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倭国一年能挖百万两白银,和爹你也没关系啊
作品:《大明:带老爹跑路,你说是朱元璋》 否则他还得没完没了。
当即摇了摇头,道:“其实问题的症结,主要在于宝钞发行太多,金银不够,没法兑换出足够的宝钞。”
“那解决办法,自然是去找充足的白银。”
“说的简单,哪有那么容易,去哪找白银……”
朱元璋闻言,却是有些失望。
现在天下银矿,经过几朝几代的开采,早就开发的差不多了,现在市面上流通的,主要还是从前传下来的白银。
自己一时间,去哪找那么多白银?
“呵呵,大明没有,不代表别的地方没有啊。”
朱闲却轻笑道:“爹,你可听闻过东瀛?”
“你说那倭人国?”
一听东瀛,朱元璋就脸色微沉,一肚子气。
从洪武初年起,倭寇就几次侵袭大明疆域,屠戮大明百姓,洪武二年时,朱元璋先后派出七名使者,去和东瀛幕府交涉,没成想幕府居然杀了五名使者。
又过了一年,东瀛幕府首先邀请,再次和朱元璋交涉。
于是朱元璋又派遣使者前去东瀛,这次他们的怀良亲王对使者们倒是好生招待了一番,也派遣使者,进贡大明。
朱元璋也没有亏待其使者。
但是后来多次交涉后,东瀛却又反复无常起来。
就像一个神经病似的,一会阴天一会晴,压根无法沟通。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此刻的东瀛处在南北朝交战时期,战事不停,这时的镰仓幕府已经崩溃,但下一个主持大局的幕府还没有成型。
直到建文三年的时候,统一东瀛的足利义满才抽出空来,和明朝交涉。
起码此刻,朱元璋对东瀛丝毫没有好感。
甚至几次想要派兵,直接灭了东瀛。
但是考虑到元朝曾远征东瀛,却遭遇天灾覆灭的经历,还是选择暂且隐忍了。
“那些倭人贫困无比,国内连口粮都无法自给自足,听闻他们那里的贵族,还不如咱们大明的一个地主宽裕,否则,那些倭人也不会冒死来沿海劫掠。”
“这种国家,哪里会有银子?”
朱元璋轻蔑的说道,也正是因为那些倭寇穷疯了,在看见大明沿海城市的富饶以后,直接羡慕不已,不顾天灾,即便是远渡重洋,都要不顾一切的来劫掠。
毕竟他们原本就一无所有,填饱肚子都是问题,但即便是干成一票,就可以立即发达。
这足以让他们前赴后继的来送命了。
“呵呵,爹,那你可说错了,倭国可不缺银矿,据我所知,东瀛内就一个石见银山的银矿,每年的产量就高达百万两!”
朱闲轻笑道,对,东瀛的确是土地贫瘠。
因为国土狭长,多山地,农民的日子苦不堪言,连大名的日子都很艰难,只能和国内中等的地主相比。
但是他们的国土上,可是富有银矿的啊。
就这个石见银山,最早从元朝的至大二年便开始开采。
但是由于技术限制,产量很小,直到大明嘉靖二十年,才从明朝引进了更为先进的炼银法。
这才极大的提高了产量。
鼎盛时期,每年产量近四十吨,足足价值百万两白银!
再加上别的银矿,每年产银多达两百吨有余!
在当时,东瀛的产银量可以说占据了全球的三分之一还富裕!
一直到明治维时期,石见银山才完全关闭。
现在,这石见银山仍在尚未怎么开发的时期,要是能占据这个银矿,就能一举解决大明的问题。
“上百万两?”
果然……听到这里,朱元璋直接不可思议的惊呼出声。
要知道,如今朝廷每年,也就四百万两白银左右的平均收入,虽然其中还有实物,好比说桑麻丝绸等没有算入,但也大差不差。
东瀛一个小小的银矿,竟然每年就能收入百万两?
如果这是其他人说的,朱元璋只怕会嗤之以鼻,在这开什么玩笑?
但这可是朱闲所说,他有些犹豫了。
“呵呵,这还不过是东瀛许多银矿中的其中一座,除此以外,还有许多的银矿,其产银数量加起来,恐怕是整个大明的数倍!”
朱闲也有些感慨的说道。
不得不说,东瀛虽小,物资匮乏,很多东西都得进口,但是在银矿上,却这么富裕。
“儿子,你,你不是在开玩笑吧?那区区东瀛,竟然有这么多银子?”
朱元璋不禁吞了下唾沫。
“呵呵,我骗你做什么?”
朱闲轻笑道,旋即有些惋惜的说道:“就是可惜,中间隔着大海,否则,直接大军压境,就可以覆灭整个东瀛,届时那些白银,就能一举解决大明的问题了。”
在这个年代,东瀛仰仗的可并非自己的军队,而是那广袤的大海。
否则的话,早在成吉思汗时,其就被覆灭了。
“征伐东瀛……”
听到这里,朱元璋的眼神瞬间闪烁起来。
他先前没有对东瀛发兵,除了元朝部队葬身于大海的教训以外,更主要的是无利可图。
你一番远征是为什么呢?
东瀛屁大点地方,打过去也无法长期管辖。
即便是打下来,也不过是徒增军费罢了,有中间这片大海,东瀛注定是一片孤土。
压根儿就没有必要。
难不成就为了出口气?
这可并非一个成熟的皇帝该做的。
所以朱元璋一直隐忍不发。
但是如今却不同了。
如果东瀛真的有白银,那这块肥肉,就不能放过了。
“对了,闲儿,这些事情你究竟是从哪儿听说的?”
这时,朱元璋仍然有些不放心的向朱闲问道。
毕竟此事兹事体大,牵扯到几十万军队的部署,必须得问清楚。
“偶尔从一本古籍上看到的。”
朱闲随口说道。
“古籍?”
朱元璋一怔,紧忙问道:“那是什么古籍?”
“不记得了。”
朱闲敷衍了一句。
朱元璋瞬间无语,忍不住笑骂道:“你知道这是多重要的事吗?居然连书名都忘了?”
“爹,你这么激动做什么?这和咱们又没有太大关系。”
朱闲莫名其妙的看了他一眼。
听到这话,朱元璋的表情凝固了一瞬,旋即才轻叹道:“你说的对,和咱们家的确没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