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开讲啦?

作品:《重返1977:知青老婆供我上大学

    郭坤走后。


    陈建就忍不住转头看向王科宝:


    “科宝,没想到,没想到,大一新生代表郭坤居然是这种人。就他这德行,还能当新生代表?传出去怕是要成燕大的笑柄。”


    中天靠在铁架床的栏杆上,眉头拧成一团,语气里满是憋不住的火气:


    “这种拿身份压人的货色,就该好好治治他的傲气。科宝,这事你尽管放手做,我绝对支持你。”


    王科宝角勾起一抹带着冷意的笑:


    “这世上什么样的人都有,没必要为这种人动气。你们啊,等着跟着我蹭顿免费饭就行。”


    “这么说,你已经有十足的把握了?”


    陈建往前探了探身子,眼睛里满是急切的好奇,显然对后续的发展格外上心。


    “八九不离十吧。”


    王科宝没有把话说得太满,做事留余地向来是他的习惯,“具体的还得看编辑出题目,然后再琢磨琢磨,等写好初稿再说。”


    陈建立刻拍了拍胸脯,语气格外笃定:


    “那你写完一定给我看看,千万别跟我客气。跟你说,我之前还在《燕京文艺》上发过短篇小说,虽说不算什么大作,但帮着改改措辞、把把关还是没问题的。”


    他这么主动,一半是不想白白占王科宝的便宜,另一半也是打心底里看不惯郭坤那副趾高气扬的模样。


    “那先谢过了。”


    王科宝忍不住笑了,陈建这人不错。


    热心肠,会来事。


    跟他相处倒不用费什么心思,挺轻松自在的。


    中天这时从栏杆上直起身,凑过来好奇地问:


    “老陈,你在《燕京文艺》上发过短篇小说叫什么?我回头去看看。学习学习。”


    陈建摸了摸后脑勺,脸上露出几分不好意思的笑意:


    “叫《夫妻双双把家还》,写的是一个寡妇,丈夫走得早,她一个人拉扯着一儿一女,在胡同里过日子的故事,都是些家长里短的苦差事。”


    “寡妇题材?”


    中天眼睛一亮,咂了咂嘴,“这题材少见啊,听着有种让人欲罢不能的感觉。”


    一旁的王科宝也抬了抬眼,手指顿了顿,心里琢磨着这故事大概会是个什么基调,是偏重苦情,还是藏着些生活里的暖意。


    几人又闲聊了几句,王科宝看了看窗外渐渐暗下来的天色,想起还没去找冯镜先,便起身把桌上的稿纸和钢笔收好,又简单整理了一下刚铺好的床铺,跟陈建和中天打了声招呼,便拿着外套出了宿舍。


    冯镜先住的楼在顶层五层,而且整栋楼都是女生宿舍,王科宝自然不方便直接上去。


    他在楼下站了一会儿,正好看见一个穿着蓝色校服的女生从楼里走出来,便连忙上前,客气地说明情况,麻烦对方帮忙叫一下冯镜先。


    没等多久,就看见冯镜先快步从楼道里走出来,她头发用一根简单的橡皮筋扎在脑后,脸上带着几分匆忙,手里还攥着一块叠得整齐的手帕。


    两人碰面后,冯镜先先是上下打量了王科宝一番,确认他没什么事,才松了口气,笑着说:


    “刚还想着你怎么没来找我,没想到你就来了。”


    王科宝也笑了,指了指旁边的小路:“咱去静园那边走走吧,正好跟你说点事。”


    两人并肩往静园的方向走,四月的傍晚,风里带着点刚抽芽的草木清香,路边的柳树已经冒出了嫩黄色的新芽,垂下来的枝条随着风轻轻晃荡,偶尔会拂过路人的肩膀。


    两人一步一步,慢慢往前走。


    “你的床铺都收拾好了吗?要是还没弄完,我过去帮你搭把手,两个人快些。”


    冯镜先一边走,一边关切地问,认真的说道。


    王科宝摇了摇头,语气里带着点可惜:


    “早知道你也住32号楼,我刚才收拾的时候就喊你了。可惜现在没个手机,不然打个电话,你就能直接过来了。”


    “手机是什么?”冯镜先询问道。


    “手机就是能通话的零件,两人不管相隔多远,能都及时通讯,听说在国外很火。”王科宝随意忽悠说道。


    “好吧,那以后有条件了,我们也买一个。“


    ”不过科宝,没想到啊,咱们居然住一栋楼。”


    冯镜先笑得眼睛弯了弯,欢喜的说道,“我今天收拾的时候,还跟舍友说,要是能跟你住近点就好了,没想到愿望这么快就实现了。”


    两人慢慢走着,王科宝看了看天色,又看了看冯镜先略显疲惫的脸色,提议道:


    “你这边的东西都弄好了吧?要是差不多了,咱就先回去?晚了食堂该没什么热乎饭了。”


    冯镜先闻言,脚步顿了顿,脸上的笑容淡了些,她低头攥了攥手里的手帕,有些不好意思地说:


    “我这边也弄好了,不过科宝,有件事得跟你说一下。从明天开始,我跟舍友约好了早上一起在楼下背英语,所以今晚我就不回家住了,得在宿舍那边凑合一晚,方便明天早起。”


    王科宝的眉头下意识地皱了起来,他停下脚步,看着冯镜先,追问了一句:


    “以后都得这样吗?天天住在宿舍那边?”


    “不是不是,你别误会。”


    冯镜先连忙摆手,语气也急了些,“就平时上课的时候这样,等周末或者节假日,我还是会回家住的。主要是……主要是想多花点时间在英语上,以后好接点翻译的活。”


    王科宝这才松了口气,心里的那点担忧也散了。


    他这年纪,要是天天跟一群陌生的男生挤在宿舍里,心里总觉得不踏实,有冯镜先在,好歹能有个亲近的人说说话,晚上在深入学习下,心里也能安稳些。


    “那还好,我还以为你以后都不回宿舍了呢。”他笑了笑,语气里带着点释然。


    冯镜先见他松了口气,心里也跟着踏实了,又补充道:


    “明天早上我结束之后,我就来找你过来吃早饭怎么样?正好跟你说说背英语的技巧,你要是有兴趣,也能跟我们一起背。”


    王科宝听了,连忙摇头:


    “不用不用,我对英语不感兴趣,你好好学习就行,别因为我耽误了你的事。等你忙完了,我再去找你就行。”


    冯镜先忍不住笑了,她抬手拂了拂耳边的碎发,眼神里带着点无奈:


    “你一大早跑到女生宿舍来找我,多不合适啊?传出去还得让人误会。还是我晨读完了,到楼下找你吧,这样也省事。”


    “对啊,我倒把这茬忘了。”


    王科宝这才反应过来,刚才满脑子都是想跟冯镜先多待一会儿,压根没考虑到男女宿舍不方便的问题,不由得有些尴尬地挠了挠头,耳朵也微微泛红。


    两人又站在原地商量了几句,确定好明天早上冯镜先晨读完后,就在32号楼楼下的老槐树下碰面,一起去食堂吃早饭。


    商量完后,王科宝看了看天色,拉着冯镜先的手腕,快步往食堂的方向走:


    “快走吧,再晚食堂的热粥该凉了,你胃不好,得喝热的。”


    冯镜先被他拉着,手腕上传来温热的触感,她的脸颊瞬间红了,脚步也有些慌乱,但还是顺着他的力道往前走,嘴角忍不住微微上扬。


    两人赶到食堂的时候,里面还有不少学生,大多是刚收拾完宿舍的新生,三三两两地围坐在桌子旁,一边吃饭一边聊天,热闹得很。


    1978 年的中国城镇,粮食供应仍紧守定量配给的规矩。


    街头粮店的玻璃窗上,红色粉笔写着清晰的标准:成年女性每月 28 斤,男性 32 斤,凭粮本按月领取粮票,少一分都买不到主食。


    可到了燕京大学,这份分配又多了几分细致。


    男生的粮票被明确拆成三类,用不同颜色区分:8 斤大米票是 “专款专用”,只能在食堂窗口换一碗冒着热气的白米饭;


    16 斤面票用途稍广,从清晨的白面馒头,到中午的炸酱面,再到傍晚的白菜包子,都得靠它兑换;


    剩下 14 斤则是粗粮票,专供给玉米粥、小米饭和窝头等主食,口感粗糙却管饱。


    女生们大多能把定量精打细算到月底,偶尔还能省出几张面票换个零食。


    可男生们普遍饭量大,尤其是十七八岁的少年,32 斤粮食总显得不够用。


    学生王科宝就是如此,他正是长身体的年纪,一顿能吃两个馒头加一碗米饭,往往刚到下旬,书包里的粮票就见了底。


    每到饭点,他总在食堂窗口徘徊,看着别人端着热气腾腾的面条,自己手里却只剩几张薄薄的粗粮票,只能无奈地换一碗玉米粥,就着咸菜勉强垫垫肚子。


    有时同学看不下去,会匀给他一两张面票,那碗难得的面条,便成了他月底最珍贵的美味。


    王科宝这段时间多亏了冯镜先。


    冯镜先胃口小,每次领的粮票都用不完,剩下的就会攒着,等跟王科宝一起吃饭的时候,就拿出来给他多打点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