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大几千
作品:《四合院:主打听劝,开局给易忠海养老!》 上辈子,陈向东生活在南方的沿海城市。
沿海城市的特点就是冬天短夏天长,一年四季几乎全是夏天。
而现在在四九城,特点便是冬天长夏天短。
寒冷的时节几乎占了小半年。
时间一晃便到了2月中旬,可是四九城的寒冷丝毫不见退去,时不时仍然能看到下着小雪。
陈向东呼出一口白气,趁着周围没人亲了一口于海棠的脸蛋,又拍了拍她的屁股。
“快去上班吧。”
于海棠也回亲了他一下,转身走进轧钢厂。
陈向东没有第一时间朝厂大门走,而是蹲在自行车旁边,掏出一支烟抽了起来。
他倒不是提前步入中年男人危机,像那些后世已婚男人一样,只有在自己车上抽根烟的时候,才是属于自己的时间。
他在这儿纯粹就是为了等人。
不远处,叶天骑着一辆自行车,身后背着一个大包,慢悠悠地朝着这里赶来。
看到他蹲在地上抽烟,叶天停下车,将包扔在地上。
周围没什么人,陈向东顺手一挥,便将包收进了空间里。
“你蹲这儿搁这儿拉屎呢?”
陈向东抬起眼皮看了他一眼。
“对呀,拉出来给你吃。”
叶天跟着蹲下来。
“别介,大家自己人,你这么说就有些恶心了。”
陈向东递去一支烟。
“呵呵。”
这包里是上次每半个月一次的交易中叶天拿到的钱。
里面足足装了2000多的票子。
国内虽然是计划经济,但国外可不是。当有一段时间陈向东所提供的粮食,不在那几个国家里售卖的时候,真正的卖方市场便在此刻体现了出来。
不少人尝到了这些粮食的甜头,甚至加价想要买却买不到。
有价无市的情况下,粮食价格节节攀高。
因此,陈向东这里得到的钱也在节节攀高。
用张金峰的话来说,要是再等一段时间卖,陈向东这边能得到的钱,怕是能上3000了。
半个月就赚到几千块,陈向东表示,依靠着自己的龙床空间,他也能够躺平了。
不过真躺平肯定是不行的。
又和自己的分身斗了几句嘴,尽管二人心意相通,但享受的就是这种自己和自己斗嘴的乐趣。
陈向东抽完了这支烟,站起身,走向轧钢厂。
叶天重新骑上自行车,调了个头,朝着来时的路骑去。
分身也有自己的事情要忙。
你说忙什么?
忙着潇洒。
陈向东走到采购处,找上几个小组长。
他当上副科长以来,终于开第1个采购小组长的会了。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于海棠的大姐于丽已经正式入职采购处了。
也如他所想的一样,进入了三组,在三组当着采购员。
望着面前的4个组长,陈向东沉着脸坐着,翘着二郎腿,那表情就跟海贼王里的黄猿似的,将拽写在了脸上。
当领导的,就应该像他这样耍威风!
他觉得有些口干,眨巴了两下嘴。
高有光最有眼力见,立马将桌边属于陈向东的茶杯递了过来,拧开杯盖。
陈向东满意地点了点头,淡淡地喝了口水。
4人中,站相最不好的庞书玲见到这一幕,暗暗翻了个白眼,同时也没怎么避讳,小声地嘟囔一句。
“官威可真大!”
陈向东自然是听到了的,他也不发火,只是笑着看向对方。
“庞同志,你似乎对我有意见啊?”
庞书玲都没拿正眼瞧他。
“不敢有意见,陈副科长,我只是在自言自语。”
陈向东点点头。
不错,很有精神!
他能够接受下属不尊敬他,乃至于不把他放在眼里。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
但是,至少表面功夫得做一做吧。
他之所以要摆出这副姿态,就是想测试测试,这些个小组长能不能拉下脸来,放下架子,如果可以,他不介意带着几人发达。
别说在计划经济时代下,这些个采购以及采购组长没什么能帮的。
光是他把后世的记账方法教出来,就能节约出这些人好大一部分时间了。再系统性地规划路线,或者多在李怀德那儿跑上几趟,让整个采购科换上新自行车。
这些,对于他们来讲都是好处。
他将庞书玲的表现记在心里,开始教导几位组长如何管理组员。
厂里的任务很简单,将指标下发给后勤,后勤下发给采购科,生产材料相关的归正科长,而粮食物资便归副科长。
而副科长又将要求的量分开,一一传达给每一个小组长,剩下的就等小组长们自己安排。
最后看谁没达标,便受相应惩罚。
这样的管理方式是最简单的,但同样也是最麻烦的。
陈向东当场就给几人讲授了后世好几种常用的业绩考核标准,听得在场几人一愣一愣的。
还能这么玩?
不过为了减轻压榨工人的嫌疑,陈向东在某些地方还是添加了富有时代特色的表述,让那些把人当牛马用的字眼,看起来高大上些。
“总之,道理就是这么个道理,你们下去后要懂得举一反三,活用泛用,而不是死用,每个人有不同的管理方式。”
洋洋洒洒讲完这一堆后,陈向东看向4组组长庞书玲。
“行了,差不多了,庞组长先出去吧,我这边有话要对剩下的三个组长说。”
庞书玲不知道陈向东要干什么,但她也不想在陈向东面前露怯,冷哼了一声,直接走出办公室。
陈向东看着面前听话的三个小组长,满意地笑了笑,开始讲真正有用的东西。
几十分钟后,三位小组长满脸欣喜地走出办公室。一直留意着这边的庞书玲,见到这一幕心中更是不爽了。
陈向东这个副科长这么干,摆明了就是在针对她。
陈向东开始真正的工作内容,按照每个组的不同情况分配了不同的指标。
将指标一一传下去,等庞书玲看见时,心里松了口气。
还好,没有刻意给她们组增加担子,上面的指标和以往的指标一样正常。
但她却不知道,陈向东可不会那么做,那样做只会落人口舌。
等着剩下的三个小组超过第4组,压力自然而然就会放在她身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