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这小子,是咱们的宝贝疙瘩!

作品:《四合院:毕业进一机部,众禽羡慕哭了

    与此同时。


    通用机械司处长王建国,怀揣着那个微小的发热元件,以及两张足以推动时代变革的图纸,立于部长办公室的红漆木门前。


    他整理了一下衣领,抬手,重重地敲响了门。


    通用机械司司长办公室内,林司长正戴着老花镜,审阅一份有关西北某厂扩建的报告,眉头紧锁。


    办公室的门“砰”的一声被撞开,致使他手中的钢笔在文件上,划出一道长长的墨痕。


    “老王?你这是被狗追了不成?”林司长抬起头,看着气喘吁吁、满脸通红的王建国,语气中带着几分不满。


    王建国无暇擦汗,也顾不上顶头上司的责备,三步并作两步冲到宽大的红木办公桌前,如同献宝一般将怀中所揣之物尽数摊开。


    那是一个貌不惊人的金属元件,以及两张略有褶皱的图纸。


    “司长!成功了!成功了!”王建国声音颤抖,指着那个小元件说道。


    “刘宇那小伙子,真的把它研制出来了!”


    林司长放下笔,目光落在那堆物品上,眼神中带着审视。


    他拿起那张结构最为简单的“热得快”图纸,只匆匆一瞥,便已领会七八分,但并未动容。


    此类物品,原理并不复杂,无非是将电炉丝换了一种形式。


    王建国见状,心急如焚,径直拿起桌上的搪瓷茶杯,倒掉里面的残茶。


    从暖水瓶中续上冷水,而后将发热元件的电线插入墙角的插座,小心翼翼地将元件浸入水中。


    没有火光,亦无噪音。


    唯有一串串细密的气泡,从金属管表面竞相冒出。


    不到半分钟,茶杯里的水开始“咕嘟咕嘟”地翻滚,白色的水蒸气袅袅升腾,在微凉的办公室里弥漫出一片湿热。


    林司长扶着桌沿的手,不自觉地收紧了。


    他的目光从翻腾的水花,移至那个依旧安静运转的元件,再移向王建国涨红的脸庞,眼神中的审视瞬间化为锐利的精光。


    “安全性如何?功率怎样?”他声音低沉,却字字千钧。


    “绝对安全!”王建国一把拔掉插头,将滚烫的元件直接置于办公桌的玻璃板上,玻璃板只是微微温热,连一丝水汽都未留下。


    “其内部采用特殊材料,达到额定温度后电阻会急剧增大,可自动限制电流,相当于物理断电!而且具备双重绝缘,绝对不会漏电!”


    林司长的呼吸猛地一滞。


    他一把抓过另一张“电热毯”的图纸,目光如鹰隼般在上面扫视。


    当他看到“过热自动断电温控开关”和“双重绝缘保护”的详尽设计时,捏着图纸的手指关节都有些泛白。


    他猛地抬起头,眼神中已不再是惊喜,而是近乎震撼的狂热。


    “外汇……”他几乎无声地吐出两个字。


    这东西,在国内是改善民生的得力工具,但若销往那些冬季寒冷刺骨的西方国家、销往苏联……那换回的,将是国家最为急需的黄金和外汇!


    林司长霍然起身,抓起桌上的红色电话机,快速地摇动手柄:“老王!你哪儿也别去,就在这儿等着!”


    电话很快接通,林司长对着话筒不容置疑地,下达命令:“生产处老李,外贸处老陈,人事司老孙。”


    “你们三个放下手头所有事务,三分钟内到我办公室来!立刻!”


    不到三分钟,三位处长气喘吁吁地推门而入,看到办公室里的这番景象,皆愣住了。


    林司长没有废话,直接将两张图纸拍在桌上:“都看看,这东西能否实现量产?能否出口?”


    生产处的老李是个干瘦的汉子,一看图纸便皱起了眉头:“‘热得快’相对容易,不过是弯管和接线的工作。”


    “但这电热毯,里面的发热丝和温控开关,对工艺要求极高,需要专门的生产线。”


    “生产线可以建设!资金不是问题!”外贸处的老陈一把抢过图纸,眼睛瞪得如同铜铃,他仿佛已然看到成船的电热毯运往北欧,


    换回一箱箱崭新的精密机床,“这东西若能确保安全和质量,在寒带地区便是硬通货!绝对的硬通货!”


    林司长听着,满意地点点头,目光转向人事司的老孙:“老孙,这个刘宇,背景如何?”


    人事司孙处长是个戴眼镜的文雅之人。


    他推了推眼镜,从随身携带的本子里翻找着:“刘宇,二十二岁,今年刚分配来的清华大学机械制造系毕业生。


    档案评级为‘优’,毕业设计是关于炼钢炉温控制方案的改进,据说直接被钢厂采纳。对了……”


    孙处长忽然想起什么,补充道:“今天上午,重机处的老赵还专门为此事来过一趟。”


    “称他仅凭一本说明书,就解决了三台进口苏联车床的故障问题。”


    “一重机厂还送来了感谢信,说他的水平比苏联专家还高!”


    办公室内瞬间一片寂静。


    几位处长面面相觑,眼神中满是不可思议。


    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既通晓炼钢,又熟悉苏联机床,如今还做出了这种跨时代的发明?这简直是个奇才!


    林司长深吸一口气,在办公室里踱步两步。


    最终停在王建国面前,一字一顿地说道:“老王,从现在起,刘宇那边,要人就给人,要材料就给材料,要设备就给设备!”


    “研究所不够用,就单独为他批一间!尽快把样品做出来!”


    他稍作停顿,又补充一句,声音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还有,把这些资料整理好,我亲自去向部长报功!这小伙子,是咱们一机部的宝贝!”


    会议结束,王建国几乎是脚步轻快地走出了司长办公室。


    不久后,人事司的干事送来一叠物品,郑重地交到他手上。


    十斤的肉票,厚厚的一沓。八尺蓝布票,崭新平整。


    一张印着“上海牌”字样的缝纫机票,珍贵得令人心动。


    还有两张崭新的“大黑十”,以及一份盖着一机部人事司红彤彤大印的推荐信。


    信的抬头,赫然写着,关于推荐刘宇同志破格晋升工程师的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