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章豪赌,需要两千台机器

作品:《开局1963,我每天一个致富情报

    车子平稳地行驶在路上,陈诚脸上挂着和煦的笑容,询问着齐卫东的家庭状况,既是闲聊家常,也是不动声色地摸底。


    齐卫东自然不会和盘托出。


    只模糊地说家里有些亲戚,但没提在港岛,只说是身在海外。


    一来二去间,他也了解了陈家的一些情况。


    陈萱是长女,下面还有一个读高中的妹妹陈慧,以及一个才上小学的小弟。


    闲谈中,车子很快抵达了陈萱的律师楼。


    他们之所以来这里,是因为齐卫东之前跟汪小誉约好在此碰头。


    不过,当他们回到大楼时,并没有看到汪小誉兄妹。


    停好车,三人径直上了楼,再次回到陈萱的律所。


    各自落座,秘书奉上茶水后,陈诚便不再绕圈子,开门见山地问:“阿文,小女已经把大致情况同我讲了,不知你这边,具体是个什么章程?”


    齐卫东其实也没什么商业谈判的经验。


    他脑子里有两个方案在打架。


    手握着后世海量的资源信息,他的第一反应是自己下场做实业,但转念一想,自己对这个时代的经营一窍不通,也不可能长期留在这里。


    这段时间的观察让他明白,办工厂远非想象中那么简单,各种琐碎事务能把人淹没。


    可如果只是单纯入股,凭借自己掌握的那些超前资源和廉价渠道,最终只换来一小部分股权,他无论如何也不甘心。


    要做,起码也要占据主导地位。


    但他也清楚,陈诚这种老关湖,恐怕不会轻易让出控制权。


    陈诚见他面露思索,神情变幻,有些疑惑地问:“阿文,可是有什么难处?”


    齐卫东被拉回现实,笑着摆了摆手:“没有,我只是在权衡一些事情。”


    “哦?那你的想法是?”


    陈诚摆出准备接招的姿态,等着对方开价,自己好还价。


    齐卫东琢磨了一下,决定把主动权抛回去,他问道:“陈叔叔,我们不妨换个角度,先谈谈贵厂需要多大的设备规模?”


    皮球被踢了回来,这下轮到陈诚陷入沉思。


    他此刻内心无比纠结。


    没有这批设备,他的公司就只能沦为别人的代工厂,在出口配额的争夺中分到一些残羹冷炙。


    他原本的打算是,出让一部分股权来换取设备,以保住公司现有的规模。


    但齐卫东这句问话,口气之大,让他那颗沉寂下去的雄心又开始剧烈跳动。


    实际上,陈家的纺织制衣产业在整个港岛都排得上号。


    他自己手里就有四百台机器,工人三班倒,加上各类辅助人员,足有一两千人的规模。


    若非在这个节骨眼上,被家族内部的人釜底抽薪,他何至于从云端跌落。


    当然,他所谓的跌落,对于普通人而言依然是遥不可及的高度。


    但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


    他一直想做的,是彻底压过家族的另外两房。


    他不想,也不能错过眼下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因为出口配额并非一成不变。


    未来的增减,都会严格依据制造商或出口商过往的出口实绩来重新分配。


    这是国际通行的规则,港岛也必然会沿用。


    所以,这第一批配额的归属,将直接决定未来的行业地位,至关重要。


    想到这里,他收起了所有的犹豫,缓缓吐出了一个惊人的数字:“两千台。刘先生,这个数量,你能拿得出来吗?”


    “父亲?”


    陈萱的声音里满是错愕,她虽然不参与家族的生意,但基本的常识还是有的。


    两千台设备的订单,以他们工厂目前的规模,无异于蛇吞象,根本消化不了。


    她心中涌起一阵焦急,扩张的雄心是好事,但步子迈得太大,很容易摔跟头。


    陈诚却摆了摆手,用眼神制止了女儿,转而望向齐卫东。


    齐卫东正用手指按压着太阳穴,这事儿看来有搞头。


    但是不能急,得先晾一晾他们,还能再提一提条件。


    他沉吟片刻,最终开口:“这样吧,我得先去确认一下货源,看看调集这些设备需要多长时间。”


    “没问题,隔壁房间就有电话,刘先生请自便。”


    陈萱在一旁说道。


    齐卫东听后却摇了摇头:“不了,我需要去外面打,这里的电话不方便。”


    说完,他便起身告辞。


    陈萱见他如此坚持,只当他是怕谈话内容被窃听,也就没再多想。


    等齐卫东离开,房门一关上,她立刻按捺不住地问:“爸,您这么做太冒险了!万一出了问题怎么办?原材料的采购、工人的薪资,全都是巨大的开销。”


    “不会有事的。”陈诚摇了摇头,语气却很坚定,“为了这次的出口配额,我联系了许多海外的老朋友。”


    “这个配额至关重要,就算我们自己用不完,多余的部分也可以转卖给其他公司,这能确保我们未来几年的出口资格。”


    他停顿了一下,接着说:“如今港岛涌入了这么多人,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你还记不记得你爷爷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陈萱茫然地摇了摇头:“爷爷说过的话太多了,我哪能都记住。”


    陈诚给自己点上一支烟,深吸一口,缓缓吐出烟雾:“他说过,人潮即钱潮,关键看你怎么把握。只要我们能挺过今年,未来就是海阔凭鱼跃。”


    这话让陈萱眉心紧锁:“可……万一赌输了呢?”


    “输?”陈诚不以为意地笑了,“我们现在的情况,还能比这更糟吗?”


    他随即像是对自己说,又像是对女儿说:“我也在赌,赌港岛的纺织业在未来五年,不,十年内,依旧繁荣。到那时,我就有足够的资本去涉足其他领域。”


    听完父亲的话,陈萱陷入了沉思。


    作为一名律师,她对各行各业的动态都有所涉猎,港岛的纺织业确实正处于鼎盛时期,但这份繁荣能持续多久,谁也无法断言。


    二十多分钟后,齐卫东乘电梯返回,敲门走了进来。


    “刘先生,情况如何?”陈诚立刻迎上去问道。


    齐卫东笑了笑,随口打了个哈哈:“两千台没问题,不过最快也要明天才能全部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