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一封可以卷起千层风浪的信

作品:《重生1984,从废材到首富

    楚风说完,但是还没有立刻动笔。


    他只是将那张洁白的信纸在桌上铺平,又将毛笔的笔尖在砚台里蘸饱了墨,然后便静静地看着眼前的妻子。


    苏晚晴被他看得有些不自在,下意识地整理了一下自己身上的新裙子,小声问道:“怎么了?我……我脸上有东西吗?”


    “没有。”楚风露出一丝温柔无比的笑容,“我只是在想,我老婆这么漂亮,怎么能总被人欺负呢?”


    这句突如其来的情话,让苏晚晴的心跳慕然加速,脸颊也跟着微微有些许发烫。


    她别过头,不敢去看楚风那双仿佛能洞悉一切的眸子,嘴里却小声嘟囔着:“现在说这些有什么用……我们都要被他逼得走投无路了……”


    “谁说我们走投无路了?”楚风失笑地摇了摇头,他将苏晚晴拉到自己身边,让她坐在那张唯一的木凳上,自己则半蹲在她面前,二人互相看着对方!


    “晚晴,你看着我。”


    苏晚晴迟疑了一下,还是迎上了他的目光。


    “你觉得,我们现在最大的敌人是谁?”楚风问道。


    “苏振海。”苏晚晴几乎是脱口而出,声音里带着毫不掩饰的恨意。


    “不。”楚风缓缓地摇了摇头,“他不是。他充其量,只是一条得了狂犬病的疯狗。他能咬我们,能让我们疼,但他本身,并不致命。”


    苏晚晴愣住了,她完全不明白楚风的意思。


    楚风伸出手,指了指门外,声音压得极低:“我们真正的敌人,是那些看不见的,盘根错节的‘规矩’,是人心里的‘偏见’。”


    “苏振海为什么能一次又一次地找我们麻烦?因为在所有人眼里,我楚风,就是个不学无术的街溜子,是个吃软饭的废物。而他,是国营大厂的保卫科副科长,是‘国家干部’。所以他举报我,所有人都觉得理所应当。税务局的人上门查我,所有人都觉得我肯定有问题。”


    “这,就是偏见。”


    “我们想打破这种偏见,靠解释,靠争吵,有用吗?没用。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我们的故事,告诉一个比苏振海,比那些邻居,甚至比税务局的科长,更有话语权的人。”


    “谁?”苏晚晴下意识地问。


    “舆论。”楚风的眼中,闪烁着一种苏晚晴从未见过的光芒,“是千千万万的老百姓,是高高在上的市领导。当所有人都认为我们是对的,那我们就是对的。当所有人都觉得苏振海是错的,那他,就一定会万劫不复!”


    苏晚晴彻底被震撼了。


    她呆呆地看着眼前的丈夫,感觉自己的大脑像是被一道道惊雷炸过一般。她从未想过,这些家长里短的矛盾背后,竟然还隐藏着如此深奥的道理。


    她看着楚风,这个曾经她以为自己无比了解的男人,在这一刻,变得无比陌生,又无比的……耀眼。


    “所以,这封信,我们不能只写自己的委屈。”楚风重新站起身,拿起了毛笔,整个人的气势,在这一刻,悄然发生了改变。


    显得格外的伟岸挺拔!


    如果说刚才他还只是一个温柔安抚妻子的丈夫,那么现在,他就是那个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并购之王。


    “我们要写的,是一个故事。”


    他的笔尖,落在了纸上。


    “一个关于‘浪子回头’的故事,一个关于‘改革创新’的故事,一个关于‘新生事物’被‘守旧势力’疯狂打压的故事!”


    他的笔速极快,一个个遒劲有力,宛如龙蛇狂舞的毛笔字,在纸上迅速浮现。


    他没有用后世那种煽情的笔法,而是完全采用了八十年代最典型,也最容易引起共鸣的官方报告文学体。


    文章的开头,他把自己塑造成了一个曾经误入歧途,但被妻子的爱情与坚韧所感化,决心洗心革面,重新做人的“失足青年”。他用极其诚恳的笔触,忏悔了自己过去的荒唐,将姿态放得极低,瞬间就能博取读者的同情。


    紧接着,笔锋一转。


    他开始描绘自己如何在国家“改革开放”的大好政策感召下,在马国邦厂长这样“富有远见卓识”的领导支持下,决心承包工厂废料,带领下岗待业女工自力更生,变废为宝,为国家创造价值,为社会减轻负担的“创业历程”。


    他将“大肠发圈”的诞生,描绘成了一个充满时代气息的创新之举,是搞活经济的生动体现。


    苏晚晴在一旁看着,一颗心,已经提到了嗓子眼。她看着楚风笔下那个“幡然醒悟,投身改革浪潮”的先进青年,脸颊发烫,怎么也无法和自己那个不学无术的丈夫联系起来。


    可偏偏楚风写下的每一个字,都踩在了时代的脉搏上,充满了让人信服的力量。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部分,来了。


    楚风的笔锋,陡然变得犀利如刀!


    他开始写自己和妻子在创业初期遭遇的巨大阻力。他没有直接点名苏振海,更没有提税务局,而是用了一种更高明的春秋笔法。


    他写道:“然而,正如所有新生事物的诞生都会伴随着阵痛,我们的小小尝试,也触动了某些思想僵化、因循守旧之人的神经。他们看不到改革带来的希望,只固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他们将我们的创新之举,污蔑为‘投机倒把’;将我们响应国家号召的创业热情,诋毁为‘挖社会主义墙角’。”


    “于是,一封匿名的举报信,一顶‘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的大帽子,就这样毫无征兆地扣在了我们的头上。有关部门的调查同志来了,街坊邻居的指指点点来了,冰冷的质疑和恶意的揣测,像潮水一样,几乎要将我们这棵刚刚破土的幼苗彻底淹没……”


    他没有抱怨调查,反而话锋一转,对前来调查的干部表达了“理解与感谢”,称他们是“秉公执法,是改革之路上的护航者”,但也巧妙地指出,正是因为他们的调查,才更凸显出“某些躲在阴暗角落里,企图用一封匿名信就扼杀改革成果的守旧势力”是何等的可鄙和可笑。


    “在此,我们不想追究那位‘举报者’的责任,我们甚至想感谢他。因为他的举报,让我们更加坚信,我们走在一条正确的,但注定充满荆棘的道路上!我们恳请《临江日报》能够将我们的故事刊登出来,我们想问一问,在改革的春风已经吹遍神州大地的今天,在临江市,一个普普通通的年轻人,想要靠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去创造美好生活,为什么,就这么难?!”


    “我们不怕调查,我们不怕困难,我们只怕,被自己人从背后捅来的那一刀!”


    写到最后一个字,楚风笔锋一顿,一个力透纸背的感叹号,如同一声泣血的呐喊,在纸上轰然定格!


    整篇文章,一气呵成!


    没有一个脏字,却处处都是杀人的刀!


    它将楚风和苏晚晴,塑造成了改革浪潮中的悲情英雄。


    它将苏振海,钉死在了“思想僵化、恶意举报、阻碍改革”的耻辱柱上!


    它甚至将税务局的调查,都变成了衬托他们“光明磊落”和“忍辱负重”的背景板!


    苏晚晴已经完全看傻了。


    她看着那张写满了字的信纸,感觉那上面写的不是字,而是一张铺天盖地的巨网,要将他们所有的敌人,都一网打尽!


    “楚……楚风……”她柳眉一蹙,声音都在颤抖,“这……这能行吗?”


    “行不行,不是我们说了算。”楚风放下笔,将墨迹吹干,小心翼翼地将信纸折好,装进一个信封里。


    他的脸上,重新恢复了那份自信而从容的微笑。


    “走吧,我的老板娘。现在我们去把这颗‘炸弹’,亲手送到最需要它的地方去。”


    “去……去哪儿?”


    “临江日报社。”楚风的眼中,闪过一丝狐狸般的狡黠,“不过,我们不找总编,也不找什么记者。”


    他顿了顿,说出了一个让苏晚晴意想不到的计划。


    “我们去找报社的收发室大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