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老朱开口,李景隆以后不用子承父业

作品:《大明:带老爹跑路,你说是朱元璋

    科考?


    那都是寒门子弟的入仕之路,自己身为顶级勋贵子弟,考个屁啊!


    压根没这个必要。


    而朱闲将来必定会平步青云的。


    就朱闲徒弟的名号,就比什么状元强出百倍了。


    “呵呵,日后你可要好好跟着朱闲学本事,不要让你爹费心了,记住了吗?”


    朱元璋轻笑道。


    “是。”


    李景隆紧忙点头应声。


    朱元璋这才满意的颔首,把丹书铁券放回锦盒里,随手丢给朱闲说道:“这东西好好保存,日后也是传家宝。”


    “万一后代子孙犯了什么错,陛下看见这前朝的丹书铁券,说不定能看在前朝皇帝的份上,赦免他呢。”


    “想什么呢?”


    朱闲不以为然的笑笑。


    便宜老爹在这想什么好事呢?


    拿前朝的尚方宝剑,斩本朝的官?


    罢了,懒得和他掰扯。


    朱闲随意地把丹书铁券丢在一旁,开口道:“张伯,给我拿书房里,这东西挺沉,用来镇纸正合适。”


    一旁的李景隆闻言,无言以对。


    这丹书铁券,在自己家里,可是供奉在宗祠的啊!


    谁碰谁死!


    即便是自己碰一下,都会被打折腿的程度,但是在朱闲这里,简直是一文不值啊。


    不过罢了,既然都送给朱闲了,那就随他处置吧。


    这么价值不菲的丹书铁券,在朱闲这里,居然只能当做镇纸的玩意儿。


    但是,朱标却略显诧异的看向朱元璋。


    他从这番话里,听出李景隆没听出的含义。


    朱元璋从不会信口胡说,他既然说用这丹书铁券,可以赦免朱闲的子孙后代,那就一定有这个效果!


    看这架势,本朝第一个无字,却有实际效果的丹书铁券,出现了。


    这种情况简直太稀奇了。


    因为丹书铁券对于功臣而言,是传家之宝。


    但是对于皇帝而言,却是隐患。


    这相当于一道免死金牌,如果以后功臣犯下死罪,皇帝真的想要处死,那究竟免不免死?


    如果免死,皇帝难以泄愤,而且说不定还会留有后患。


    但如果不免死,那把皇帝的信用置于何地?


    所以皇帝赏赐这种东西时,都是非常谨慎的,本朝也就是那几位追随朱元璋起义的老班底才能获得。


    而且即便这样,朱元璋都总是不踏实,很想收回那些丹书铁券。


    就好比现在,李文忠献上这丹书铁券后,朱元璋立马就能态度大变。


    由此不难看出,朱元璋有多么重视这丹书铁券。


    此刻,这好不容易收回的丹书铁券,却这么随意地赏给了朱闲,真是他意料之外的。


    “以后告诉你爹,你岁数也不小了,好好跟朱闲学习几年,以后你就帮着朱闲做点小买卖好了。”


    “你家如今做的那摊子生意,容易得罪人,而且名声也不好听,等你爹做完,你就别子承父业了。”


    这时,朱元璋淡然的说道。


    而在李景隆听来,却是震撼不已。


    他难以置信的抬起头来,呆滞的看向朱元璋,久久没有回神。


    他也不是傻子。


    当然听明白了朱元璋的言外之意。


    那摊子生意,就是东厂。


    朱元璋是说,让李文忠去做东厂的事情,而他就不用了。


    日后可以做个清白的臣子。


    这简直是天大的恩赐!


    如果真的世代成为东厂领袖,那在正统官僚群体里,李家也就不必混了,肯定是遗臭万年。


    指不定会被人取笑为太监世家。


    虽然可能权势很高,但是古往今来干这种差事的,有几个能有好下场?


    一般来说,都是寒门之子,为了求一条青云之路,才肯赔上未来干这个差事。


    只要他们可以出头,那即便是成为皇帝的走狗,去和诸臣为敌,也在所不惜。


    他们这种勋贵世家,求的可不是一时荣华,而是经久不衰啊。


    东厂领袖这个活儿,实在是太凶险了。


    为勋贵世家所不耻。


    朱元璋先前的意思是,让李家世代都承袭东厂领袖的。


    为此,李文忠可谓是寝食难安。


    如今,朱元璋终于是松口了!


    只要李文忠办这个差事就好,而他本人和李家后代,都可以保持清白之身。


    这对于李家而言,可是天大的喜事。


    李文忠如果知道了,恐怕会高兴地跳起来。


    李文忠当即跪倒在地,毫不犹豫的说道:“我代家父,多谢大伯!大伯的恩情,我们没齿难忘!”


    “呵呵,还是谢谢朱闲吧,以后你还要跟着他学本事呢。”


    朱元璋轻笑道。


    “是!”


    李景隆闻言,也急忙对朱闲说道:“徒弟多谢师傅!”


    若非朱闲松口,朱元璋怕是不会这么轻易地宽恕自己家。


    这多亏了朱闲啊。


    “至于这样吗?”


    朱闲狐疑的摇了摇头。


    至于吗?


    不就是带你做点小买卖吗?


    有必要这么隆重吗?


    会不会有点太夸张了!


    “对了,你家究竟是做什么买卖的?”


    这时,朱闲好奇的问道。


    做什么买卖,竟然会很得罪人,而且名声还不好?


    以至于让朱元璋同意李景隆跟着自己后,李景隆的反应如此剧烈?


    “没…没什么。”


    李景隆犹豫了半晌,不知道如何回答。


    怎么说?


    难道说自己是国公之子?


    那不就暴露了吗?


    恐怕自己一说出来,下一秒,朱元璋就会掐死自己!


    “说啊,快说。”


    这下,朱闲却是愈发好奇了。


    “就是,干点勾栏买卖……”


    在那挣扎了半晌后,李景隆也有些急了,脱口而出了自己最为熟悉的买卖。


    也只有这个买卖,才会名声不好了。


    最符合朱元璋的介绍。


    “卧槽!”


    朱闲闻言,瞬间对他肃然起敬。


    这特么吾辈楷模啊!


    怪不得这么说。


    自己新收的徒弟,家世如此奇葩的吗?


    怪不得名声不好。


    在古代,经营勾栏院的人,原本就会被人唾骂,虽然是赚钱,但子孙后代想要清清白白的过日子,的确得脱离这个行业。


    “你家的勾栏正经吗?”


    朱闲轻咳一声,严肃的问道。


    “家父当初也是迫不得已……师傅放心,我家从没有迫害过良家少女!”


    李景隆心头一颤,以为朱闲很介意自己瞎说的这门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