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修葺驻地

作品:《丝路文明

    有了充足的经费,大家立刻开始行动。


    林晓雨和苏芮负责去县城采购剩下的建材,她们列了详细的清单,包括防雨布、钉子、工具等,还特意买了一些防潮的材料,用来保护考古资料。


    周航和赵磊则留在驻地,继续平整工作区的地面。


    赵磊用铁锹把地面的土块敲碎,再用耙子把地面耙平,周航则在旁边测量,确保地面的平整度。两人配合默契,不一会儿,工作区的地面就变得平整光滑。


    张北炀则去联系之前的老乡,让他再送一些土坯过来,还请了几个当地的牧民帮忙修葺屋顶。


    牧民们听说他们在进行考古工作,还保护当地的历史文化,都很乐意帮忙,不仅没收工钱,还主动帮忙搬运材料。


    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驻地的修葺工作进展得很快。屋顶不仅换上了新的土坯,还铺上了两层防雨布,再也不用担心漏雨了。


    工作区搭建了一个宽敞的遮阳棚,还摆放了几张桌子和椅子,方便大家整理资料和讨论工作;生活区也进行了整理,搭建了一个简易的厨房,还挖了一个排水沟,解决了生活用水的问题。


    经过三天的忙碌,驻地的修葺工作终于全部完成。看着焕然一新的驻地,大家都兴奋不已。苏芮高兴地说道:


    “太好了!现在咱们的驻地又漂亮又实用,以后工作和生活都方便多了。”


    林晓雨也笑着说道:


    “是啊,以后咱们再也不用担心下雨漏水,也不用担心风沙吹坏资料了。”


    张北炀拿出手机,给大卫拍了几张驻地的照片,发了过去,还附言:


    “大卫,我们的驻地已经修葺好了,欢迎你随时过来。”


    没过多久,大卫就回复了:


    “太棒了!我明天就过去,期待和你们一起开展考古工作。”


    第二天上午,大卫准时来到了驻地。看到修葺一新的驻地,他兴奋地说道:


    “张,你们太棒了!这么快就把驻地修葺好了,比我想象的还要好。”


    张北炀笑着说道:


    “这还要感谢您的经费支持,不然我们也不可能这么快完成。咱们现在就去探方,准备开始挖掘吧。”


    大家拿着考古工具,来到了之前的三号探方。张北炀给大卫讲解了考古挖掘的注意事项:


    “挖掘的时候一定要小心,不能用蛮力,遇到可疑的土层要慢慢清理,避免损坏文物。如果发现文物,要先做好标记,再慢慢提取。”


    大卫认真地点点头:


    “我记住了,您放心,我一定会小心的。”


    随后,大家开始分工挖掘。张北炀负责指导大卫和苏芮挖掘探方的东侧,林晓雨和周航负责西侧,赵磊则负责清理挖掘出来的泥土。


    大卫拿着小铲子,小心翼翼地清理着土层,动作虽然有些生疏,但格外认真。他时不时抬头问张北炀:


    “张,这个土层的颜色和其他地方不一样,是不是有什么问题?”


    张北炀凑过去一看,笑着说道:


    “这是正常的,不同时期的土层颜色会有所不同,这个土层应该是魏晋时期的,咱们再往下挖挖,说不定会有发现。”


    果然,没过多久,大卫突然兴奋地喊了起来:


    “张!你们快来看!这里好像有东西!”


    大家赶紧围了过去,只见大卫挖掘的土层里,露出了一个黑色的物体,看起来像是一个陶器的碎片。张北炀心里一紧,赶紧说道:


    “大卫,先别挖了,我们用小刷子慢慢清理。”


    他拿出小刷子,小心翼翼地清理着物体周围的泥土。随着泥土一点点被清理掉,一个完整的陶罐渐渐显露出来。


    这个陶罐高约二十厘米,表面刻着简单的几何纹样,虽然有些地方有破损,但整体保存得还算完整。


    “太好了!是一个魏晋时期的陶罐!”张北炀兴奋地说。


    “这个陶罐的造型和纹样,和咱们之前发现的陶片很相似,应该是当时戍卒们使用的储物罐。”


    大卫激动得手都在发抖,他看着陶罐,感慨地说道:


    “太神奇了!我还是第一次亲眼看到文物出土的过程,这种感觉太奇妙了!”


    林晓雨拿出相机,不停地拍摄着陶罐的细节,还在笔记本上记录着出土的位置和土层信息。苏芮则小心翼翼地将陶罐放进文物箱,用软布包裹好,防止损坏。


    周航兴奋地说道:


    “没想到大卫老师第一次挖掘就有这么大的收获,这真是个好兆头!”


    赵磊也笑着说道:


    “是啊,说不定咱们接下来还会有更多的发现。”


    张北炀看着眼前的陶罐,心里满是成就感。他对大卫说道:


    “大卫,恭喜你,第一次挖掘就发现了这么珍贵的文物。这个陶罐对研究魏晋时期西域戍卒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咱们回去后要好好整理资料,把它的故事记录下来。”


    大卫点点头,激动地说道:


    “太感谢您了,张!如果不是您的指导,我也不可能发现这个陶罐。能参与到考古工作中,亲眼看到文物出土,这是我这辈子最难忘的经历。”


    大家带着出土的陶罐回到驻地,张北炀小心翼翼地将陶罐放在工作台上,开始进行初步的清理和研究。他用软布轻轻擦拭着陶罐表面的泥土,露出了清晰的纹样。


    “你们看,这个陶罐的纹样是典型的魏晋时期西域风格。”


    张北炀指着陶罐上的几何纹样说。


    “这种纹样在当时的戍卒生活用品中很常见,反映了当时西域的文化特色。而且这个陶罐的造型很实用,应该是用来存放粮食或者水的,这也能看出当时戍卒们的生活状况。”


    大卫凑过来看得格外认真,还拿出笔记本,详细记录着张北炀的讲解。


    “原来这个陶罐有这么多的历史信息。”


    大卫感慨地说。


    “以前我在书上看到的文物介绍都很简单,现在听您这么一讲解,我才真正了解到文物背后的故事。”


    林晓雨补充道:


    “这个陶罐的出土,也印证了咱们之前对三号探方年代的判断,这里确实是魏晋时期的屯田遗址。


    而且从陶罐的保存状况来看,当时的储存条件应该还不错,这对研究当时的仓储技术也有帮助。”


    苏芮则在一旁整理照片和资料,她将陶罐的尺寸、纹样、出土位置等信息一一录入电脑,还绘制了简单的纹样示意图。


    “这些资料以后都会成为《古承实纪》的重要内容。”


    苏芮笑着说。


    “有了这个陶罐的故事,咱们的书会更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