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多少,这玩意亩产五千斤
作品:《大明:带老爹跑路,你说是朱元璋》 也许是因为看见的新鲜玩意太多,她如今都有些麻木了,朱闲不光是人杰英才,连眼光都颇为不凡啊。
“呵呵,这是我偶然见到的果子,好像都没人种过,这个呢,也是一块找到的,叫做樱桃。”
朱闲笑着,从一棵小樱桃树上,摘了几颗樱桃,递给马皇后品尝。
这同样是二十世纪后期,才引进中国的,广受喜欢,想来马皇后也会喜欢才对。
果然,马皇后刚吃完就惊叹道:“这果子居然和刚才那草莓各有千秋,不过……”
她有些疑惑的问道:“这果子看着也不像是桃,怎么叫做樱桃呢?这是你取的名字?”
“额……那不然娘给它取个名字如何?”
朱闲咂舌,这个他还真回答不上。
“真的吗?”
马皇后瞬间眼前一亮。
很明显,马皇后非常热衷于取名这件事。
毕竟此物名传天下以后,也有取名者的功劳。
她苦思冥想了半天才说道:“这果子像灯笼一样,红彤彤的,不然就叫红灯笼呢?”
“……”
朱闲扶额,能看出来,自己这位小娘,文化也不多。
“嗯……不然还是叫樱桃吧啊,还算文雅。”
接着,马皇后细品了一下“红灯笼”后,也觉得不好意思。
毕竟如果取个烂名字,那就不是和这果子名传天下了,而是被贻笑大方。
“呵呵,娘喜欢就好。”
朱闲擦了把冷汗说道。
“有了蔬菜大棚,以后推广开来,百姓们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即便是贞观盛世,也没有这样的待遇吧?”
此刻朱元璋得意的说道。
“哪有这么容易?”
朱闲也苦笑着摇头:“如今天下的田地,连主粮都种植不过来,哪有多余的田地弄这些东西。可以填饱肚子就是万幸了。”
“何况塑料薄膜,还要跟番邦商人购买,寻常百姓哪出得起这个价钱?”
在古代,百姓可以填饱肚子就是万幸,还想把蔬菜广泛端上桌?就算有蔬菜,基本都会腌制成咸菜,不然炒菜还得用油,又是一笔不菲的开支。
“百姓生活属实艰难啊!”
朱元璋一怔,旋即便深以为然的微微颔首,满脸惋惜的样子:“看来只能接着与民休息,才可以再创盛世啊。”
没成想此话一出,就看到朱闲又一幅不以为然的神情。
朱元璋顿时恼怒道:“你小子,是想反驳你爹的每一句话吗?难道与民休息也有问题?”
“我可没这么说,我只是觉得没有把问题根本解决了而已。”
朱闲微微耸肩:“毕竟亩产有限,百姓即便再勤奋耕地,朝廷减少赋税,百姓们也只是不会饿死罢了,要说有富裕的土地种植蔬菜,那是不现实的。”
“那你还让皇帝怎么办!”
朱元璋摸了摸鼻子,说道:“要怪只能怪神农氏,没有发明产量高的作物,皇帝已经尽其所能了,还能有什么办法?”
没成想此话一出,朱元璋就愣住了,因为他注意到朱闲居然露出神秘的神情。
“老爹,随我来看样东西,此事兹事体大,可关系到咱家的未来,甚至如果出现大危机,可以救咱全家的性命,你千万别和别人说。”
“什么兹事体大?”
朱元璋轻笑着摇了摇头,兹事体大,那不就是内阁制、摊丁入亩和银行等政策吗?
至于救朱闲全家。
那完全是自己一句话的事,如果不是自己开口,谁敢碰朱闲一根头发,自己就灭他九族!
这小子又开始说胡话了。
他就像看笑话似的说道:“好啊,你要给爹看什么东西?”
随后,朱闲便带着朱元璋,走到一处单独开垦的田地,这里大约是一亩地,上面全是嫩苗。
这又是朱元璋未曾见过的。
不过朱元璋对此都见怪不怪了。
朱闲这里自己没见过的玩意,简直太多了,不知道这回又是什么东西?
“这看着像某种蔬菜的嫩苗,是什么菜啊?可以涮火锅吗?”
朱元璋好奇的问道。
如果是寻常的菜,肯定不足以让朱闲如此神秘,这一定有什么特别之处。
“涮什么火锅?!”
朱闲无奈发笑,自己这便宜父亲整天就知道火锅,看见什么菜都想放进锅里,真是离谱。
他当即便摇了摇头:“这个叫做土豆,也叫地瓜。”
“土豆,地瓜?”
朱元璋一怔,旋即一副恍然的样子:“那就是种水果了,和西瓜类似是吗?”
“不!”
朱闲一头黑线:“这土豆,是可以充饥的!罢了,你看这个,这个就是拿土豆做出的薯片。”
朱闲解释不清,干脆拿出了一包薯片。
“薯片?”
朱元璋一头雾水,拿过薯片送进嘴里。
吃下一口后,只觉得很香甜,连连点头道:“倒是挺好吃的,你这土豆产量如何?收获以后都给咱做薯片,咱回去慢慢吃。”
“亩产,有五千斤。”
“哦,五千斤,那还……”
朱元璋微微颔首,片刻后,他突然愣住了,手里拿着的薯片也掉在了地上。
呆滞了许久,他才满脸不可思议的看向了朱闲:“你说,亩产多少?”
“五千斤!”
朱闲带来的土豆品种,都是进行过层层改良的,亩产五千斤也差不多。
“什么,五千斤!?”
朱元璋的下巴差点惊掉了,一双眼睛瞪得像铜铃。
要知道,即便是有鱼米之乡的江南,其最好的水田种下最好的稻种,亩产最多也就四五百斤,不过因为水田太少,其对比小麦产量仍然不算高。
北方就更不忍直视了,即便是风调雨顺,小麦的亩产最多也就三百斤左右。
就这,就差不多可以养活全国几千万的人口!
这都被他当做自己最伟大的功绩之一。
但是这土豆,亩产居然有五千斤?
是如今主粮作物的十几倍啊!
要知道,古时候由于作物品种和耕种技术不发达,不管是小麦还是水稻,产量都低的吓人!
秦汉时期的粮食亩产,几乎只有一两百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