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刊登了?
作品:《重返1977:知青老婆供我上大学》 冯镜先的眼神清亮锐利,带着几分审视的意味。
王科宝瞧着这情形,心里一紧,连忙笑着打圆场,试图化解这微妙的气氛。
“镜先啊,你可别多想,我刚才看海报看入迷了。”
“你看这张 1977 年的跳水电影海报,正中间这个姑娘就是主角林晓燕,一眼看过去就特别有力量。”
“她穿的是那种洗得有点发白的蓝色连体泳衣,领口和袖口缝着红色镶边,在海报昏黄的底色里特别显眼,像一小团烧得旺的火苗,一看就带着股运动的冲劲儿。”
“你再看她的动作, 刚好卡在起跳的那一瞬间,左腿牢牢蹬在木质跳台边上,右腿往后绷得笔直,双手举得高高的,指尖都快碰到上面 “拼搏” 那两个金边字了,姿势又标准又有力量,感觉下一秒就要跃进水池里似的。”
“再凑近点看细节,她留着短头发,黑亮亮的,应该是用发胶仔细梳过,就几缕碎发贴在额头上,脸上还挂着汗珠,顺着脸颊往下滑,在光线下亮闪闪的,一看就知道是刚练完或者正比赛到关键时候,特别投入。”
“还有她的眼睛,亮得很,没看水面,反而望着海报外面,瞳孔里还映着泳池的光,眼神里既有小姑娘的青涩,又透着股不服输的倔劲儿,一看就特别喜欢跳水。”
“对了,跳台下面用红颜色写着她的名字 【林晓燕】”
“旁边还小字写着 【从工厂泳池到省队赛场】,原来她不是一开始就练专业的,是从工厂的泳池里一步步练,最后才进了省队,挺不容易的。”
“你再看她泳衣下摆,都磨出毛边了,脚踝上还贴着创可贴,肯定平时训练没少吃苦。”
“背景里的观众席也挺有意思,模模糊糊能看见有人举着 “加油” 的纸牌,还有人探着身子看,整个色调偏灰,但就她这个身影特别有活力,感觉就像能带着跳水运动,慢慢走向更好的日子似的。”
“我觉得这部不错,镜先,要不咱们今天就看这部怎么样?”
冯镜先听着王科宝的话,目光柔和了些,心里还隐隐生出一丝愧疚。
刚才好像是错怪他了。
她看着王科宝,轻声说道:“科宝,你好有文化,看个海报能看出这么都东西。”
王科宝一听这话,赶紧摆了摆手,还挠了挠后脑勺,一副有些不好意思的样子,顺势就把话题转开了:“哪儿啊,这些都是海报上现成的东西,我也是瞎掰的。“
“对了镜先,咱们看完电影,去哪儿吃饭啊?”
“就在附近吧,等看电影,估计都快1点了。”
“我知道有家老字号餐馆,之前我去吃过几次,味道挺不错的,要不我们一会儿就去哪里吃。”冯镜先脸上露出笑容,提议道。
“苍蝇馆子吗?在哪儿啊?”王科宝心里犯了嘀咕,他平时没怎么逛燕京。
自然对这附近好吃的、好玩的不熟悉。
“不远,就在电影院的西边。”冯镜先简洁地回答。
“电影院的西边?”
王科宝在心里默默估算了一下距离,好像有4-5公里远。
倒是不远。
就在这时,冯镜先接着说道:
“科宝,我突然想起来了。“
”中午我预约了我闺蜜就在那里吃饭。你不说我还忘记了。”
“她和我都在图书馆里当管理员。“
王科宝一听这话,立刻点了点头:“那行,咱们就去苍蝇馆子吃。”
他心里还盘算着,自己还从来没和冯镜先的朋友吃过饭。
今天正好借着这个机会认识认识,也能多了解了解镜先在单位的人际交往。
……
看完电影后。
两人便骑着自行车出发,去苍蝇馆子。
一路上说说笑笑,可骑了10多分钟,王科宝渐渐就有些体力不支了。
冯镜先坐在自行车后座,明显感觉到车速慢了不少,她有些心疼地问道:“科宝,你是不是不行了?要是累的话,要不我来骑,你坐后面?”
王科宝一听这话,立马挺直了腰板,又加了把劲。
语气也变得坚定起来:“不用不用,我撑得住!这点儿距离算什么。”
男人嘛,最听不得别人说自己“不行”,尤其是自己的女人。
王科宝自然也不例外,就算真的累了,也不愿意在冯镜先面前露怯。
其实车速变慢,一来是他确实有点累了,带着个人,骑了这么久,腿肚子都开始发酸;
二来是这边人多车也多,路上来来往往的自行车络绎不绝,根本快不起来。
这跟他之前待的向阳村可不一样,在向阳村,全村都能找出几辆,更别说在路上遇到这么多骑车的人了。
正骑着,突然一辆二八大杠自行车从旁边猛地窜了出来,径直冲到了王科宝面前。
骑车的人一边往前冲,一边大声喊着:“同志,麻烦让让!我车坏了。刹不住了。”
王科宝吓了一跳,赶紧伸手去捏刹车,由于力道太急,自行车猛地一顿。
坐在后座的冯镜先没反应过来,身子一下就往前倾,胸口撞在了王科宝的后背上。
王科宝稳住自行车,心里还有些后怕,忍不住对着那辆远去的自行车抱怨道:
“这人怎么骑车的啊?刹车坏了还敢在路上瞎窜,多危险啊!”
冯镜先被这么一撞,脸颊瞬间泛起红晕,她轻轻拉了拉王科宝的衣角,小声说道:
“科宝,算了算了,别跟他计较了,人没事就好。”
“嗯。”
王科宝听冯镜先这么说,也就不再多说什么。
可他低头一看冯镜先泛红的脸颊,才后知后觉地反应过来,刚才冯镜先撞过来的时候,自己好像碰到了什么软乎乎的东西,他的心慌慌的。
又骑了几分钟,冯镜先看到了店铺的招牌。
“科宝,骑过了,骑过了,咱们到了!”冯镜先赶紧拍了拍王科宝的后背,语气里带着几分雀跃。
“好。”王科宝眼睛一转,有意的猛捏刹车。
自行车再次急停,冯镜先又一次撞在了他的后背上,这次的力道比刚才还重了些。
冯镜先从自行车上下来,噘着嘴,有些委屈又有些好笑地看着王科宝,问道:“科宝,你……讨厌,说,你是不是故意的?怎么每次都急刹。”
“没有啊,镜先,天地良心啊。我绝对不是那样的人。主要是这自行车太多了,我稍微一捏,它就停住了,我也没料到会这样。” 王科宝一脸无辜,赶紧摆了摆手,语气十分认真地解释道。
“好吧,我信你这一回。”冯镜先轻声说道,声音里带着几分不易察觉的温柔。
“撞几下也没关系,更何况……。”
“镜先,更何况什么?”王科宝疑惑。
”没事,没事。“
王科宝看着冯镜先一脸不好意思。
估计是猜想想说:何况我们是夫妻,没也关系。
这点小事有什么好害羞的。
就像后世经典话术:只要自己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
只要自己好意思,不好意思的就是他人。
”好吧。“
“不说这个了,咱们赶紧进去吧,别让你闺蜜等急了。”
他心里还在暗自嘀咕:以前总听人说,娶老婆得找个心思简单点、笨点的,日子才好过
冯镜先此时脸还是泛红。
看着王科宝急匆匆的背影,心里却像揣了块蜜糖似的,甜滋滋的。
她快步跟了上去,还不忘在后面轻轻拽了拽王科宝的衣角,让他走慢些。
”烤肉宛“作为燕京极具代表性的清真风味老字号,其历史可追溯至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 年)。
最初由一位宛姓回民在宣武门一带推车售卖牛羊肉,后来逐渐转型为推车售卖烤肉,到了雍正至乾隆年间。
第三代传人宛均章在阜城门大街开启坐店经营模式,第四代传人宛玉魁接任时,正式打出 “烤肉宛记” 的招牌至。
上世纪三十年代,它已与什刹海边的 “烤肉季” 并称京城 “烤肉二绝”,民间流传着 “南宛北】季” 的说法。
在特色技艺方面,烤肉宛的烤牛肉堪称一绝,选料极为精良,只选用四岁半龄、体重三百斤以上的西口羯牛或乳牛,选取上脑、里脊等最嫩且适合炙烤的部位。
切肉师手持尺许长的特制钢刀,将肉拉切成薄而均匀的柳叶形肉片,一斤肉约能切出一百五十片左右,烤肉时以松枝或果木为燃料,先把肉片用姜汁、酱油等调制的味汁腌渍入味,再用羊尾油擦拭炙子并加热。
接着放上葱丝和肉片来回翻烤至熟,食用时搭配糖蒜、瓜条等,口感绝佳。
凭借着独特的风味,烤肉宛深受文人雅士和社会名流的青睐。
齐白石老人不仅为其撰写钟鼎 “烤” 字、题匾、赠送寿桃,还绘制《梅花图》并题诗;梅兰芳先生曾盛邀艺术界名角前来品尝。
还写诗称赞其烤肉早负盛名且技术精湛;张大千先生也常常光顾,这里成为他与朋友聚餐的常去之地。在荣誉与传承上。
1994 年烤肉宛被原国内贸易部命名为 “中华老字号”。
2006 年其 “烤牛肉制作技艺” 被认定为燕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年又被国家商务部重新认定为 “中华老字号”。
2008 年燕京烤肉制作技艺作为牛羊肉烹制技艺之一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名录》。
如今,烤肉宛在宛氏第六代传人的主理下,继续传承和发扬着传统的烤肉技艺与文化。
王科宝跟着冯镜先走进烤肉宛,一进门就被店里的环境吸引了。
店里的布局复古。
木质的桌椅,墙上还挂着一些传统的字画,处处都透着一股老燕京的韵味,让人感觉特别舒服。
他前世也从来没吃过此菜,现在心里满是期待,想着今天一定要好好尝尝这家店菜到底是什么味道。
“镜先,你闺蜜杨玲呢”王科宝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开口问道。
刚才在路上,冯镜先已经跟他说了闺蜜的名字,他还在心里默默记了下来。
冯镜先看了看店里的挂钟,又扫了一眼门口的方向,有些纳闷地说道:
“按说这个点她应该到了啊,估计是有什么事情给耽搁了。不过没事,咱们先点菜,等她来了菜也差不多该上了。”
两人拿着菜单点好了菜,冯镜先从随身带的包里拿出粮票和五块钱,让他等会儿去结账。
王科宝没有接。
“镜先。不用给我,我身上有钱,等会儿我去结账就行。”
冯镜先笑了笑,又把钱和粮票塞回他手里,语气带着几分嗔怪:
“快去吧,那有没有钱我还不知道吗?一个月工资存了一部分。剩下的够吃就不错了。哪里还有闲钱。”
”你说的对。我一会儿去结账。“
王科宝听冯镜先这么说,只好笑着应了下来,把钱和粮票收了起来。
不过他心里也暗暗记了下来:以后要想保住自己的小金库,可千万得记住,在冯镜先面前,自己得一直是“没钱”的状态,不然这小金库迟早得被发现。
两人坐着聊了一会儿天,点的菜都已经端上桌了,杨玲这才急匆匆地赶了过来。
“镜先,实在对不起,路上耽误了点事儿,我来晚了。”杨玲一坐下,就赶紧跟冯镜先道歉,脸上还带着几分歉意。
“杨玲,你来的刚刚好。不晚。刚刚好。菜也才刚上。”
冯镜先笑着摆了摆手,然后拉着杨玲的手,坐了下来。
然后给两人互相做了介绍。
“杨玲,这是我爱人王科宝。”
“科宝,这就是我跟你说的闺蜜杨玲。”
杨玲跟王科宝打了招呼,然后才有些不好意思地跟冯镜先解释道:
“镜先,我刚才路过报亭的时候,看到好多人在排队买《文汇报》,我也跟着排了半天队,所以才来晚了。你是没看见,那队伍长得,得有几十个人呢,看着都吓人,我排了快二十分钟才买到。”
“《文汇报》?”冯镜先有些意外地看了杨玲一眼,忍不住笑了起来。
“杨玲,你居然也看报了,还特意去排队买报纸看,不可思议。”
“镜先,我是听同事说的。报上有一篇短篇小说,特别好看。“
”所以我刚才路过报亭的时候,才顺手买了一份。”
王科宝坐在旁边,听着两人聊起《文汇报》上的小说,心里一下子就好奇起来:
是什么样的小说,能让这么多人特意去排队买报纸看?
该不会是自己的《牧马人》发表了?
他心里越想越好奇,恨不得现在就能看到那份《文汇报》,确认一下上面登的到底是不是自己的小说。
“短篇小说?“
”报纸呢,你拿我看看。“
”我倒要瞧瞧这篇小说到底有什么特别的,能让你这么上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