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梁刘二人

作品:《科举作弊被抓,一首将进酒惊女帝

    国子监。


    苏九歌驻足而立,打量着这座气派雄伟的建筑。


    雕梁画栋,飞檐翘角。


    如果说文庙是能直观显化一国文运,那这里就是名义上的大虞儒道之地。


    凡是入品的文修,都要来这里进行考核,然后登记在册,发放凭证。


    当然,这里的藏书也是整个大虞最多的地方。


    只要有凭证,就可以随意出入藏书的地方。


    想到这里。


    苏九歌不禁暗自点头,大虞以儒为尊,不是说说而已。


    国子监中的藏书秘籍,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可以说大虞巅峰。


    而这样一座宝山,大虞朝廷却完全放开,只需来这里登记在册,就可以随意翻阅。


    女帝能拍板这样的决定,足见其魄力。


    魏文昌催促一声,苏九歌和沈楚就跟着他走了进去。


    穿过抄手游廊,来到一处大院之中。


    此时,有几十个或年轻或老态龙钟的人站在那里,脸上都带着些许的紧张不安。


    大院正房的屋檐下另有两个老者,皆坐在太师椅上,时不时喝上一口茶,面带微笑的聊着天。


    见到魏文昌三人,屋檐下那两名老者齐齐站起身,拱手行礼,笑着调侃道:“魏夫子,来得有些晚啊。”


    魏文昌神情自若,笑着回礼后说道:“梁老、刘老,近日身体可还硬朗?”


    “像国子监这样的考核,来几名教学夫子便可了,怎么您二位来了?”


    站在近处的梁老呵呵一笑,淡淡说道:“老夫这把老骨头,再不出来活动活动,怕是要朽了。”


    一旁的刘老哼了一声,“怎么,就许你这个年轻人来,我们这些老家伙不配当这个考核官?”


    魏文昌闻言讪笑,转身给两人介绍道:“这位是梁蒙山,鹿鸣文苑的山长。”


    “这位是刘墨,漱石斋的山长。”


    闻听此言,苏九歌脸色微变,心中巨震。


    刚才看魏文昌一副尊敬、还有两名老者的态度。


    苏九歌就能隐隐猜出,这梁刘两位老者的身份,一定不简单。


    但他万万没想到,竟然如此位高权重。


    大虞京城中,要论文修的培养地方,首屈一指便是他所在的山崖书院。


    可要是说琴瑟歌曲,那就是鹿鸣文苑技高一筹。


    拿前世的例子,清北确实非常强大,但要学军工首推哈大。


    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而刘墨所在的漱石斋,专攻书画方面。


    现在被称为最有希望能成为新一代的画圣的人,就曾在漱石斋求学过。


    介绍完两位老者后,魏文昌转头说道:


    “梁老、刘老,这两个孩子是我们山崖书院此次来考核的学生。”


    苏九歌泰然自若,微微拱手后朗声道:“梁老好,刘老好,晚辈苏九歌。”


    话音落下,两位老者的动作齐齐一顿。


    梁老刚端起的茶杯,定在半空。


    刘老想要坐下的身体,僵在原地。


    “你就是苏九歌?”梁老放下茶杯,眼神中透露着毫不掩饰的好奇,问道:“你修至九品蒙学境了?这么快!?”


    刘老眉目一凝,身上悄然飘出一丝浩然气,感受一番后,有些惊讶地说道:“h还还真是九品蒙学,而且这底子……”


    刘老憋了半天,憋出一句:“相当厚实。”


    梁老也跟着点点头,眼神中带着欣赏,笑着说道:“不错,一会儿期待你的表现。”


    对于这位京城第一才子,他们两人自然听过苏九歌的名字。


    也知道此人是一战成名,秋闱后才被送到山崖书院中修行。


    算算时间,不过两个月。


    但就是这短短两个月,苏九歌就从一个普通人,一跃突破至九品蒙学。


    而且功底扎实,完全不像是被人拔苗助长过的。


    这般修行速度,无愧于京城第一才子的名称。


    苏九歌微笑着点点头,随后感觉到自己的衣袖被拽住了。


    低头一看,却发现是沈楚。


    此时的他完全没有在书院的时候的桀骜不驯的样子,大半个身体躲在苏九歌的后面,怯生生地看着面前两位老者。


    苏九歌无奈,一把揪住他的脖领,将他拽了出来,笑着道:“梁老刘老,他叫沈楚。”


    梁老面带欣赏,夸赞道:“这个年纪就已经入品了,不错。”


    听到夸奖,沈楚不禁挺起了胸膛,没有刚才那么怕生了。


    “这一次才十几人吗?”


    梁老抬头看了眼太阳,感慨一声。


    刘老冷哼道:“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静下来修行了,去年每次考核都有二十余人,赶上秋闱春闱后,人数能突破五十。”


    “可现在呢,哎……年轻人跟不上,我们这些老家伙也不中用了。”


    “大虞,青黄不接啊……”


    刘老长叹出一口气,脸上的表情从怒其不争变到无奈。


    梁老眼神中也带着些许的落寞。


    他们两人都是大虞的老人,眼睁睁看着大虞从弱小的附属国,一步一步繁荣昌盛,之后吞并六合。


    结果开国之后,文运半死不活,无论用上什么办法,甚至女帝旨意以儒为尊,可还是没有改变。


    如今首辅秦嵩一手遮天,搞得整个朝野动荡不安。


    又好巧不巧,赶上了五十年一次的佛儒之争。


    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大虞的国力在不住减弱。


    而他们这一辈人,正在垂垂老矣。


    正当两人感慨的时候。


    苏九歌突然上前一步,缓缓吟道: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苏九歌一拱手,劝慰道:“梁老,刘老。”


    “晚辈认为,桑榆之年也并不晚也,晚霞亦能照亮一片天。”


    “如今没有战事,像晚辈这样的年轻人不能去战场上冲锋陷阵,在军营中挥斥方遒,自然不可避免的会懒散会懈怠。”


    “此时,正需要已经踏过前路的人,来给我们指点迷津。”


    屋檐下,寂静一瞬。


    随后梁蒙山彭地一声放下茶碗,力度之大,甚至让茶水都飞溅出来。


    “好!”


    “好一个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