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并列第一

作品:《死对头他想攻略我

    九月的阳光斜斜地切过礼堂深红色的穹顶,在彩绘玻璃的折射下化作斑斓的光洒在橡木铺就的舞台上。


    穹顶下,悬挂着的水晶吊灯即便在白日也透出温润的光泽,仿佛沉淀了这所百年名校的岁月荣光。舞台两侧,厚重的绛紫色天鹅绒幕布垂坠及地,金线绣成的校徽在灯下泛着含蓄的辉光。


    少年们衣领间清爽的皂角气息交织,在空调低沉的嗡鸣中缓慢流淌。


    温祈推门进来时,像一道冷锋过境。


    她身形高挑,黑白校服穿得一丝不苟,衬衫领口紧扣,透着一股与年龄不符的规整。乌黑长发在脑后挽成一个饱满的丸子头,碎发遮掩着下颌线的弧度。


    她的皮肤是冷调的白,在昏暗的后台里仿佛自带光晕。最动人的是那双眼睛,瞳仁极黑,看人时目光沉静,却带着一种有重量的审视感。


    "新来的转校生?"一个男生小声嘀咕,"不像啊,这气场......"


    "是温祈。"另一个女生压低声音,"高一期末市联考第一,不,是并列第一。"


    原本喧闹的准备室不自觉低了一个八度,几个学生干部不自觉地挺直了背。


    她径直走向放着演讲材料的桌子,鞋跟敲击地面的声音在突然安静的房间里格外清晰。


    几乎同时,另一只手也伸向了那份孤零零的文件夹。手指纤长有力,手背上的筋脉微微凸起,如同青瓷上浅淡的冰裂纹,蕴藏着不动声色的力量。


    温祈抬眼。


    宋迟清站在桌旁,身姿挺拔,简单的校服被他穿出一种清隽疏朗的味道。


    午后的阳光恰好落在他微卷的棕褐色发梢,泛着柔和的光泽。


    他的眼睛是温和的浅褐色,像浸了阳光的琥珀,此刻正带着一点无奈的笑意看着她。


    他声音清朗,带着恰到好处的磁性,"教务处只准备了一份稿子。温祈同学,你看......"


    窗边几个女生悄悄交换着眼神,其中一个忍不住掏出手机,又被同伴按住了手。


    温祈没有接话,只是伸手,近乎是从他指尖下方将文件夹抽走。动作流畅,带着不容置疑的主动权。


    她快速翻阅,眉心几不可察地蹙了一下。


    "陈词滥调。"温祈合上文件夹,声音不大,却像冰珠落在玉盘上,清晰冷冽。


    她从笔袋里取出一支黑色钢笔,笔身在昏暗光线下泛着哑光。旋开笔帽,银色的笔尖在打印稿上利落地划动,发出细微的沙沙声。"逻辑松散,重点模糊。"


    她抬眸,目光像两枚冰冷的黑曜石,直射向宋迟清:"一人一半,A、B部分,各自修改。有问题吗?"


    那语气分明不是商量,是通知,是挑战。


    却又不叫人感到挑衅与不尊重的意味。


    宋迟清脸上的笑意未减,反而深了些,琥珀色的眼底掠过一丝被点燃的兴趣。他看着她力透纸背的锐利字迹,点了点头:"很公平。"


    接下来的十几分钟,角落自成天地。


    温祈端坐椅上,背脊挺直,执笔的手指稳且笔记利落。只有腕部极小幅度地移动,整个人全神贯注。


    阳光掠过她严谨的侧脸,给她周身过于冷硬的气场镀上一层近乎雕塑般的质感。


    "她写字都不用思考的吗?"一个男生小声对同伴说,"这速度也太快了。"


    "你看宋迟清,倒是挺悠闲的样子。"


    宋迟清倚在窗边,一手插在裤袋,另一只手偶尔在稿纸空白处写下几行俊逸飞扬的字。


    他神态更松弛,时而抬眼望向窗外,目光悠远,像是在捕捉无形的灵感。阳光勾勒出他流畅的肩线和下颌,整个人像一棵沐浴在光里的树,沉稳,内敛,却蕴含着生机。


    两种截然不同的气场在无声碰撞——极致的秩序与温和的张力。


    ----------


    礼堂里,新生们还在不安分地窃窃私语,高二高三的学生则大多懒散地靠在椅背上,对年复一年的开学典礼早已失去兴趣。


    当主持人念出"学生代表"四个字时,台下才稍稍提起些精神。


    聚光灯下,宋迟清调整了一下麦克风,动作从容。他目光扫过台下,眼神清亮。


    "很荣幸站在这里。"他开口,声音透过音响放大,比私下更添几分沉稳,"不过,理论上,今天这里应该有两个声音。"


    台下响起一阵善意的轻笑,几个原本在打瞌睡的学生也抬起了头。


    他从一个看似无厘头的校园生活例子切入:"昨天在食堂,我盯着那盘糖醋排骨思考了一个问题——如何用伯努利方程解释它为什么总是供不应求......"


    礼堂里爆发出笑声,连坐在前排的校长都忍不住弯了嘴角。


    "他在说什么啊?"后排一个女生小声问同伴。


    "不知道,但是好有意思......"


    宋迟清将枯燥的物理原理讲得妙趣横生,逻辑严密如推导公式,却又充满了鲜活的趣味和引人入胜的比喻。


    他的语言生动,节奏恰到好处,引得台下时而轻笑,时而掌声雷动。


    那声音有种温暖的特质,能轻易叩响心扉。


    温祈站在后台阴影里,幕布缝隙的光在她脸上明灭。她安静地听着,面无表情。


    重塑结构的能力很强,懂得引导情绪。她冷静地评估,像分析师拆解对手的招数。


    "......而世界的另一面,更为深邃。请我的搭档,温祈同学,为大家揭示。"宋迟清做出"请"的手势,目光投向后台,与她的视线短暂交汇。


    那里没有挑衅,只有干净的期待。


    温祈上台,步伐稳定。接过话筒时,指尖没有一丝触碰。


    "谢谢。"她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来,清冷如初雪,瞬间平息了之前的暖意,"如果刚才我们听到了理性构建的乐章,那么现在,我们来为它填上感性的词句。"


    她直接切入核心。没有寒暄,没有多余动作。


    "上周,我在科技新闻里看到最新的人工智能已经能够创作诗歌。但当我们谈论机器的''创作''时,我们究竟在谈论什么?是算法随机的排列组合,还是真正意义上的审美体验?"


    台下陷入沉思,几个学生不自觉地坐直了身子。


    "她在说什么啊......"刚才还在笑的女生现在一脸困惑。


    "嘘,认真听。"


    温祈的语言高度凝练,像反复淬炼的金属,闪烁着冷冽而纯粹的光泽。


    她引用前沿科技,探讨其背后的人文困境;追溯历史脉络,链接当代青年的思索。语速平稳,但每个重音都精准落在逻辑的节点,如同敲击在神经末梢,带来清醒的刺痛与震撼。


    她的视野宏大,立意孤高,将一场典礼发言,变成了对灵魂的无声拷问。


    台下是另一种寂静,被深度与力量吸附的寂静。


    宋迟清站在台侧,看着她。聚光灯下的温祈,像被月光浸透的寒刃,散发着生人勿近的锐利与孤独,他不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温祈。


    她的世界里,真理高于共鸣。


    他心底泛起一丝难以言喻的波澜。


    台下的私语在两人下场后沸腾。


    "我感觉他俩不是一个频道的,但又莫名和谐?"


    "这叫神仙打架,凡人看戏。"


    “天哪……这就是学霸的实力吗…?”


    ----------


    夕阳透过尽头的玻璃窗,将整个空间染成蜜糖色。


    学生们嬉笑着从教室涌出,书包碰撞发出闷响,脚步声在廊间回荡,广播里流淌着轻柔的钢琴曲。


    宋迟清几步追上温祈,走在她身侧半步之遥。


    "讲得很好。"他的声音带着阳光的温度和真诚。


    温祈脚步未停,侧头看了他一眼,目光短暂如蜻蜓点水。


    "你也是。现场重构能力很强。"这是她第一次正面认可,语气依旧平淡,但内容有了重量。


    宋迟清笑了笑,与她并肩:"看来我们对''好''的标准,都不低。"


    话音刚落,一个洪亮的声音插了进来。


    "宋迟清!温祈!正好!"


    年级主任李老师,顶着他那标志性的地中海发型,红光满面地拦住他们,几乎是"押送"着进了办公室。


    办公室的窗台上摆着几盆绿萝,枝叶蔫蔫地垂着。书架上堆满了文件和教案,空气中飘着淡淡的茶香和纸张特有的味道。


    "好!讲得非常好!"李老师兴奋地搓着手,额头上还带着汗珠,"知道''英才杯''吗?今年改双人团队赛了!数理化生文史哲地,全都要考!学校决定,就你们俩上!"


    空气凝固了。


    "就我们两个?" 异口同声。连温祈的脸上都出现了一丝裂纹。


    "当然!"李主任一巴掌拍在桌子上,震得茶杯盖跳了一下,"宋迟清,你的理科思维和应变!温祈,你的文科底蕴和逻辑!完美互补!"


    他不容置疑地下达指令:每天放学后共同备赛至少一个半小时,地点自选,资源管够。


    抱着一大摞突然压下来的资料走出办公室,两人站在走廊上面面相觑。窗外,操场上传来篮球撞击地面的声音,砰砰作响,像是在为这个突如其来的组合敲响战鼓。


    宋迟清看着身旁抱紧资料、唇线紧抿的温祈,无奈地笑了笑:"李主任这是......强行组队啊。"


    温祈深吸一口气,抬眸看他,眼神已经恢复冷静:"去图书馆。效率优先。"


    放学后的图书馆,安静且松弛。斜阳将金色的光晕投进窗,在深褐色木桌上流淌。


    书架高耸至天花板,投下长长的阴影,空气中弥漫着旧书页特有的沉香。


    几个学生零星散布在阅览区,笔尖划过纸张的声音清晰可闻。靠窗的位置,一个女生悄悄举起手机,对着某个方向按下快门。


    "别拍了,"她的同伴低声提醒,"被管理员发现就完了。"


    "可是他们坐在一起的样子太好看了......"


    僻静角落,两人对坐。中间堆砌的书本如同临时垒起的城墙。


    沉默在弥漫,只有书页翻动和笔尖划过的细响。


    温祈将一份往年最复杂的综合题推到中间:"分工。标记擅长领域。重叠部分,讨论。"


    "好。"宋迟清接过,拿起蓝色签字笔,目光专注地开始浏览,标记速度快而精准。


    温祈用红色钢笔圈画,她的系统更复杂,旁边缀满细小的思路关键词。


    阳光缓缓移动,从桌角爬到中央,将两人的影子拉长、交叠。图书管理员推着还书车从旁边经过,车轮发出咕噜咕噜的声响。


    初始的默契被一道题打破。


    题目要求用物理学原理解析"空里流霜不觉飞"的意境,并阐述其人文价值。


    宋迟清的笔尖点在诗句上:"''不觉飞''是关键。视觉暂留现象可以解释''流''的连续感。空气动力学能模拟微小霜晶沉降速度,论证''不觉''的物理条件......"他的框架严谨,从经典模型出发。


    温祈的红笔在"人文价值"下划了一道线:"方向偏了。核心是诗人为何''不觉''。环境光线、心理预期、注意力分配才是重点。甚至可以引入''变化盲视''解释对缓慢变化的感知迟钝。科学解释必须服务于诗句的空灵审美。终点是美学,不是参数。"


    "没有物理基础,审美是空中楼阁。"


    "没有意境理解,分析是脱离语境的数字游戏。"


    压低声音的争论渐起,气氛绷紧。


    旁边书架后探出两个脑袋,又很快缩了回去。


    "他们在吵架?"


    "不像,但是气氛好紧张......"


    为了阐述"变化盲视"中注意力转移的影响,温祈下意识地拿过宋迟清写满公式的草稿纸,在他密集的推算旁,快速画出了注意力焦点转移的模型示意图。线条简洁,结构清晰,精准表达着她的观点。


    同时,宋迟清为了证明基础的必要,也拿过温祈的笔记本,在她标注的术语旁,快速写下了几个更深入、更冷僻的物理公式和边界参数。推导过程在他脑中已成型,落笔即是关键。


    夕阳浓稠的金色铺满桌面,将两种颜色的笔迹、两种思维模式的产物交融在一起。尘埃在光柱中缓慢浮沉。


    远处传来隐约的放学铃声,图书馆里的人渐渐稀少。


    温祈的目光落在宋迟清补充的公式上。那超出了常规范畴,涉及更细微的交叉领域。


    他的知识边界......比表现出的深。


    宋迟清的目光停在温祈的示意图上。那专业程度堪比教材插图。


    先前的紧绷,在这无声的发现中悄然溶解。一种混合着惊讶与审视的情绪,在静谧中流动。


    温祈抬起眼,看向宋迟清。窗外最后一缕光正落在他微卷的发梢和清澈的眼底。图书馆的顶灯陆续亮起,在暮色中投下温暖的光晕。


    "你的物理学,"她开口,声音里那惯常的冰冷,似乎融化了一丝微不可察的裂隙,"不止于表象。"


    宋迟清迎上她的目光,唇角微微扬起一个真实的弧度,不再是礼貌的面具。他指了指她笔下那幅精准的示意图:


    "你的认知科学,"他轻声回应,像分享一个秘密,"也远超定义。"


    窗外,暮色四合,教学楼陆续亮起灯火。图书馆的玻璃窗映出两人对坐的身影,与窗外渐深的夜色形成温暖的对比。


    那一刻,竞争仍在,目标未改。但某种东西悄然改变了。


    像坚冰下的第一道涓流,像荒原上偶然发现彼此是同类的一瞥。


    他们看着中间那张被两种颜色、两种思维填满的草稿纸——一边是理性的公式试图解读美感,一边是感性的模型寻求科学支撑——在试图理解同一句诗的过程中,意外地触碰到了对方世界里,不轻易示人的、深藏的棱角。


    图书管理员开始整理附近的书架,窸窣的声响提醒着时间的流逝。


    这个被强行捆绑的组合,似乎不再是纯粹的负担。


    而通往真正理解与未知挑战的道路,才刚刚在脚下展开第一道曲折的印记。


    窗外,第一颗星子在渐深的蓝紫色天幕上悄然亮起。


    嗨嗨嗨[让我康康]没错今天我又写一章[坏笑]我是荔訫,念作“Lì Xìn”。这本的文风偏长,节奏比较慢,所以如果反映不好的话,我准备慢慢提一下节奏[玫瑰][玫瑰][玫瑰]男女主不是完美的人设,千万不要因为看到现在觉得人设脱离现实就弃文[合十][合十](拜托拜托~)你们的收藏和鼓励就是我的动力[求你了]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章 并列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