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有见地?

作品:《重返1977:知青老婆供我上大学

    午后的阳光透过梧桐叶的缝隙,在王府井大街上洒下斑驳的光影。


    很快,王科宝便信步走进街角的新华书店,往日里摩肩接踵的人山人海的景象不见了,只有零星几位读者安静地伫立在书架前,指尖轻拂过书脊,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油墨香,让人心里莫名地踏实下来。


    他正沿着书架慢慢浏览,忽然听见不远处传来两个声音。


    “谭主任,那套《伟人选集》已经卖完了,货架上都空了,我现在再补一批上架吧?” 一个年轻店员手里捧着空了的书盒,对身旁一位穿着藏青色中山装、戴着黑框眼镜的中年男人说道。


    “嗯,拿一点过来吧。”


    中年男人说完,便低下头,从口袋里掏出一支铅笔和小本子,仔细清点起书架上剩余的书籍,时不时在本子上记下几笔。


    “谭主任”这三个字钻进耳朵里,王科宝心里忽然一动。


    他想起之前合作的编辑谭婉慧提过,父亲就在新华书店工作,说不定就是眼前这位?


    他犹豫了片刻,还是走上前,放轻脚步问道:“先生您好,冒昧打扰一下,谭婉慧你认识吗?”


    谭志学停下手里的活,皱了皱眉,目光带着几分疑惑,上下打量了王科宝一番,才缓缓开口:“谭婉慧是我女儿,请问你是……”


    他连忙笑着解释:“谭叔叔您好,我叫王科宝,是跟谭婉慧正在合作的小说作者,前段时间她让你买了一本书,您还记的吗,就是帮我买的。我一直没机会当面谢谢您。”


    “你就是婉慧说的新人作者?”谭志学眼里瞬间闪过一丝惊喜,原本温和的语气也轻快了不少,他向前走了两步,又仔细看了看王科宝,“我家婉慧跟我提过你好几次,说你写的东西很有想法,之前我还以为你得是个四十多岁、经历过不少事的中年人呢。”


    王科宝被看得有些不好意思,挠了挠头说:“谭叔您过奖了,我就是瞎写,能得到婉慧编辑的认可,已经很幸运了。”


    谭志学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里满是赞许:“什么瞎写,婉慧眼光高,能让她夸的人可不多。你这么年轻就能写出好东西,真是年轻有为啊!”


    他想起女儿跟自己说过《牧马人》的故事内容,当时还琢磨着作者得有怎样的阅历,才能写出那样细腻又有力量的文字,没成想竟是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


    “谭叔,您别这么说,我就是个小说小学生。还有好多要学的呢。”突如其来的夸赞让王科宝有些局促,不好意思。


    他下意识地避开对方的目光,看向旁边的书架。


    想换个话题聊。


    谭志学看出了他的窘迫,也不再多夸,转而问道:“你今天来书店,是想买什么书吗?”


    “对,想过来看看有没有合适的书。”王科宝点点头,目光重新落在书架上。


    “那正好,我在这儿工作这么多年,哪类书在哪个位置,我门儿清,我帮你找?”谭志学热情地说道,语气里满是真诚。


    王科宝连忙摆手:“你客气了,谭叔,我自己先逛逛就行,要是找不到再问您。”他不想太打扰对方工作,毕竟谭志学还在清点书籍。


    “行,那你慢慢逛,有需要随时喊我。”谭志学笑了笑,没再坚持,重新低下头,继续在小本子上记录着书架的情况。


    王科宝道谢后,便沿着书架慢慢往前走,目光寻找着作文品类的书籍。


    逛到最里面的旧书架时,他忽然眼前一亮。


    书架的角落里摆着几本杂志。


    他伸手拿过一本,指尖触到泛黄的纸页,心里泛起一阵熟悉的暖意。


    杂志叫《萌芽》。


    这本杂志他上一世就常看,非常喜欢。


    记得好像是1956年7月创刊的,当时巴金先生还在《萌芽》杂志创刊号上写了祝词,不少青年作家都曾在上面发表过作品,可以说是当时比较出众的文学杂志。当真正爆火的是90年代。


    因为在这期间因为因为国家那段特殊时期就停刊了,直到特殊时期结束后的5年后,也就是1981年才重新恢复硬刊发表。


    90年代,《萌芽》杂志因为发掘了韩寒、郭敬明这些名气作家,才真正火遍了全国,成了很多年轻人的枕边书。


    他翻了翻杂志,书记上面印着定价:五分钱一本。


    “这么便宜?”王科宝小声嘀咕了一句,连忙挑了基本品相好的,小心翼翼地放进手里的书篮里。


    回去寄给大姐,还有弟弟妹妹,他们肯定喜欢。


    接着,他在旁边的书架上又找到了一本《作文大全》,蓝色的封面上印着“中学生专用”几个字。


    他打开翻了翻,里面一共收录了50个作文题,每个题目下面都配了三篇不同风格的列文,讲解也很细致。


    看到目录,他的目光忽然顿住了。


    作文题是《难忘的一天》。


    为何看着眼熟?


    这好像是今年高考的语文作文题目?


    王科宝皱着眉想了想,忽然一拍脑门,想起上一世某次考试时,作文题目就是《难忘的一天》。


    之所以记忆深刻,是因为当时他毫无思绪,考了个20来分,事后不仅被老师批的灰头土脸。


    还被请了家长。


    当时老师还说这篇作文就是恢复高考后第一届语文作文题目。


    想到3个月后的作文稳了,他十分高兴。


    于是,王科宝把剩余的两本全都拿了下来。


    准备都买掉。


    一本邮寄给大姐王小丫。


    一本送给小舅子冯朝阳。


    毕竟他一个学渣,如果能在作文上帮帮他,能提不少分。


    考上大学的机会也大的很多。


    其次再让丈母娘对自己热情一点。


    之前每次去她家,都是一副瞧不上自己的模样。


    选好书后,王科宝提着书篮走到谭志学身边,笑着说:“谭叔,帮我结下帐,用袋子抱一下。


    谭志学接过书,看到封面上的“中学生专用”,愣了一下,有些惊讶地问:“你买中学生用的作文书?”在他印象里,王科宝是写小说的,怎么会看这种学生读物。


    “对,给家里的弟弟妹妹和朋友家的孩子带的。”王科宝解释了一句,又问了遍,“谭叔,帮我看看总共多少钱?”


    “一共一块钱。”谭志学一边说,一边从抽屉里拿出一个纸袋子,把书装了进去。


    王科宝从口袋里掏出一块钱递过去,接过纸袋子,跟谭志学道了别:“谭叔,那我先走了,下次有机会再来看您。”


    “好,路上注意安全。”


    谭志学笑着点头,看着王科宝离开的背影,忍不住摇了摇头,心里想着:这有天赋的年轻人,想法就是跟别人不一样,放着文学类的书不买,反倒惦记着中学生的作文书。


    离开书店后,老样子,王科宝走进了附近的邮局。


    他找工作人员要了个信封,把其中一本《作文大全》仔细包好,写上家里的地址和姐姐的名字,又贴了邮票,小心翼翼地放进邮筒里。


    另一本则放进了随身的包里,打算等下次见到冯镜先再给她。


    (毕竟还能在媳妇这里获得一波好感,一举三得。)


    寄完书,王科宝看了看手表,已经快下午2点了。


    “得赶紧回办公室,不然被人发现了,影响可不好。”他心里想着,加快脚步往生活馆的方向走去。


    ……


    翌日。


    天刚蒙蒙亮。


    王科宝打着呵欠,把《牧马人》的稿件最后通读了一遍,做了几处细微的修改,确保没有问题。


    这次修改,他没有摸鱼。


    毕竟之前和谭编辑和田主编已经说好了。


    不过字数也是比之前多了不少。


    总字数1.85万字左右。


    没有超过2万。


    毕竟短篇小说在这个年代是很少的。


    超了2万发布也比较难。


    虽说田主编说只要质量不错,他来想办法,但王科宝并不像欠这个人情。


    本来说下周一给谭编辑把稿子送过去。


    但是做完通过电话,今天她在办公室加班,所以王科宝决定去一趟办事处,把稿子送过去。


    吃过早饭。


    王科宝便来到了办事处。


    此时的谭婉慧抓耳挠腮。


    看到王科宝的到来,热情的招待。


    接过稿件,坐在办公桌前快速浏览了一遍,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改得不错,比之前更流畅了,细节也更丰满了。”


    她把稿件收进文件夹里,跟王科宝说:“接下来我得把稿件送到上海的总部审核,按流程来说,估计要登上1个月才能确定能不能发表,你得有点耐心。”


    王科宝早就预料到会是这样,不然当初也不会接下写小品的活来生活费。他笑着点头:“没事,我不急,您按流程来就行。”


    谭婉慧见他不着急,便接着说:“不过有个好消息要告诉你,主编田兴怀看过你的初稿后,对你很认可,经过申请,给你的稿费是千字六元,这对新人来说已经是很高的标准了。”


    “千字六元?”王科宝心里算了算,那就是110元。


    不错。


    虽然要等1个月发表后才能领,但一想到有这么一笔收入,他心里还是美滋滋的,连带着觉得今天上厕所多少香香的。


    “对,等发表后,我再通知你过来领稿费。”谭婉慧笑着说,“要是后续反响好,说不定还能有额外的奖励。”


    王科宝连忙道谢:“谢谢您,婉慧编辑,麻烦您多费心了。”


    从出版社出来后,王科宝心情格外好,一路哼着歌回了生活馆。


    ……


    生活馆。


    宿舍。


    晚上。


    王科宝翻来覆去睡不着。


    只因他感到一声轻松。


    没有稿子要写。


    (读者大大可能感受不到写稿子的痛苦)


    马上又有上百的小金库收入。


    心里就美孳孳的。


    看着司明远趴在书桌上,手里握着笔,眉头皱得紧紧的,头发被他揪得乱七八糟,嘴里还时不时嘟囔着,心里就更舒服了。


    “这道数学题怎么这么难……”


    “科宝,看你一眼的开心,好羡慕啊。司明远放下笔,转过身,看着王科宝唉声叹气,“我这数学题做了一下午,还是没头绪。”


    王科宝放下书,笑着调侃道:“做不出的时候,就休息会儿,美美的睡一觉,说不定明天你就满塞顿开了。没必要这么跟自己较劲。”


    “不行,今晚做不出来誓不罢休。”司明远立刻坐直了身子,语气坚定地说,“今年是首届高考,报考的人肯定多。我的劣势是数学,要是提不上去,我肯定考不上燕大。毕竟我的目标就是燕大的图书馆。”


    “明远,你说的对。行,那你继续,我不打扰你做题了。我先睡了。” 王科宝看着他认真的样子,忍不住竖了竖大拇指。


    “哎……”司明远被他说得哑口无言,只能无奈地叹气,重新转过身,拿起笔继续跟数学题“较劲”。


    ……


    与此同时,冯家的屋子里也还亮着灯。


    冯镜先坐在书桌前,手里捧着一本历史书,看得格外认真,时不时在笔记本上记着知识点。


    旁边的冯朝阳也一改往日爱打闹的性子,趴在另一张桌子上,埋头做着数学题,遇到不懂的地方,还会小声跟冯镜先请教。


    爱情有时候就是这样,能让人悄悄改变,变得更努力,这大概就是爱情的力量吧。


    冯朝阳就是最好的例子。


    另一间卧室里,窗外的月光透过窗帘的缝隙照进来,在地上投下一道细长的光影。


    冯远和郎雪琴躺在床上看书,也还没睡。


    “雪琴,有个事我琢磨了好几天,不知道怎么开口。”冯远放下书,声音带着几分犹豫。


    “你们这读书人就是磨叽,有话就说,别吞吞吐吐的,让人着急。” 郎雪琴性子向来直爽,带着东北人特有的干脆。


    “我觉得王科宝踏实、有才华,对镜先也上心,看着挺不错的。我在想要是他这次高考成功,能考上大学,我想让他们复婚。” 冯远深吸了一口气,像是下定了决心,缓缓开口。


    “你说什么?”郎雪琴的声音瞬间提高了几分,脸色也沉了下来,她猛地坐起身,看着冯远,语气带着几分不敢置信。


    “老冯,你在开什么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