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你们怎么哭了?
作品:《重返1977:知青老婆供我上大学》 “科宝,快把刚写完的稿子拿给我们瞅瞅!”
陈建的声音里满是急切,说话间身子已经往前倾了大半,手也不由自主地伸了出去,一副迫不及待想看到文稿的模样。
可他心里却悄悄打着鼓:
这才几个小时就写完了,按理说这么短的时间,稿子里头指不定藏着不少问题,一会儿可得逐字逐句仔细琢磨,得帮助科宝修改修改。
王科宝听了,爽快地应了声 “好”,随即小心翼翼地从桌角拿起叠得方方正正的文稿,递到陈建面前。
一旁的中天默默算了算时间,而后带着几分不可思议的语气开口:
“科宝,你这写作速度太快了,才2个小时就写完了一篇小说,简直不可思议。”
“写的时候一门心思扑在内容上,满脑子都是故事里的情节,压根没顾上看时间,没想到才过去2个小时。”
王科宝脸上露出一抹温和的笑意,语气平淡,没有丝毫炫耀的意味,反倒透着一股随遇而安的淡然。
“科宝,你计算了吗?这稿子能有多少字啊?”
中天显然对这个话题格外感兴趣,话音刚落便紧接着追问,眼睛里满是好奇的光芒,仿佛迫切想知道答案。
王科宝微微蹙起眉头,手指无意识地在桌沿轻轻敲了敲,脑海里快速过了一遍自己写的内容,沉吟了好一会儿才缓缓说道:
“我大概在心里数了数,差不多得有两万出头吧,具体的数字还得等再核对一遍才知道。”
“我的天,这也太厉害了吧!”
中天忍不住瞪大了眼睛,竖起了大拇指,赞叹的说道。
“如果是我写的话,1个小时最多写3000字,2个小时最多6000字,并且这中间还不能被打扰,思路要通畅,不能卡壳,你能2小时2万字,简直太让人佩服了!”
陈建在一旁默默点了点头。
因为他也差不多。
随后两人便不再说话,原本还带着些声响的屋子瞬间安静下来,只剩下窗外偶尔传来的风声。
陈建接过文稿,低下头,目光紧紧锁定在纸页上,一字一句地认真读着,连标点符号都不肯放过,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关键细节。
读完后,他又小心翼翼地把稿子递给中天,眼神里还残留着几分未从故事中抽离的专注。
王科宝见两人都沉浸在文稿里,没有要说话的意思,便从桌下拿出他俩帮忙打的晚饭。
刚掀开饭盒盖,一股浓郁的香味就瞬间弥漫开来,豆腐外皮金黄酥脆,内里软嫩入味,米饭颗粒分明,裹着豆腐的汤汁,吃起来喷香可口。
这种饭菜在燕园里格外受学生欢迎,最重要的是价格实惠,只要一毛五分钱,就能吃得饱饱的,对于手头不宽裕的学生来说,无疑是最佳选择。
大约过了二十分钟,陈建终于缓缓抬起头,王科宝正低头扒着米饭,不经意间抬眼瞥了他一下,却发现陈建的眼眶红得厉害,眼角还泛着亮晶晶的泪光,显然是情绪激动所致。“老陈,你怎么还掉眼泪了?这也太少见了吧。”
王科宝心里满是诧异,放下手里的饭盒,忍不住开口问道。
“还不是因为你写的这篇《一个都不能少》太戳人心了!”
陈建一边说着,一边用袖子胡乱地在眼角擦了擦,语气里带着明显的哽咽,显然还没从故事的情绪里走出来。
“可不是嘛,就算我这种平时总说自己是‘硬汉子’,不轻易动感情的人,读了之后也被深深打动了,眼泪根本控制不住,不知不觉就流下来了。”
中天也跟着附和,话音刚落,就见一滴泪珠从他的眼角滑落,他赶紧用手背快速擦了擦,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王科宝挠了挠后脑勺,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两人是被自己写的故事给感动到了。
其实这篇稿子,他是借鉴了前世看过的一部同名电影,只是结合当下的实际情况,稍微做了一些改编,让故事更贴合现在的背景。
故事的大致内容是。
水泉小学在山坳里,土坯房已经用了二十多年。
教室只有一块玻璃窗,还缺了半块,用塑料布钉着挡风寒。
高老师握着粉笔,手指关节用力得发白。她怀里有张诊断书,是母亲的,病情不能再拖,她必须请假回家。
村长在教室门口的老槐树下抽烟,眉头一直皱着。水泉村位置偏,条件差,年轻老师来了都留不住。
现在高老师要走,找不着人代课。
教室里有二十八个孩子,都坐在座位上等着上课。
村长把烟蒂摁灭在地上,说:“只能找魏敏芝了。”
魏敏芝十三岁,是村里成绩最好的孩子,去年因为家里没钱,退了学,跟着父母种玉米。
高老师找到魏敏芝的时候,她正在田埂上捡麦穗,脸上沾着泥,眼神很亮。
高老师拉住她的手,声音有点抖:
“老师得回家照顾母亲,你帮我看着这些孩子。一共二十八个,一个都不能少,得让他们接着读书,行吗?”
魏敏芝看了看高老师红着的眼眶,又朝学校的方向望了望。
那里飘着五星红旗。
她重重地点头:“高老师,您放心,我守住他们。”
第二天早上,魏敏芝拿着高老师留下的旧课本,站在了教室的讲台上。
一开始,孩子们有点怕生,不敢说话。
但见魏敏芝讲课很认真,慢慢就放松了。
她教孩子们认生字、读课文,用树枝在泥地上写算术题。
课间的时候,她带着孩子们去捡柴禾,攒着冬天取暖用。
日子过得苦,但教室里每天都有读书声,在山坳里传得很远。
入秋的时候,张慧科家出了事。
他父亲在山上砍柴,摔断了腿。
家里的钱都用来治病了,连冬天吃的粮食都没剩下。
一天早上,魏敏芝点人数,发现张慧科没来。
她心里着急,下课后马上往张慧科家跑。
推开门,看见张慧科背着个小包袱,他母亲在一边抹眼泪。
张慧科低下头,声音哽咽:“敏芝姐,我得跟二叔去城里打工,家里没饭吃了。”
魏敏芝看着张慧科瘦小的肩膀,想起高老师说的 “一个都不能少”,心里像被扎了一下。她拽住张慧科的包袱:
“你才十一岁,不能去打工,必须读书。”
张慧科的母亲叹着气:“敏芝,不是我们狠心,实在没办法了。”
那天晚上,魏敏芝没睡着。
天刚亮,她把高老师临走前给她的二十块生活费揣在兜里,又用布包了几个干馒头,悄悄出了门。
她要去城里找张慧科,水泉小学的孩子,一个都不能少。
从水泉村到城里,要走三十多里山路,再坐两个小时拖拉机。
魏敏芝的布鞋磨破了底,脚底板渗出血,她找了块破布裹上,接着走。
饿了就啃馒头,渴了就喝路边的山泉水。
到了城里,她在街道上转,见人就问,有没有见过一个十一岁、穿蓝布褂子的男孩。
她在工地旁边守了两天,又在菜市场转了三圈,最后在一家小饭馆的后厨看见了张慧科。
他系着不合身的围裙,踮着脚刷碗,手冻得通红。
“慧科!” 魏敏芝冲进去,抱住他,眼泪掉了下来。
张慧科看见她,眼睛也红了:“敏芝姐……”
“跟我回去,”
魏敏芝擦了擦眼泪,语气很坚定,“读书才能有出路,家里的难处,我们一起想办法。”
魏敏芝带着张慧科回村的时候,村长领着孩子们在村口等。
看见他们两个的身影从山路上过来,孩子们都跑了过去。
后来,村长叫上村民,给张慧科家凑了些粮食和医药费。
张慧科又回到了教室里上课。
水泉小学的日子还是苦,土坯房依旧漏风,但魏敏芝一直守在学校里。
她知道,村里像张慧科这样的孩子还有不少,很多人读两三年书,就得回家种地、放牛。
可她觉得,多教孩子们认一个字,多讲一道题,就是给他们的未来多留一点希望。
就像高老师说的,一个都不能少。
这份坚持,她会一直做下去,直到有更多人来帮着守护这些山里的孩子。
“魏敏芝这孩子,简直就是活菩萨,不仅守信用,心地还这么善良,这么小的年纪就有如此坚定的信念,真是个难得的好老师啊!要是所有的老师都能像她这样,真心为学生着想,那农村的教育情况肯定能好很多。”
陈建感慨万千地说道,眼神里满是对魏敏芝的敬佩与赞赏。
“科宝,小说太棒了,不仅情节感人至深,还能让更多人关注到农村教育这个被忽略的问题,现在很多农村孩子上学真的太不容易了,条件艰苦得让人揪心。”
中天也跟着点头,肯定的说道,眼神中带着对农村孩子的心疼,“我觉得咱们这次肯定能赢,这稿子的质量摆在这,绝对没问题。”
“没错,我也觉得咱们这次胜算很大。”
陈建突然想起了自己高考前的经历,眼神渐渐变得悠远,带着几分回忆的神色说道:
“高考前那段时间,我在城里的亲戚家复习功课,当时就听亲戚说,农村的学生学习条件特别差,不仅没有充足的复习资料,很多地方晚上连电灯都没有,只能靠点煤油灯看书,那昏暗的灯光,长时间看下来,眼睛都得受影响,现在想想都觉得难受。”
“哎,我以前上学的时候就是这样过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