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第四十九章

作品:《一指定姻缘

    月光穿过窗户,打在帷帐上。


    帷帐里的虞茵,辗转反侧,迟迟没有睡意。


    导致第二日已日上三竿,丫鬟见人迟迟不出来用早饭,咬着嘴唇,敲响了虞茵的房门。


    生怕屋里的人有个三长两短。


    虞茵揉了揉头,让人进了屋。


    洗漱好去了饭厅,虞茵就刚吃完饭,还没有放下手中的筷子,小厮来报,虞父虞母来了。


    虞茵愣神中,虞父虞母已进饭厅。


    虞茵:“爹,娘,这个时间,你二老怎么来了?”


    虞母:“姑爷叫我们来的。”


    虞茵从凳子上站起来了:“你们何时见的他,他在何处?铺子谁在看啊?”


    虞母拍了拍虞茵的手:“就昨晚,姑爷来的,让我们暂时把铺子关了,收拾行李来宅上住。”


    虞茵:“没说其他的了?他说关就关?”


    虞母虞父相互看看。


    虞父:“姑爷又不会害我们了…”


    虞茵:…


    “裴不席已经好几天没回家了…”


    “什么?”这下轮到虞父虞母从板凳上站了起来。


    虞母:“叫人去寻寻啊。”


    “寻过了,没有找到…”


    三人沉默。


    双喜气呼呼的从门外进来。


    “少奶奶,其他两家也说他们少爷几天没有回家了,而且,街上的铺子关了不少。”


    虞母:“这是…”


    虞茵拧眉:“双喜,先带我爹娘去安置。”


    虞茵快步去了书房,四处翻了翻,没有蛛丝马迹。


    深夜。


    裴宅里一盏接一盏的灯亮了起来。


    裴不席回来了。


    下人忙个不停。


    裴不席回了卧房,看着床上熟睡的人,不忍心的推了推手臂。


    “茵茵,醒醒…”


    虞茵揉了揉眼睛,看清了眼前的人,起身给了裴不席胸膛一拳:“你还知道回来!这些天你去哪里了,也不留个信,你知不知道…唔…”


    虞茵还没有说完,裴不席用手捂住了虞茵的嘴巴:“茵茵,你听我说,现在起来,收拾好东西,拿用得上的,收拾完立即出门上马车。”


    虞茵看着眼前胡子拉碴,双目通红的眼,片刻后,唤了双喜进来。


    一个时辰后,一辆接一辆的马车出了城门。


    守城门的衙役东倒西歪的靠在城门处。


    天一亮,城内的各大铺子开始招工,只要妇人,上山采茶。


    引得人们纷纷议论。


    往年也会招工,没有这么多家招人,而且,之前是男女不限。


    伫立在招工商铺的人群里,不禁就有人发出了疑问。


    店家出来回答,说是今年收购要求高,妇人精细点,今年收购的需求量大,所以,带娃的妇人也可以参加,东家会拍专门的小厮看管娃。


    不仅妇人,手脚灵便的老人也是可以的。


    这句话一出,人群哗然。


    很快消息就传开了。


    大家开始还猜测这个消息的真假。


    直到每家商号招工的条件都一样,大家便打消了疑虑,纷纷报名。


    赵家孙家公子都在裴宅,三人看着手下报上来的人数,相视挑眉。


    赵家公子:“不得不说,裴兄,你家娘子可了不得啊…”


    裴不席扬眉:“知县大人那边什么情况?”


    孙家公子:“还是见不到人,衙役说不在府衙内,出去公干了还没有回来。”


    裴不席:“那我们先把招到的人安排好。”


    虞茵本就困,被马车摇摇晃晃的都没睁开眼睛过。


    直到双喜在车外喊:“少奶奶,下车了。”


    虞茵伸了个懒腰:“到了?”


    钻出了马车。


    双喜:“还没有,马车上不去了,得走路。”


    虞茵抬眸,一大串马车停在一处山脚下。


    孙家赵家的家眷正在歇脚。


    目光相交时,双方隔空点了点头。


    还有些,虞茵没见过。


    虞茵下了马车,虞母便拿着吃食上前来:“我们也歇歇,听说还要走一个时辰,茵茵感觉怎么样,累不累?”


    虞茵摇头:“还好。”


    众人歇好后,走过一座桥,纷纷上山。


    虞茵被双喜扶着,两人慢悠悠的走到队伍最后。


    “给知县夫人送过信了吗?”虞茵侧身对双喜轻声说道。


    双喜点头。


    虞茵:“那就好。”


    长宁县城内,没出三日,街上几乎看不见老弱妇孺。


    几日后,有些人察觉到了不对。


    街上的商铺越关越多。


    人们一群一群围在街上交头接耳。


    衙门聚集的人也越来越多,知县大人这才现身。


    “大家稍安勿躁!”


    尽管知县大人扯着嗓子说话,还是淹没在人群的声音之中。


    知县大人扶额,招来身边的衙役耳语几句,便转身离开。


    衙役开始抓人,只抓老人,年轻力壮的一律不抓。


    众人有点懵。


    几天来,凡是闹事的人,皆是如此,儿子闹事,爹娘也要被抓。


    知县大人给的话是,子不教,爹娘之过。


    闹事的风波,渐渐平息下来。


    往日热闹的街头,飘着一层厚厚的落叶,无人问津,街上的商铺已关闭九成,更多的人感觉到了不对劲。


    长宁县有瘟疫的流言不知从何处传开,越传越有鼻子有眼,剩下的人纷纷带上贵重物品开始逃离长宁县。


    这天深夜,城内的更夫刚敲完子时的梆子。


    城外空气泛起沙尘,伴着一阵阵马蹄,从远处逼近。


    城楼上的衙役大声喝道:“有情况,快去禀报知县大人!”


    不到一刻钟,军队停在城楼外。


    “速速开门,尔等是有要务奉命进城!”领头的人手里拿着一块玉牌举过头顶。


    知县大人带领一众衙役开了城门,躬身站在城门的一侧。


    拿玉牌的人经过知县大人时,便停了下来。


    “知县大人,带路吧!”


    知县大人立即躬身,做了个请的手势。


    到了县衙,拿玉牌的人径直走向了知县大人坐的位置。


    知县大人立即上前躬身道:“不知将军如何称呼?”


    “锦王副将李司。”


    “李将军。”知县大人再次行礼:“不知李将军这次来是有何公干?”


    李司板着脸:“噢?”


    知县大人:“下官外出公干刚回来,不知将军所说的是何事?”


    李司:“辽军屡屡进犯我国边境,战事在即,圣上有旨,吩咐每县出十万两黄金做为军费,锦王怕各县人力不足,体谅你们的难处,让我等一并带回进京。”


    知县大人瞳孔放大:“十万两?!!”


    知县大人腹诽,这是圣旨?还是锦王的意思,天下人谁不知道,当今皇上自登基已来,沉迷木工,朝中大事全是锦王一人做主。


    李司:“噢?有什么问题?”


    知县大人:“辽响已经征了多回,现下一时间恐怕难以凑足此数目…”


    李司用食指扣了扣脑门:“知县大人,你这样让本将军很难办啊…”


    “这样,要不,长宁县出一千男子吧。”


    知县大人:“什么?…可是本县暂时没…”


    李司挥手打断:“即将打仗,贵县要么出人,要么出钱,总得出一样吧。”


    知县大人嘴巴微微颤抖着,没有发出声音。


    李司:“本将军和兄弟们累了,麻烦知县大人安置一二吧。”


    “给你十二时辰,本将军已经可是仁至义尽,先礼后兵了。”


    李司说完站了起来,拍了拍知县大人的肩膀。


    知县大人派衙役带李司去了驿站。


    说是安置,李司手下的兵,当天晚上开始大肆抢劫,街上已经乱成了一片。


    李司坐在驿站里喝酒,一个兵跑进来禀报:“将军,此县有些不太对,几乎是空城啊。”


    李司捏了捏眉心:“收获怎样?”


    “商铺里只有些不多的存货…不过,有些宅邸里还有些宝贝…”


    李司捏着酒杯:“有意思啊…”


    “今晚弟兄们先休整,明日再说。”


    小兵躬身回答是退了出去。


    李司一口酒下肚,提腿移到床边,倒头就睡了。


    次日。


    李司被驿站外的一阵骚动吵醒,皱着眉头唤来人,呵斥道:“怎么回事?”


    一个小兵低着头,颤颤巍巍的回道:“将军,刚刚在街上抓到个瘸老头,说是,说是,长宁县最近有瘟疫,人都跑光了。”


    李司一个翻身:“人在哪?”


    小兵:“吓晕了…”


    李司:“带上一队人马,随本将军去县衙!”


    县衙内,除了看门的一个衙役,再无第二人。


    李司提着衙役的衣领:“你们知县大人呢?”


    衙役磕磕巴巴:“知县夫,夫人,突发,突发高热,知县,大人回,回家了。”


    李司一松手,衙役一个屁股蹲儿坐在了地上。


    李司:“带路!!”


    衙役连滚带爬的将人带到了一座小院门前。


    李司一脚将门踹开,知县大人蒙着脸,正在院中烧衣服。


    知县大人见来人,立即躬身示好。


    李司撇了一眼,径直走向屋内,知县大人来不及阻止,人已经进屋。


    知县夫人满身通红,脸色还冒着许多红疹躺在窗边的榻上,微弱的呼吸着。


    李司立即退了出来。


    “知县大人,这是怎么回事?听说县里出了瘟疫,可有这回事?”


    知县大人点头。


    李司立即变脸喝道:“昨日怎么不说?”


    知县大人躬身喊道:“下官冤枉,昨日下官正要说,将军打断了下官…”


    李司:“那是本将军的错了?”


    知县大人不语。


    李司拔腿大步走向院外,在门口站定了脚步。


    “不对!”


    转身进了院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