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 老莫餐厅,你还会毛熊语?

作品:《四合院:毕业进一机部,众禽羡慕哭了

    那一声清脆的“好啊”,宛如一片轻盈的羽毛,轻轻飘落在刘宇的心头,带来一丝痒痒的感觉。


    赵蒙芸话音刚落,脸颊便瞬间变得滚烫,仿佛被秋日的晚霞灼烧得透红。


    去他家?这背后的含义,她心里如明镜般清楚。


    她不敢再直视刘宇,只能低头假装专注地研究,脚下那片金黄的银杏叶,仿佛那上面隐藏着什么惊天秘密。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微妙的甜意。


    刘宇注视着她泛红的耳垂,心头微动,嘴角的笑意愈发深邃。


    他没有继续这个话题,而是看了看天色,适时地转移了话题:“时间不早了,肚子也该饿了。我们去吃饭吧?”


    这个提议如同一场及时雨,瞬间缓解了赵蒙芸的窘迫。


    她连忙点头,抬起头时,目光却依然不敢与他对视:“好的,今天我请客,你带我逛公园,还给我拍照,该我请你。”


    她抢着要付钱,语气中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坚定。


    刘宇笑了笑,没有与她争辩,只是用眼神示意了一下,停在不远处的二八大杠:“那就走吧,我带你去个好地方。”


    自行车穿行在傍晚的京城街道上,赵蒙芸侧坐在后座,双手轻轻抓着车座的边缘,晚风拂过她的脸颊,吹起几缕碎发。


    她能闻到从他身上传来的淡淡肥皂清香,混杂着秋日清爽的空气,让原本怦怦直跳的心,渐渐平静下来。


    自行车停下时,赵蒙芸才发现,他们来到了一栋气势恢宏的建筑前。


    高大的廊柱、繁复的雕花、巨大的玻璃窗,在傍晚的余晖中散发着庄重而典雅的气息。


    门口挂着的牌匾上,是她只在报纸上见过的名字——莫斯科餐厅。


    这…这里就是传说中的“老莫”?赵蒙芸心里一惊。


    她虽出身不凡,但家教极严,生活简朴,从未涉足过这种场所。


    她听说过,这里是京城最高档的西餐厅,一顿饭的花费,相当于普通工人一个月的工资。


    她下意识地捏了捏口袋里的钱和粮票,心里有些忐忑。


    刘宇仿佛看穿了她的心思,停好车后,半开玩笑地解释道:“别紧张,今天来这儿,纯属无奈。”


    “无奈?”赵蒙芸有些不解。


    刘宇摊了摊手,一脸的理所当然:“家里的粮票肉票都用光了,月底还没发新的,没办法,只能来这种不用票的地方,改善一下生活了。”


    这个理由朴实得让赵蒙芸哭笑不得。


    她原本的紧张情绪,瞬间被他的话逗乐了。


    用光了票证,所以只能来全京城最贵的餐厅“凑合”一顿?这是什么逻辑。


    两人并肩走进餐厅,一股混合着黄油、烤肉和咖啡的浓郁香气扑面而来。


    高高的穹顶上悬挂着华丽的水晶吊灯,地上铺着厚厚的红色地毯,穿着笔挺制服的侍者穿梭其间,手里托着银色的餐盘。


    每一个角落都透着一股,与外面那个朴素年代截然不同的奢华。


    刘宇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顺口跟她讲起了关于老莫的趣闻:“看见那些银质的餐具没?据说刚开业那会儿,总有人顺手牵羊,把勺子叉子揣兜里带走。”


    “后来餐厅没办法,就在餐具底部都刻上了‘莫斯科餐厅’的字样,这才好了些。”


    赵蒙芸被他的话吸引,好奇地拿起桌上的银勺看了看,果然在底部看到了细小的刻字。


    一名高鼻深目的毛熊族侍者走了过来,递上菜单。


    赵蒙芸打开一看,上面的价格让她暗暗咋舌,一份罐焖牛肉就要好几块钱,这在外面能买多少斤肉了。


    就在她犹豫着该点什么的时候,对面的刘宇已经放下了菜单,用一种她完全没听过的语言,流利地跟侍者交流起来。


    那发音标准,语调自然,完全不像是在说外语,倒像是母语一般。


    侍者的脸上露出了明显的惊讶和欣喜,两人你来我往地说了几句,侍者便恭敬地鞠了一躬,转身去下单了。


    整个过程,赵蒙芸都看呆了。


    她愣愣地看着刘宇,眼睛里写满了不可思议:“你…你还会毛熊语?”


    刘宇轻描淡写地解释道:“工作需要,我们研究处有不少老旧的设备图纸和技术资料都是原版的,想彻底搞懂,就得学,看着看着,就学会了。”


    看着看着…就学会了?赵蒙芸感觉自己的认知又一次被刷新了。


    改良车床,设计收音机,研发电饭煲,现在又冒出来一口流利的毛熊语。


    这个男人身上,到底还藏着多少惊喜?


    很快,菜就上齐了。


    红菜汤、罐焖牛肉、奶油烤鱼…每一道菜都做得精致地道。


    用餐结束,刘宇去柜台结账,厚厚一沓钱递出去,换回来几张零票,他脸上没有丝毫心疼的表情。


    这顿饭花掉了他大半个月的工资,但对他而言,这钱花得值。


    回家的路上,夜色已深。


    刘宇骑着车,赵蒙芸坐在后面,这一次,她的手不自觉地轻轻抓住了他腰间的衣角。


    第二天一早,刘宇先去了那家国营照相馆。


    “小伙子,你又来啦!”柜台后的老师傅一眼就认出了他。


    “这次又拍了什么好东西?”


    刘宇将胶卷递了过去。


    老师傅拿到暗房里冲洗,没过多久就拿着,还没完全干透的底片走了出来。


    一边看一边啧啧称奇:“这构图,这光影哎!你这技术,不去当摄影记者,真是白瞎了这块料!”


    刘宇只是笑了笑,约定好下午来取照片。


    他回到一机部研究处的办公室,屁股还没坐热,王建国就凑了过来,神神秘秘地说道:“小刘,听说了吗?”


    “下午外贸部的陈司长要来咱们这儿视察,点名要见你,你小子可以啊,这是又要升了?”


    办公室里其他同事,也纷纷投来羡慕的目光。


    刘宇无奈地摇了摇头:“王哥,你就别拿我开涮了。”


    “我现在这个级别,再往上走,就不是靠一两个项目能解决的了,得熬资历,评技术等级,那都是水磨工夫,急不来。”


    他心里清楚,自己的晋升速度已经快得惹眼,再快下去,就不是好事了。


    现在最关键的,是把电饭煲和电磁炉的项目彻底做扎实,用实打实的成绩堵住所有人的嘴。


    他回到自己的座位,铺开桌上那几张不同款式的电饭煲设计图。


    圆形、方形、椭圆形,每一款的外观和内部结构都有细微的差别,分别对应着不同的市场定位。


    他现在要做的,不仅仅是总设计师,更是整个项目的统筹者。


    对接新上的两条生产线,安排技术人员进行工艺指导,甚至还要考虑包装设计和宣传策略。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刘宇看着眼前繁杂的工作,非但没有感到头疼,反而觉得浑身充满了干劲。


    他拿起铅笔,开始在图纸上标注起详细的生产工艺参数,一个属于他的工业帝国,正从这张小小的绘图桌上,悄然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