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朱棣吃狗粮,别踩坏我的土豆
作品:《大明:带老爹跑路,你说是朱元璋》 “好。”
徐妙锦笑着颔首。
这时,朱闲状若无意的拉起她的手,顿时心中悸动,只觉得这双小手又柔又嫩,好似一块羊脂白玉一般。
面上却风淡云轻。
一副正人君子的模样说道:“田地不平整,别摔着你。”
“谢过世兄……”
徐妙锦脸颊绯红,声若蚊蝇的应了一声,其实,已经小鹿乱跳。
整个人云里雾里的,都不知道是如何跟随朱闲走到田地的。
没成想,就在这时,忽然响起一道着急的呵声:“停下,快停下,不要进来!”
“啊?”
徐妙锦瞬间惊醒,抬头看去,只见朱棣满脸焦急地说道:“都不要进来,小心踩坏了幼苗!”
徐妙锦下意识的垂头一看。
就发现不知何时,自己居然不小心踩到了一根幼小的绿苗。
“鬼叫什么!别吓着妙锦了!妙锦踩一根苗子算什么?”
朱闲翻了个白眼,接着对徐妙锦说道:“不用理他,我带你接着逛逛……”
“真不行啊!我求你了行吗,快出去吧,别在土豆地上捣乱!”
朱棣急得直跺脚。
那能不急吗?
这可是父皇千叮咛万嘱咐要照顾好的土豆,其重要性溢于言表。
甚至说此处的每根苗子,朱元璋都盯得死死的。
自己如果没照料好土豆,那可是会被打断腿的!
“行了姐夫,我们出去就是,不至于如此紧张吧。”
徐妙锦哭笑不得的说道。
朱棣却代入感十足,真如老农一般,极其看重庄稼幼苗。
“妙锦,不是姐夫拦着你,实在是这土豆太过重要,乃造福万民的祥瑞,不容有半点闪失。”
朱棣还语重心长的解释了起来。
这如果是其他人,他断然不会费这个口舌,甚至像刚才徐妙锦踩伤一根幼苗似的,他都恨不得杀人。
但这是徐妙锦。
朱闲的未婚妻。
那就千万不能得罪了。
没错,如今在朱棣心里,徐妙锦最尊贵的身份,并非什么魏国公嫡女了,而是朱闲的未婚妻。
以后她可是朱闲的妻子,枕边人,她吹的枕边风,可比自己和朱闲套一年近乎还管用。
如今朱闲可是自己天大的贵人,那是千万不能得罪的。
连带着徐妙锦,也不能得罪。
此刻赶人离开,都得认真解释一番,生怕徐妙锦误会自己。
虽然徐妙锦并非斤斤计较之人,但是朱棣也不愿冒一丝风险,还是妥帖点好。
“造福万民?姐夫,这话从何说来?”
听到这话,徐妙锦有些好奇的问道。
出现新作物当然很好。
但也不过是多了一种主粮罢了,又不是天上掉下来的,照样会占用耕地。
何来的造福万民呢?
“妹子,这土豆可是神物,其产量比普通作物高出十五倍,你说算不算造福万民!”
朱棣满脸认真的答道。
就是要让徐妙锦意识到其重要性。
“十五倍?”
果不其然……听到这个数字,徐妙锦整个人都傻眼了。
满脸难以置信的看着面前的幼苗地,接着又惊疑的看向朱闲问道:“世兄,我姐夫此话当真?”
“对啊。”
朱闲随意道:“不然的话,我爹也不会这么看重。”
“当真?”
徐妙锦有些艰难的吞了口口水。
接着蹲下身子,不顾泥土的肮脏,亲手将方才踩伤的那根幼苗,小心翼翼的扶起,同时懊恼不已的说道:
“世兄,你怎么不提醒我一下,都是我的错。”
这可是比普通作物的产量,高出十五倍的主粮!
光这一点,就能救回多少条性命!
面前这些,一定是种子粮!
自己每踩伤一株,就会少一些种子,让一部分百姓挨饿。
单这一脚,就是天大的罪过!
“行了行了,也没这么夸张。”
朱闲哭笑不得的摇了摇头,拉起徐妙锦说道:“这幼苗没那么脆弱,再过几日,它自己就能恢复,不用挂怀。”
“当真?”徐妙锦喜出望外,连忙问道。
“呵呵,那当然了。”
朱闲轻笑着颔首,接着拿手帕给徐妙锦擦了擦手,柔声道:
“再者说,这些土豆再珍贵,也不如你重要,以后地里的活就交给大力哥来干,你就别沾手了,不然我会心疼的。”
徐妙锦显然没有见识过,土味情话的杀伤力。
在古代,这话堪称最露骨的表白,她当即脸色羞红,轻轻地从朱闲手里抽回了手,低声道:“世兄,你说什么呢。”
“呵呵,都快要成亲了,有什么好害羞的。”
朱闲见状,却是顿觉有趣,还在那不停地逗着她。
“你们两个想谈情说爱,麻烦走远点行吗,别耽误我侍弄土豆地!”
这时,又响起朱棣气鼓鼓的声音。
“好好好,你就安心种地吧!”
朱闲没好气的说道,没再理会这个不懂风情的家伙,径直拉起徐妙锦的手,走到了小凉亭。
徐妙锦还在依依不舍的回看着那片土豆地说道:“产量居然翻了十五倍,世兄,这可是通天的功劳。”
她一边说着,一边深深的看了朱闲一眼。
惊叹道:“没想到世兄手里,居然有此等作物,把这土豆献上去,朱家必将百年荣光。”
她如今总算明白,陛下为何会同意,封给朱闲双国公之位了。
除了朱闲接连献上的奇制以外,最主要的,便是这土豆。
这可是高出寻常作物十五倍的产量。
这意味着什么?
以大明如今的国力,只能勉强支撑起全军。
而粮食便是国力的基础。
这粮食翻了十五倍,不说大明的国力翻十五倍,起码能翻个三四倍吧?
而现在的大明,就已经一统江山,再无一合之敌,甚至把北元打的东奔西窜,马上就要完全覆灭。
此等国力,如果强大个三四倍。
那该会是怎样的盛况?
到了那时,大明会成为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王朝,即便开元盛世、贞观之治,恐怕都不如那时的大明。
而这一切,都来源于自己面前的,这片幼苗地。
她当即正色道:“此乃朱家兴旺的根基,我绝对会看护好这片幼苗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