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章 先行

作品:《抗战1931:我的1立方米乱世

    一九四五年初夏。


    协议墨迹未干,北疆主权回归的公告尚在引发国际社会的余震,


    兰州指挥部内已然切换至另一种高速运转的模式。


    既然对方付出了难以想象的代价,柯明义自然也会恪守承诺,展现出相应的回报。


    第一批援助物资的集结速度超乎外界想象。


    就在公告发布后的短短数周内,一列列满载物资的火车,


    便开始沿着,刚刚修复并加强护卫的,西伯利亚铁路西段,


    艰难地向摇摇欲坠的莫斯科方向驶去。


    这些物资经过精心挑选,主要是易于储存和运输的粮食罐头、压缩干粮,


    以及大量库存的,性能稳定但已非一线装备的老式步枪、机枪、迫击炮和配套弹药。


    它们无法让苏联立刻扭转战局,但足以像一剂强心针,


    暂时稳住那条濒临崩溃的防线,缓解最迫切的饥荒与武器短缺。


    物资援助仅仅是开始,出兵是必然的。


    方向,中亚,对象,轴心国附属。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柯明义的目光,投向了那片,还未重归版图的,


    位于中国雄鸡版图尾部,广袤“外西北”。


    与援助苏联的物资几乎同时启动的,


    是一项更为浩大、更为长远的工程,“西进走廊”计划。


    柯明义再次展现了其麾下那恐怖的组织与动员能力,


    一声令下,一支规模空前庞大的基建兵团被迅速组建起来,其核心成员超过百万。


    这其中,既有从各大军区抽调的经验丰富的工程兵部队,


    也有在光复区重建中锻炼出来的大量建筑工人,


    更吸纳了无数渴望在新土地上寻找机会的普通民众。


    这支庞大军团的目标明确而艰巨:


    在极端缺乏现代交通基础的“外西北”地域,


    以最快的速度,修建一条纵贯东西的战略大动脉。


    这条动脉由一条承载重型运输的主公路和一条并行延伸的铁路构成,


    其路线经过精密勘测,呈现一条巨大的弧形,


    巧妙地沿着地形起伏,如同一条坚韧的臂膀,


    稳稳地托住了中国版图的整个“鸡屁股”区域,


    其东端则与大蒙古省(原内外蒙古)日益完善的交通网络紧密连接。


    工程被划分为数十个标段,由不同的建设兵团分段承包,同时开工。


    沉寂了不知多少年的荒原戈壁、高山峡谷,


    第一次响起了震耳欲聋的爆破声、推土机的轰鸣声和劳动号子。


    技术骨干负责最艰险的桥梁隧道开凿和路基铺设,


    而数量庞大的普通建设者则投入到土方挖掘、碎石铺设和辅助设施的建造中。


    这是一场与大自然的鏖战,与时间的赛跑。


    就在百万建设兵团如火如荼地开拓着通往西方前沿的通道时,


    另一场规模同样浩大,但形式截然不同的“进军”也同步启动了。


    这一次,主角是成千上万怀揣着发财梦想的普通中国老百姓。


    在柯明义主导的战时经济体系下,国内民生基本稳定,百姓温饱无虞,甚至能略有结余。


    但严格的物资配给和计划管理,也使得个人想要积累巨额财富几乎是不可能的。


    如今,一扇前所未有的大门被打开了。


    通过官方控制的宣传渠道,一幅充满诱惑的图景被描绘出来:


    广袤的外西北地广人稀,资源丰富,与中亚乃至更远地区的传统贸易路线亟待恢复。


    官方鼓励,甚至可以说是组织民众前往外西北进行贸易活动。


    政策极具诱惑力:前往外西北经商,不受国内严格的战时经济政策限制,利润归个人所有。


    更令人心动的是,为了降低门槛和风险,


    由“东山”体系控制的供销合作社和贸易公司,


    主动为这些民间商队提供启动所需的货物,


    包括布匹、茶叶、瓷器、药品等内陆紧俏商品,以及各种日用工业品。


    商队只需付出一定的保证金或承诺以物易物,便能获得这些珍贵的“本钱”。


    当他们历经艰辛,从外西北,或是更远的区域带回当地的特产,


    如珍贵的皮毛、药材、矿石原料、甚至牲畜时,


    “东山”体系的收购站早已在预定地点等候,


    以公道的,甚至是略高于市场的价格进行统一收购,确保商人的利益。


    为了保障这条新兴“丝绸之路”的安全,柯明义并未仅仅依赖商队自身的武装。


    他下令在规划中的交通干线沿线,选择水源地、险要关口或传统集市点,


    建立一系列功能完善的“贸易小镇”。


    这些小镇由建设兵团快速构筑,拥有坚固的围墙、了望塔、兵营、仓库、客栈和简易医疗点,


    由精锐的部队和武装民兵驻守,成为商旅们可以安心交易、休整补给的绿洲和安全堡垒。


    巨大的利益驱动和相对完善的后勤安全保障,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巨石。


    一时间,从甘肃、新疆、乃至大蒙古省,无数胆大、机敏、渴望改变命运的人们被动员起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他们组成大大小小的商队,赶着骆驼,驱赶着骡马,


    或驾驶着经过改装的卡车,满载着希望和货物,如同涓涓细流,开始汇入那条尚在建设中的西进走廊。


    荒凉的古道上,再次出现了连绵不绝的商队身影。


    建设工地的轰鸣声与集市小镇的喧嚣叫卖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奇异而充满生机的画面。


    财富的传说开始在这些先行者中流传:


    有人用几匹棉布换回了等重的珍贵羚羊角;


    有人用茶叶和药品,从远道而来的游牧部落手中换取了大量的优质皮草和金砂。


    只要足够勇敢,足够精明,并且遵守“东山”体系定下的基本规则,发财,似乎真的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这条以国家力量推动的交通大动脉,与民间自发形成的贸易热潮,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基建兵团为商路提供了基础和安全感,而活跃的民间贸易则迅速盘活了沿线经济,


    为庞大的建设工程提供了额外的物资补充和市场活力,


    同时也像无数敏感的触角,将广袤外西北乃至更远区域的地理、人文、资源信息源源不断地反馈回兰州指挥部。


    西进的序曲已经奏响。


    这不仅仅是钢铁与水泥的推进,更是资本、人口和影响力的渗透。


    柯明义用一条路,一项政策,巧妙地撬动了民间的巨大能量,


    将国家的战略扩张与个人的财富梦想紧密绑定,


    为下一步更深远的行动,铺垫着坚实而充满动力的基础。


    外西北,这片还未回归的土地,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一步一步滑向柯明义的怀抱。


    东山体系不是政府,也不是政党,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民间组织,


    其部队自始至终也就一个“东山自卫队”的正式名号,再普通不过的抗日自卫队罢了,


    以这种情况,想要将这么大一片地方,收入囊中,显然是有相当难度的,


    这就需要特殊手段了,仅仅现在这样的行动,还是远远不够的。


    喜欢抗战1931:我的1立方米乱世请大家收藏:()抗战1931:我的1立方米乱世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