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朱棣干正事,劝说为官
作品:《大明:带老爹跑路,你说是朱元璋》 “谢谢……”
朱棣苦笑着颔首,尝了一口。
原本他对这从未见过的地主快乐水,也没怎么在意。
自己堂堂大明皇子,平时的吃穿用度,是寻常人难以想象的,这一个地主家的东西,能有多好?
但是,刚喝下第一口,朱棣就愣住了。
他只觉得,一股冰凉且刺激的感觉,在自己的味蕾中炸开。
浑身闷热的感觉,好像瞬间都消失了一般。
整个人透心凉!
他震惊到目瞪口呆,看向朱闲问道:“堂弟,你这是什么茶?”
“这不是茶,就是地主快乐水。”
朱闲笑盈盈的说道,对朱棣的反应毫不意外。
这东西原本就是酷夏的最佳标配,他震惊也很正常。
“地主快乐水?好奇怪的名字……”
朱棣面露迷茫。
他饮过无数好茶,那些茶名都非常文雅。
但是这个名字!
真的从未听说过。
“咳咳,就是喝完就能快乐的水!”
朱闲轻咳一声,一板一眼的解释道。
“喝完就能快乐?寓意倒是很好。”
朱棣略一思索,深以为然的说道。
自己方才还浑身燥热,一喝这水就像瞬间复活了似的。
“对啊对啊。”
朱闲满头黑线,这位堂兄也是个人才,一个名字都这么上纲上线。
“堂弟,这水里加了许多糖吧?如果天下人都能在酷夏时,喝到这水就好了。”
朱棣突然颇为感慨的说道。
“哪有这么容易。”
朱闲摇摇头,在古时候,糖可不是随便能吃起的。
因为生产技术有限,糖的价格很高,就像甘之如饴这个成语,就足以证明,糖在古代人心里的地位了。
“呵呵,那就得靠堂弟你了!”
朱棣露出意味深长的笑容。
他这话可不是随便说说,而是想到自己父皇给的任务。
那便是要竭尽全力,把朱闲拉入朝堂之中。
通过今日,朱元璋和朱闲的互动,朱棣就完全明白,朱闲在自己父皇心里的重要性。
那是父皇铁了心想要拉入朝堂的人啊。
如果自己可以帮父皇完成此事,那就是立了大功!
一想到这,朱棣便装若无意的问道:“堂弟,叔父曾说,你在治国之策上很有见解,为什么不把这些智谋用到朝堂上呢?”
“如果你所献之策可以实现,一定可以减轻百姓的负担,百姓的日子变好了,他们即便没有地主快乐水喝,也能喝点糖水了啊。”
他昨晚就听朱元璋说过,朱闲对于荣华富贵丝毫不感兴趣。
反倒非常关心民生,就连这土豆,也是为了让天下人不饿肚子,才决定要进献的。
当时朱棣还颇为感慨,只听说过世间有圣人,但是从乱世中走来,他看多了各方势力草菅人命,除了自己的父皇以外,还真没见过真的把黎民放在心里的人。
朱闲小小年纪,就有此等胸怀,当真难得。
也正因如此,朱棣瞄上了一个机会。
自己不拿荣华富贵来游说,而是拿百姓福祉来劝他,想必他肯定会动心的!
“不用这么说,我的计策还没那么大作用。”
朱闲不以为然道。
内阁制和摊丁入亩两项国策,其实只是在现有体制下,将效率最大化的提升。
但问题是如今的生产力就这些,不管你再怎样提高,也是蛋壳里做道场——摆不开架势。
最多就是不让百姓饿死罢了。
让黎民都能吃上糖?那属实是想多了。
“堂弟,你可不能低估自己啊,如果你真入仕为官,以后身居高位,一定还会想出更好的国策!”
朱棣连忙劝道,哪能这么轻易的放弃呢?
自己还如何进行下一步?
“呵呵,我的确有办法,但是,那办法皇帝一定不会允许,所以,我入不入仕也没什么区别。”
朱闲却是轻笑道。
“不会允许?是什么办法?”
朱棣竖起了耳朵,他可是知道,在朱元璋心里,朱闲的地位有多高。
他如果真有办法,但凡不违背原则,朱元璋一定会同意的,毕竟,朱元璋才是当世最希望四海升平的人啊。
如果有好国策,他哪里会不同意?
“我的办法很简单,便是开海禁!”朱闲颇为感慨的说道。
其实说起来,海禁属实是大明之痛啊。
在生产力贫瘠的如今,真想让大明富起来,只有一个办法,便是贸易。
但是在大明内部流通的贸易,只是拆了东墙补西墙罢了。
最多只能富起来一部分人。
改变不了根本,反倒会产生严重的贫富差距,从而激化矛盾。
唯一的办法……便是对外贸易。
海贸,就是绝佳的选择。
要知道,如今大明的茶叶、香料、丝绸、陶瓷,对于西方诸国而言,可是绝对的奢侈品。
卖到海外,那可是货比黄金,价值百倍!
还可以从外面运来廉价的奴隶,通过原始积累,拉大和西方诸国的差距,提前开始殖民模式。
原本,明朝建国之战就是水战,对于海船制造很有话语权,处于绝对的领先。
只是可惜,由于张士诚等余孽,通过海船逃去了海外,还有倭寇之患,朱元璋就制定了严厉的海禁政策。
加上重农抑商的政策,使得朱元璋对于海贸,压根没有想法。
致使大明在这方面成了吊尾车。
最终西方诸国,抢先通过海贸和殖民,洗掠了大量财富,进行了原始积累。
即便到了日后,朱棣会派三宝下西洋,但那更大程度上,还是炫耀国威的目的。
重心并不是贸易。
等到朱棣驾崩后,那些郑和下西洋的反对者,更是一把火烧掉了海船图。
自此,完全断绝了大明海贸的希望。
如今朱元璋对海禁非常严厉,即便他提出了,恐怕也会直接被否决,没有什么意义。
“开海禁?”
朱棣听到这话,却是瞬间眼前一亮。
这话简直说到了朱棣的心坎上。
他对于海禁,向来都是不以为然的态度。
张士诚都死了,带走的那些余孽更是沦成了野人,哪里需要执行如此严厉的海禁。
不过他心里虽然不以为然,但也没有多言。
谁让大明物产丰富呢,禁就禁吧,影响也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