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元朝又至
作品:《从崖山开始的流浪大宋》 “官家,官家有急件到了。”
陈公公的声音把赵昺从睡梦中惊醒,他这几天一直待在煤矿这里,监督煤矿的建设。
煤矿乃是工业的心脏与动力,虽然在13世纪说工业有点太早了,不过还是要早做筹谋。
至于朝中的政务,反正现在大宋也没多少人,交给文天祥就够了,都是些繁文缛节的东西,赵昺不喜欢。
刚刚披上龙袍,陈公公就走了进来,手中捧着一只信鸽,信鸽脚上,用红色的丝线绑着一个信匣。
看到这红色丝线,赵昺的心一下子就提了起来,现在军中依靠信鸽的通讯系统,紧急程度是靠信匣上的绑带颜色来进行区分的。
白蓝绿紫红,从低到高分别代表不同的危险等级,红色就是代表最危险的情况。
将信取下,飞快地浏览了一遍后,赵昺的眉头皱了起来。
“官家,我能知道发生了什么吗。”陈公公见赵昺如此表情,心顿时提了起来。
赵昺没答话,把那信纸递给了陈公公。
陈公公飞快的浏览了一下,大吃一惊,“那元朝竟然派出了上千艘的联合舰队,想要将我们揪出来。”
“是啊,消息是陆秀夫从安南传回来的,看来元朝舰队第一站是直接去了安南,消息从安南发到君临港,又从君临港乘信鸽到了朕手中,估计至少耗了三日。”
一边飞快的把衣服穿好,赵昺一边道:“没想到忽必烈如此执着,我还以为他会先去打日本,给我们一些喘息时间。
现在看来他先来搞我们了,我们马上回君临港,希望安南那边,他们国王与元朝作对的心思足够坚定。”
领着卫队,穿过已经修建的差不多的矿场,赵昺先召见了朱世杰。
“朕委派你为开矿监使,从六品,立刻上任,圣旨即日下达。”
赵昺没有让朱世杰谢恩,“出了些急事,朕马上返回君临港,这里所有事情交给你全权负责。
如果需要多少名副资源之类的,直接飞鸽传信君临港皇宫,要尽快开始开采。
除了开矿之外,抽调一些人手,铺一条碎石道,通往君临港。”
吩咐完这些之后,赵昺没有片刻耽误,立刻向着君临港进发。
回时的路比来时的路好走了些,这几天陆续调来的工人,已经把路上的荆棘藤蔓清理了。
砍出了一条林间小道,不过这不够,要想将煤矿从此深山之中运出,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当天傍晚的时候,赵昺就已经回到了皇宫之中,文天祥已经提前得到了消息,领着文武大臣在会议室中等候许久。
“参见圣上,圣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众大臣们一见到赵昺回来,纷纷行大礼。
“众爱卿平身。”赵昺坐到了龙椅之上,“文丞相,你直接介绍情况吧。”
“臣遵旨。”文天祥走到御前,面对着众臣道:
“远在安南的陆丞相来报,元虏已经调集了江北四路,福广两路所有的战船,合计千艘。
大概在4、5日前抵达了红河河口,直接封锁了安南的贸易,威胁安南国王交出我们,送信的船只是从其他海岸侥幸逃回。”
兵部尚书许广文出列问到,“安南国王是否屈服,安南应该还不知我大宋的位置,但若其屈服于元虏的淫威,则我方损失一莫大外援。”
自从借粮事件之后,南宋就开始与安南进行海贸,不过赵昺为了不暴露大宋的位置,只允许大宋的商人去安南,不允许安南的商人过来。
因此短时间内大宋是不用担心暴露的,可若是有人仔细观察航向的话,还是能够推断一二。
“港口里的船修好了吗?”赵昺看向工部侍尚书李耀。
“回皇上的话,经过加班加点的工作,我们现在已经修好了9艘主力战舰,23艘小型战舰,以及102艘运输船。”
听到手中已经有那么多可用了战舰,赵昺的心安定了不是,随后他看向户部侍郎,“现在我们有多少人口,有多少可用之兵?”
“回皇上的话,现在清查人口户籍之后,有人口11万5千多人,其中归化民2万8千人。
因为过来的大部分是青壮年士兵,所以可用全部年轻兵员有4万人。”
4万人吗?赵昺在心中盘算起来,这4万人几乎已经是全部的青壮年男性了,肯定不能全部出动,否则生产就要瘫痪了。
更何况也没有那么多战舰,每艘大型战舰最多只能有400战兵水手,小型战舰也就有200多人。
不算民船与运输船的话,满打满算也就能出动8000多名士兵。
这已经是将近1/10的人口动员率了,放在游戏里,那也得是榨干他们的程度了。
而大宋着砸锅卖铁弄出来的8000人和三十几艘的舰队,面对元朝的上千艘战舰,连以卵击石都算不上。
而大宋要是一次性把这最后的本钱都赔光的话,那和亡国无异。
所以绝不能主动出击,打什么主力决战。
“诸位爱卿,现在大家谈谈该怎么办吧,集思广益,畅所欲言。”
赵昺心中虽然有了想法,可他打算装成一个贤明的君主,于是开口让大臣们先讨论。
“皇上,臣以为,我们不能输了气势,虽然我们只有他们的1/30不到,但假如我们主动出击,定能让元虏闻风而降。”
看着礼部尚书那苍老却古板的脸,赵昺眼角跳了跳,这老头还真信这一套啊。
不用赵昺反对,兵部尚书就跳了出来,“陛下,不可听他的,现在我们主动出击,无异于以卵击石。”
赵昺微微颔首,朝堂里果然还是有明眼人的。
工部尚书继续道:“曾以为我们应该放弃君临港,放弃新金山,有必要的话,连望乡堡都放弃,退往吕宋岛内部,隐藏自己,以待时机。”
额,刚刚的明眼人说早了,这家伙原来是个投降派。
赵昺在心中已经给了这个兵部尚书判了死刑,准备等找到合适的人选之后,就让他告老还乡。
见赵昺只是坐在御座上听着,没有发表任何反对意见,似乎是真的想听臣下门的建议,官员们开始你一言我一语。
很快朝堂就乱成了一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