬意。
随后,他对着身旁的那位医生吩咐:
“去给我找把刀来。”
那医生还在疑惑——好端端的要刀干什么?就见陈向东从自己包里拿出一个布袋子,袋子里鼓鼓囊囊的。
打开布袋子,里面是一根约小臂长短、小臂粗细,还带着新鲜泥土的野山参。
这株人参,是他当初在山上打猎时意外发现的,后来在农场空间里养了许久,品质又上了好几层。
所以当他把人参拿出来时,那位老医生当场就看傻了眼。
能在这种专机上做医务人员,自然不是普通人,多少有些见识。
他对旁边的年轻医生交代了几句,便快步上前,满眼放光地打量这株野山参:
“你这株‘百草王’,看品相最起码得有百年了吧?”
老专家们也被吸引过来,纷纷投去目光。见到这么大的人参,所有人都瞪大了眼睛。
人参可是好东西,对他们这些老人来说,简直是能续命的宝贝。
只是他们一时没琢磨透,陈向东拿出人参要干什么。
但很快,当医务人员把刀拿来,陈向东一把接过,朝着那根野山参切下去时,他们瞬间就明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