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真本事
作品:《四合院:毕业进一机部,众禽羡慕哭了》 “当!”清脆的锤击声响起,刘海中开启了熔炉作业。
他将钢料送入炉膛,双目紧紧凝视着那跳跃的火焰,密切观察着钢料由黑色转变为红色,进而呈现出恰到好处的橘黄色。
起锤,落锤!他的动作不再有分毫犹豫,每一锤都精准地落在预先设想的位置。
火星四溅,宛如金色的花雨,在灼热的空气中绽放。
他的身体随着锤击的节奏微微起伏,汗水顺着额角滑落,滴落在滚烫的地面上,瞬间蒸发成一缕白烟。
他仿佛与手中的锻锤合为一体,整个人进入了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
车间门口,罗工的目光早已被刘海中吸引。
他看着那流畅且充满韵律感的动作,看着那块异形钢料在锤击下精准地改变形状,眼中毫不掩饰地流露出欣赏之情。
“好!基本功扎实,对火候的把握更是炉火纯青!这才是真正的老师傅!”
考核时间到。刘海中将最后成型的工件用火钳夹出,放入冷却水中。
只听“嗤啦”一声,一团浓烈的水汽升腾而起,待水汽散尽,一个棱角分明、表面平整的异形件静静地置于那里。
罗工亲自上前,戴上手套拿起工件,反复查看。
他拿出游标卡尺和角度尺,一项项地进行测量。
周围的人都屏住了呼吸。
“尺寸精准,角度分毫不差,表面没有一道多余的锤痕!完美!”
罗工放下量具,对着一旁的记录员点了点头。
片刻之后,那个清亮的女声再次通过广播响彻厂区:“通知,锻工考核结果公布:刘海中同志,考核合格,晋升为七级锻工!”
车间外,易中海正背着手,享受着工友们的夸赞。
听到广播里传出的消息,他嘴角微微一撇,脸上露出一丝不屑。
“听见没,一大爷,刘海中通过考核了!”傻柱凑了过来,语气里带着些许酸味。
“通过了就通过了,不过是个七级工而已。”易中海淡然地摆了摆手。
“看来这次的题目不难,让他捡了个便宜。”
“那是!哪能跟您比啊!”旁边的工友立刻附和。
“您可是要考八级的!全厂独一份!这才是今天真正的重头戏!”
“就是!刘海中那是沾了他儿子的光,题目肯定放水了!您这可是凭真本事!”
一声声恭维,让易中海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他挺直了腰杆,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通过考核后,全厂上下对自己敬仰膜拜的场景。
刘海中?不过是给自己这场大戏暖场的配角罢了。
就在他飘飘然之际,广播声第三次响起,声音比之前任何一次都更加洪亮有力。
“请参加八级钳工考核的易中海同志注意,请立刻到一号钳工车间报到,考核即将开始!”
来了!
易中海精神一振,整理了一下崭新的工装衣领,在一众羡慕和崇拜的目光中,迈着稳重的步伐,朝着一号钳工车间的方向走去。
他的背影,透着一股志在必得的傲慢。
一号钳工车间,安静得能听见一根针掉落的声音。
为了这次全厂瞩目的八级工考核,车间被彻底清空,地面拖得锃亮,能映出人影。
十几张工作台一尘不染,宛如等待检阅的士兵。
八级工考核,不仅是技术的巅峰对决,更是对一个工人综合素养的终极考验,工龄、贡献、单位推荐信,缺一不可。
整个轧钢厂,有资格站在这里的,仅有易中海一人。
他迈着稳重的步伐走进来,目光扫过考场四周,那些平日里只能仰望的大人物。
冶金部的周处长,工业部的罗工,还有厂里的各级领导。
他的腰杆挺得笔直,下巴微微扬起,享受着这独一无二的荣光。
车间外,透过明亮的玻璃窗,刘海中抱着胳膊,远远地站着。
那张饱经风霜的脸上,没有半点羡慕之情,反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冷笑。
他太了解自己的儿子了,刘宇这小子,越是面对院里的熟人,下手就越是毫不留情,避嫌都来不及,怎么可能放水?
易中海今天,怕是要遭遇重大挫折。
刘宇站在考场正前方,神情平静,手里拿着一张图纸。
他看向易中海的眼神,既没有晚辈的恭敬,也没有刻意的疏远,就像看着一个普通的考生,公事公办。
“易师傅,准备好了吗?”
“刘工,随时可以开始。”易中海的声音洪亮,中气十足。
刘宇点点头,将手里的图纸,和一块标注好的特种钢料,放在易中海面前的工作台上。
“今天的考核内容,是加工一套精密卡钳,所有尺寸、公差和表面粗糙度要求,都在图纸上,考核时间,三个小时。”
易中海拿起图纸,只扫了一眼,内心便彻底放松下来。
一套卡钳而已,他做了几十年钳工,闭着眼睛都能完成。
图纸上那些密密麻麻的标注,在他看来,不过是年轻人喜欢搞的形式主义。
他抬眼看向刘宇,恰好对上刘宇看过来的目光。
那目光平静无波,但在易中海的理解中,却分明是一种“一大爷你放心,我明白”的暗示。
他自信地笑了,这小子,还算懂事!
等考核通过,自己就是名副其实的八级钳工,到时候可得好好“感谢”一下他。
考核开始,易中海立刻进入状态。
划线,锯割,锉削……一套动作行云流水,充满了老钳工特有的韵律和美感。
他甚至有闲心瞥一眼窗外,似乎在寻找那些崇拜的目光。
然而,当他开始对关键的滑动槽进行精加工时,问题出现了。
他按照自己几十年的手感和经验,用精锉细细打磨,可当他拿起游标卡尺一量,眉头瞬间紧皱。
图纸要求公差在0.02毫米以内,可他凭手感做出来的,足足差了将近一倍!
怎么可能?他的手感,在厂里可是出了名的精准!
易中海不信邪,调整了一下姿势,重新开始。
汗水不知不觉从他的额角渗出。他越是想控制精度,手上的力道就越难以把握。
锉刀在工件表面划过,发出的不再是平稳的“唰唰”声,而是时轻时重、断断续续的噪音。
一个小时过去,他连最基础的钳口平面都还未达到要求的粗糙度。
他偷偷看了一眼旁边另一位参加考核的老师傅,对方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螺纹加工,动作精准而沉稳。
一股无名火从易中海心底涌起,让他更加心浮气躁。
情急之下,他手上一滑,锉刀的边角在卡钳的一个非加工面上,留下了一道刺眼的划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