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第 10 章
作品:《汴京夜宵之王》 中秋前的汴京城仿佛一锅将沸的糖水,空气里都飘着甜腻的焦香。
苏记月饼的名声在这甜香里不胫而走,每日天不亮,各府的马车就会把酒楼前的巷子堵得水泄不通。
"小姐,这是永宁郡王府第三批加单了。"春桃捧着账本,声音里透着疲惫,"光是锦华盒就要了五十盒,咱们后厨都快忙不过来了。"
苏瑜正在调试新到的冰鉴——这是她特意托商队从泉州带来的,就为了保持月饼的最佳口感。闻言头也不抬:"把其他订单往后推,先紧着郡王府的。另外,让李叔再去雇三个可靠的帮厨。"
"可是小姐,"春桃压低声音,"这几日总有些生面孔在附近转悠,李叔说怕是来探听配方的......"
苏瑜这才停下手中的活计。透过半开的窗,她能看见对街茶肆里坐着两个衣着普通的汉子,茶碗半天没动一下,目光却不时扫向苏记的后门。
"无妨。"她淡淡道,"配方他们偷不去。倒是你提醒了我——"她转身取来纸笔,"从今日起,所有送往各府的食盒都要用特制的封条,再配上咱们独有的记号。"
八月十四,中秋前夜。
苏瑜正在地窖里清点明日要用的食材,前院忽然传来瓷器碎裂的声响。她快步上楼,只见柳依依带着几个膀大腰圆的仆从站在堂中,脚边是摔得粉碎的青瓷花瓶。
"苏瑜!你什么意思?"柳依依柳眉倒竖,"送给永宁郡王府的食盒镶金嵌玉,送到我们侍郎府的就用普通木盒?"
苏瑜不动声色地扫过满地碎片:"柳小姐误会了。食盒样式都是按各府要求定制的,若是小姐对食盒不满意,民女现在就可以为您更换。"
"现在换?"柳依依冷笑,"我要的是那份体面!今日若不给个说法,我让你这铺子......"
就在这时,一个温润的嗓音从门口传来:"柳小姐好大的火气。"
众人回头,只见一位披着素色斗篷的公子站在门廊下,半张脸隐在阴影中,只能看见略显苍白的下颌。他身侧跟着个精干的随从,正是挽剑。
柳依依顿时变了脸色:"您、您怎么......"
"路过。"公子轻咳一声,"听闻柳小姐要砸我注资的铺子?"
这话说得轻描淡写,柳依依脸色变了几变,最后狠狠瞪了苏瑜一眼:"既然有贵客,今日便不与你计较!"说罢带着人匆匆离去。
待闲杂人等都退下,那公子才掀开兜帽,露出赵珩清俊的面容。
苏瑜注意到他比上次见面时更清瘦了些,眼下的青影也更深了。
"世子爷又救了我一次。"苏瑜奉上热茶。
"举手之劳。"他接过茶盏时,指尖不经意擦过她的手腕,冰凉的触感让苏瑜心头微紧,"明日中秋,各处都不太平静。苏姑娘若是得空,不妨早些打烊。"
这话说得含糊,苏瑜却听懂了其中的警示。她想起这些日在码头听到的风声,那些夜半靠岸的漕船,还有突然加强的巡防。
"明日宫宴,"他忽然压低声音,"五王爷也会出席。"
苏瑜立刻会意:"那批''石灰''......"
"已经安置妥当。"赵珩目光深邃,"你近日少去码头,''快活林''那边我加派了人手。"
"民女明白了。"她低声道,"世子爷也要保重。"
八月十五,中秋正日。
天还未亮,苏记后厨已经忙得热火朝天。新雇的帮厨在李叔指挥下搬运食材,春桃带着丫鬟们仔细检查每一个食盒的封条。
"小姐,按您的吩咐,所有送往各府的食盒都加了双重封条。"春桃小声回禀,"后门也加派了人手看守。"
苏瑜点头,目光落在墙角新设的冰鉴上。那里存放着特制的"金秋月华",是今晚永宁郡王府宴席的压轴点心。
为了这道点心,她特意选用今秋最肥美的太湖大闸蟹,取出蟹黄蟹肉,又加入新采的桂花和熟成的火腿,制成独具风味的"蟹黄映月"。
午后,挽剑悄然而至,递上一个锦盒:"主子吩咐,将这个转交姑娘。"
盒中是一支素银簪子,样式简单,只在簪头嵌着一颗米粒大小的珍珠。附着的字条上只有四个字:"诸事小心。"
苏瑜将簪子别在发间,冰凉的触感让她纷乱的心绪稍稍安定。
傍晚的永宁郡王府张灯结彩。
当苏瑜带着"金秋月华"亮相时,满座宾客皆屏息凝神——只见白玉盘中,金黄的南瓜雕成圆月,内里是流心的枣泥馅料;四周点缀着用山药泥制成的玉兔,兔眼用黑芝麻点缀,栩栩如生。最妙的是,当侍者轻轻转动底盘,玉兔竟能随着机关在"月光"下嬉戏。
"妙!太妙了!"永宁郡王抚掌大笑,"苏小娘子巧思,当真冠绝汴京!"
宴至中途,苏瑜注意到几位官员被侍从匆匆请离。
她借故退到廊下,只见皇城方向隐约有火光流动,夜风中传来若有若无的马蹄声。
"开始了。"不知何时,赵珩出现在她身侧。他今日穿着世子朝服,较平日更显威严。
"世子爷不是该在宫宴上?"
"称病出来了。"他望着远处的火光,"今夜汴京不会太平,我送你回去。"
马车行至半路,忽然被一队禁军拦住。
为首的将领见到赵珩,立即行礼:"世子爷,漕运总衙出事了,王爷请您速去。"
赵珩神色不变,只对苏瑜道:"让挽剑送你。"临下车前,他忽然回身,目光落在她发间的银簪上,"簪子很衬你。"
这一夜,苏瑜站在苏记顶楼,看着汴京城内的灯火明灭不定,直到东方既白。
次日清晨,一个惊人的消息在早市传开:漕运总衙数十名官员一夜之间被革职查办,据说查获的赃物足以装满十艘漕船。更让人震惊的是,主导这次行动的竟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官员。
"听说那位大人病恹恹的,没想到有这等手段!"
"五王爷一早就被召进宫了......"
苏瑜听着李叔从外面打听来的消息,面色平静地煮着茶。
只有她知道,在这张弥天大网收拢的背后,有多少不为人知的暗涌,又有多少像她这样的小人物,在漩涡中挣扎求存,并悄然改变了网的方向。
市井议论纷纷,苏瑜却只是默默抚过发间的银簪。素银冰凉,正如那人总是带着寒意的指尖。
岁岁平安。
但愿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