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朱标:在批阅奏折呢,父皇你要去种菜地?

作品:《大明:带老爹跑路,你说是朱元璋

    内阁可是云集了朝堂上最能干的臣子,来参议政事,届时让朱闲入主内阁,帮自己打理这些头疼的政务,自己也就能抽出身来,不必这么苦哈哈的过日子了。


    “你说的也对。”


    朱元璋沉思了许久,点了点头,对朱标说道:“那此事交给你了,内阁制准备了这么长时间,依咱看,在一个月内落实完毕就好。”


    “什么?一个月?”


    朱标瞬间瞪大了眼睛,越听越觉得古怪。


    怎么父皇好像还是把事情丢给自己!


    而且听这意思,父皇是打算直接做甩手掌柜,让自己全权负责此事啊!


    这可是改变大明朝堂格局的要事。


    其中牵扯到官位变迁,权利更迭,可以说牵一发而动全身。


    丝毫不能大意。


    如果一个没弄好,就会给后代留下无数的麻烦!


    “父皇,此事还是得您亲自主持定夺才可以,有些事儿臣也不好做主的。”


    朱标当即小心翼翼的说道,生怕朱元璋甩手不干。


    “那也行吧。”


    朱元璋略一思索,有些勉为其难的答道。


    身为一国之君,把所有政务都丢给朱标,好像是有些不太好。


    一听这话,朱标瞬间大喜,接着连忙命人准备起来。


    马皇后见状,也悄然退下了,有关朝政的事,她基本上都是主动避开的。


    侍从们把这段时间堆积的奏折,全部分类摆在了桌案上,朱标继而在那讲解起来,这些奏折分别说的是哪些事。


    起先朱元璋还聚精会神的听着,但是慢慢的,神情就有些变了。


    虽然坐在椅子上,但却时不时地玩玩笔墨,没到半个时辰,就打着哈欠,时不时地起来活动一下。


    明显有些不耐烦的样子。


    总之,没有以往那种拼命三郎的态度。


    “父皇,咱们按这个速度来,恐怕今晚都处理不完了。”


    朱标只觉得哭笑不得。


    自己这位父皇,怎么像刚休完假,还未收心的孩童似的。


    看着是在学堂上坐着学习,一板一眼的读书写字,但其实心早就飞出去了。


    真是叔叔能忍婶婶也不能忍啊。


    但问题是,自己还没法说。


    简直要了老命了。


    看来,父皇是真的在朱闲那里自在惯了,已经过不惯这种繁忙的生活了。


    “处理不完就明天处理,又不急在一时。”


    朱元璋摆摆手,不以为然地说道。


    听到这话,朱标直接目瞪口呆。


    从前,朱元璋可是劳模中的典范,每日只想着能多处理一些朝政,多批阅一些奏折。


    用他的话来说,自己只要多做一点事,那各地百姓的日子,也就过得更好一点。


    但是如今这是怎么了。


    竟然想把政务拖延到明日?


    “但是……”


    就在朱标眉头紧蹙,想要提出些不同意见时,朱元璋却根本不给他这个机会。


    “对了,咱御花园的菜地侍弄的如何?”


    “菜地?”


    朱标瞬间张大嘴巴。


    话说,朱元璋在御花园开辟了一块菜地挺不错。


    但正讨论着政务呢,你突然扯到菜地上做什么?


    要不要这么跳跃!


    “咱又从朱闲家里拿来一些种子,正好种在菜地里。”


    朱元璋兴致高昂的说道。


    “但是父皇,还有政务呢!”


    朱标整个人痛心疾首,以前好好的一位父皇,怎么变成如今的样子了?


    真就当起了甩手掌柜是吧!


    你堂堂一国之君,对政务不闻不问,跑去种菜?


    简直太过分了!


    “政务这点小事,交给你就好。”


    没成想,朱元璋却丝毫没有从前那种紧迫感,很随意的开口说道。


    “父皇,政务哪里是小事啊!”


    听到这话,朱标直接傻眼了,这简直是匪夷所思。


    “呵呵,标儿,从前咱也总觉得,这大明没了咱,就没法转了,但是这段时间,在朱闲那待了几天,咱突然发现朱闲有时说的话,的确很有道理。”


    朱元璋轻笑着说道。


    “朱闲?他说了什么?”朱标瞬间一怔。


    朱元璋背着手,颇为感慨道:“他跟咱说,做买卖别太累,事情该下发出去就下发,除了抓权以外,还要学会放权,不然就是活生生把自己累死,也处理不完所有事情,反倒会让底下的人畏手畏脚。”


    “运转生意,除了凭借人治以外,更要依靠规则,拥有一套完整的规则后,生意自己就能运转起来。”


    “标儿,你自己想想,做生意如此,治理国家,不也是如此吗?”


    “这国家政务,繁杂冗重,即便一地发生一件大事,那一天也会有几十件大事。”


    “更别说,还有那些杂七杂八的事情,更是繁琐。”


    “咱要凭借一人之力去打理,不是痴人说梦吗?所以这时,就得凭借规矩来运转。”


    “规矩?”


    朱标听的一脸懵逼,分外不解。


    这也正常,毕竟朱闲说的这些,已经涉及到现代社会、法制法规的思想。


    从人治进化到法制,可是个巨大的跨越。


    首先要给社会制定一套严密的规矩,虽说还是无法杜绝官员玩权弄政的弊端,但是多多少少能给百姓多一份保障。


    这点保障看着不多,但其实百姓们的要求也没那么多,能有条活路就好,而有了这套规矩,就能让官吏们心生畏忌,不敢把百姓们逼到绝路。


    朱元璋颇为感慨的说道:“如果朝堂也有一套规矩,即便咱不怎么做事,朝堂上下也会受规矩的约束,自行运转!”


    “否则就像咱们这样,仅凭一己之力,处理所有政务,那才是自找没趣。”


    “但是这样不会分散出去咱们手里的权力吗?”


    朱标疑惑的问道。


    “呵呵,你没有领会朱闲这套规矩的真意啊。”


    朱元璋轻笑道:“这法子是把权力交给规矩,而非交给某个臣子,这样一来,群臣都得受这套规矩的约束而行事,但君主却可以随时更改这套规矩。”


    “归根结底,权力,最终还是握在君主手里。”


    “用朱闲的话来说,最终解释权,归君主所有!”


    朱元璋说着,也感慨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