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把制盐之法献给陛下,爹你是在找死
作品:《大明:带老爹跑路,你说是朱元璋》 “这真的没事吧?”
这下,朱元璋等人,全都傻眼了。
他们很了解,朱闲在吃食上可是非常挑剔的,家里用的也全是上等的海盐。
现在他居然说品质不错?
此话当真?
朱元璋犹豫了一瞬,捻起一点想要品尝。
一旁的朱棣紧忙说道:“大伯,让我先来尝吧。”
这毕竟刚制成的盐矿山盐,哪能让朱元璋冒险尝试。
万一吃坏了呢?
朱元璋却蹙眉说道:“不必。”
语毕,他径直尝了一下,瞬间惊奇的睁大眼睛。
这刚制成的山盐,居然非常细腻,而且味道纯正,丝毫没有山盐的苦涩和粗劣,甚至比自己吃的进贡海盐,滋味还要好!
“儿子,你是怎么制成的?”
朱元璋呆滞的看着朱闲说道。
这在以前,可是从未成功过的。
朱闲,居然做到了。
真是难以置信,朱闲一人,居然攻克了此等难题?
这可是意义重大。
天下的盐矿山,不计其数……
如果这些矿石全拿来制盐,那能制出多少盐?可以给朝廷带来多少利润?
朱元璋都不敢细想了!
“就这样制成的啊。”
朱闲随意的说道。
此时此刻,朱元璋都无言以对。
的确啊,就是这样制成的。
制盐的过程,自己全看见了,但就是不明白,这是怎样的原理?
朱闲一顿操作,居然轻而易举的把矿盐制成了精盐。
这对他的冲击力,简直太大了。
“儿子,你要是把制盐之法献上去的话……皇帝可怎么赏赐你为好。”
朱元璋颇为感慨的说道。
这制盐之法,自己看见了,但是这其中蕴含的巨大利益。
可是山呼海啸般的富贵。
或许还可以一举解决军费的难题。
就是这么大的功劳,朱闲已经没有封赏的空间,都已经封为双公爵。
难不成,再封一个?
三公爵?
简直是闻所未闻。
“献上去?快打住吧,到时候不被杀了就不错了,还奢求赏赐?”
朱闲一脸嫌弃的看着朱元璋说道。
“啊?”
听到这话,朱元璋更加傻眼了。
此等奇功,自己奖赏都来不及,怎么可能责怪呢?
“其实就是供需关系。”
朱闲无奈的摇了摇头。
便宜老爹还是个生意人呢,怎么连这点道理都不懂?
“大明富有四海,其实每年提炼的海盐都已经够用,不过陛下为了赚钱,才强硬的制定了一个价格,不准贱卖。”
“所以会出现,百姓不敢吃盐的情况。”
“百姓虽然有怨言,但是只要陛下说由于技术限制,无法贱卖,其实百姓也可以理解。”
“但如果我进献了制盐之法,真的降低了盐价,变成日用品……那,百姓虽然得利,但朝廷的收入也会随之减少,陛下哪里会轻饶了我。”
“此物,最好还是别让陛下知道的好。”
朱闲语重心长的解释道。
“这……”
朱元璋听完这话,老脸一红。
这个他的确从未想过,他想来只关注军国之事,民生的话其实全是交给朱标,和底下官员去做的。
所以这些问题,他真的没这样想过。
反正以往朝代也是这样行事,那就依照旧制好了,所以此刻出现新鲜事物,他都觉得反应不及。
现在听完朱闲的解释,他也瞬间明白了过来!
朱闲此法,对百姓来说的确有利,但是对朝廷反倒会降低收入。
朱棣也略显尴尬的说道:“大伯,朱闲说的也在理,依我看,此法还是暂时别进献的好。”
“从前百姓需要买盐,大多数原因是百姓离大海很远,自己制造不出来,不得不买。”
“但是如今,如果百姓都用这法子,炼制矿盐,那对于朝廷并无利处。”
“卖盐的收入降低,那就难以弥补朝廷的开支。”
朱棣无奈的苦笑道。
“这个说的也对。”
朱元璋跟着点了点头。
说实话,他是真心想让百姓们的生活更好过一些。
但是维持朝廷运转需要银子、边防需要银子、水利需要银子、赈灾需要银子。
到处都要银子。
他从哪弄来这么多银子?
最后不还得绞尽脑汁的从百姓们身上搜刮,盐水便是其中一项重要来源。
这局面真是进退两难啊!
“说到底,都是陛下不称职啊,只好接着苦百姓。”
朱元璋无奈的说道。
言语间,颇为内疚。
他出身贫民,没做皇帝以前,还想着自己大手一挥,就可以改善百姓的生活。
但是真的做了皇帝,却发现根本不是这样的。
有太多他无能为力的事情了。
“其实陛下已经做的挺好了。”
一旁的马皇后见状,心疼的劝慰道。
她可是看着朱元璋有多么的勤政,说是废寝忘食都不夸张。
“也未必一定苦百姓。”
朱闲不以为然的说道。
“哦?此话怎讲?”
朱元璋好奇的问道。
“当皇帝和当爹同理,爹没有钱,要么就让自己孩子吃苦,要么就从外面赚钱,只要赚的钱足够多,孩子自然能过上好日子了。”
朱闲淡然的说道。
“从外面赚钱?放眼天下全是皇帝的,还如何从未赚钱?”
朱元璋无语的说道。
“呵呵,谁说是天下只有大明了?您不记得石见银山了吗?”
朱闲轻笑道。
“哎?”
朱元璋瞬间眼前一亮!
是啊,石见银山!
那座天大的宝藏,如果能吞掉那些银山,大明财政马上就能富裕起来。
百姓自然就不用吃苦了!
看来开放海防,不能再拖了。
“咱们大明原本就是水战发家,擅长造船,官兵精通水战,那群东瀛倭寇可以偷渡至大明,那我们为什么不能去他们那里?”
朱元璋嘀咕着,愈发觉得靠谱。
“哼,那些倭寇几次劫掠我大明,理应付出相应的代价,不光是银山,还可以掳掠人口,来效力于我大明!”
“如此一来,也可以废除大明百姓修建长城、堤坝等徭役了,还可以扩充我华夏的版图!”
“这可是功在社稷,利在千秋!如果陛下可以做到这些,必将誉为千古一帝!”
朱闲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