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量子
作品:《明日绿洲》 2031年深夜,海都陆嘉咀科技谷朗创智研院18层,一间给各类高精尖仪器设备塞满的智能生物科学实验室。
穿白色生化服的俞震从早晨九点忙碌到现在,中餐晚餐都吃得食不甘味,就为尽快写出一份仿生AI脑电芯片的“量子神经耦合系统”观测报告,以为纯生物仿生人类研发立项做数据准备。
量子通讯技术的发展,始于上世纪80年代。1984年,美国物理学家查尔斯.伯纳德和加拿大密码学家吉尔斯.布拉沙德共同提出一项BB84协议,这是量子密钥分发领域的第一个协议,它利用量子态的不可克隆和测量坍缩特性进行安全的量子密钥分发,标志量子密码学和量子通信领域的开端。
截止到2031年,全球量子通讯市场规模已超15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4.5%。量子通讯技术早已与6G网络技术深度融合,在政务、金融、国防等领域实现了规模化应用。
俞震调试的仿生人“沙棘VII型”量子神经耦合系统,是AI仿生人的大脑核心,由量子计算芯片加类神经蛋白膜构成。计算芯片可赋予仿生人处理地下导航、环境决策等复杂指令的能力,类神经蛋白膜则模拟人类大脑的突触传递,让指令更贴合生物的运动逻辑。
调试目标很明确——优化仿生人在深地隧道岔路的定位精度,通过向脑电芯片输入隧道的地质坐标数据,观察仿生人是否能识别天然岩层与现代交通管网的位置差异。
然而当实时监测数据加载到第17组时,电脑屏幕突然跳出红色预警信号,显示脑电芯片的量子比特退相干时间从常规的2.3秒骤升至11.7秒,芯片与类神经蛋白膜的耦合效率从82%跃升至了99.2%!
“脑电芯片出现了硬件故障?”俞震一惊,第一时间拔掉数据连接线,重启系统后重新加载数据,可异常波动再次出现了。
紧接着,俞震开始留意这个波动峰值对应的蛋白膜分子结构,他放大监测屏上的分子建模图,查看类神经蛋白膜的“量子阱”深度,发现它在异常波动发生时扩大了3倍,就像一张柔软的网,将原本躁动的量子比特牢牢“兜住”。
俞震沉入思考,他逐渐意识到,这或许是因为为让仿生人在无GPS导航的地下空间定位,芯片内置了基于量子纠缠的地质坐标算法,所以沙棘Ⅶ型量子脑电芯片本身自然具备了一种叫做“时空坐标解析”的能力。
那天在实验日志上,俞震记录:仿生脑电芯片出现量子异动,不是故障,是时空技术的“自然示踪”,若能放大这种稳定效应,用仿生载体承载量子态数据,或许人类真能实现“突破时空限制”的梦想。
短暂休息之后,俞震带领团队做了一个极为关键的实验——向仿生脑电芯片输入“跨时间坐标”,观察其给出的反应。
不出他所料,芯片真的通过量子波动模拟出该时间点的地质磁场特征,这是否证明仿生脑电芯片已具备跨时空解析方位的潜力,只需要升级量子存储容量和坐标校准精度,就将形成一个真实意义上的“超级大脑”?
接下来一周,俞震持续跟踪监测脑电芯片活动状态,一周后,监测报告摆在办公桌上,他一只手撑着额头靠在椅背上,一动不动将这姿势保持快两个小时。看似疲倦的睡着了,其实他的大脑正转的飞快,思考着可能压根就没有答案的问题——
真要让一个智力水平空前绝后,哪怕仅在一年前人类也不敢凭想象力构建的超级大脑,出现在智能科技领域吗?
当今社会,没有哪个行业的内部竞争不激烈,“内卷”现象比比皆是,那一股风潮同样也侵袭进科学界,只要有谁在技术研发上突破前人构想,势必就能够站上行业巅峰,成为受万人追捧的新科技浪潮引领者。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离朗创智研院不远的鲍氏集团大厦里,一个叫柏竟帆的年轻人,才二十几岁就创造出一项奇迹——由他自主研发的“白泽智枢脑机交互系统”号称可以与微缩元宇宙模型结合,帮人类实现利用脑机操作程序远程操控大型建筑工地的梦想。
但他俞震废寝忘食钻研出来的新型技术,可是“大脑”,倘若真变成了现实,并在应用市场上推广,人类的明天将走向何方?
不行,这一步跨得实在太大,也太不稳当,俞震年逾五旬,自认再也没有像OASIS柏总那股受青春期荷尔蒙驱使的冲劲,他做不到不顾后果向全世界公布这重磅消息,他宁愿做一个缓速推进时代变迁的人!
可也不能因为放弃冒险,就同样放弃这纯属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科研成果吧?
又埋头考虑三天,俞震终于做出了他认为合理的决定——继续按照之前制定的方案推进AI仿生人研究项目,并维持脑电芯片的现有研发水平。
对于具备跨时空解析潜力的量子芯片,他将成立第二团队立项开发,芯片不参与构建人类大脑内核的工程,而是独立形成一个存储空间异常强大的数据核,讲解更明确一些,数据核仅拥有海量量子存储以及穿越时空的功能,不具备解析功能,解析并携带它的工作仍得靠AI仿生人完成,也即是将“超级强大”的能力分解成两个独立且互不干扰的部分。
如此安排,可以极大的削弱新型量子芯片可能对人类造成的威胁。
虽然俞震的仿生人研发项目进展缓慢,直到沙历176年,学者型1号仿生人才成功下线,从俞震到俞矢昂,整整经历了五代人的拼搏,量子态数据核遇到的研究瓶颈却远比仿生人大。
毋庸置疑,AI仿生脑电芯片与量子态数据核具有技术同源性,二者都需要用“量子芯片”存储时空数据,并做到量子态与外部信号协同响应,例如,仿生人大脑需要让脑电芯片与仿生神经同步工作,数据核需要在量子芯片内同步时空坐标。
然而项目开展不久,团队就遭遇了量子信息的“天敌”——量子退相干问题。
量子退相干,是量子态数据核研发中最根本、最顽固的障碍,极易导致量子比特在外界环境干扰下失去量子相干性,使存储的量子信息迅速衰减甚至消失,正因为难以攻克这个难题,量子信息存储几乎成了不可能实现的神话。
经过一百年艰苦卓绝的努力,尝试了以“百万”量计算的失败实验,研究人员终于首次实现数据核分钟级量子存储,可新问题仍然层出不穷——量子存储介质开发、量子接口技术瓶颈、系统集成与能耗等等,这些障碍相互关联,每一次突破都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等待以及多学科交叉创新,直到三百年后,延续数代人梦想的数据核项目也没能拿出具有应用可能性的“产品”。
此时俞朗从口袋里掏出来的黑管,莫非就是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躲在脑机操作舱苦干三十年,获得的成品?已经被所有人放弃的量子态数据核研究项目,到他这一代成功了?
温凡勋两眼直直的盯着黑管,一脸不可置信的夸张表情。
叶欣岚和吕峰给眼前一幕闹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明白一根看起来不太起眼的黑管,为啥瞬间就让两位老人变得神秘兮兮的,毕竟他俩才活了二十几年,过去三百年的科技发展史不管了解多少,也很难立即就与眼前出现的小东西关联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