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清丈土地,摊丁入亩

作品:《大明:带老爹跑路,你说是朱元璋

    “呵呵,雕虫小技罢了。”


    “话说,要是大明百姓全能都吃上火锅,那大明王朝就是真正的太平盛世了。”


    朱元璋感慨道。


    “呵呵,别做梦了。”朱闲摇头笑道:“百姓们能不饿肚子,不饿死人就算好的了,想全部吃上火锅?等一千年以后吧。”


    朱元璋和朱标对视一眼,都默不作声。


    他们明白,朱闲说的没错。


    几十年前,因为黄河改道,祸害了上百万亩田地,加上元朝爱苛捐杂税,百姓们更是苦不堪言。


    之后便是经年战乱……


    自那时起,百姓就开始饿肚子,一场饥荒饿死百万人都不稀奇。


    也就是近几年战事稍停,百姓们休养生息,的日子才稍微好过一点。


    即使这样,大多数百姓也只是一天吃两顿饭,勉强喂饱肚子。


    有的贫苦地区,仍然频繁发生饿死人的情况。


    洪武初年,朝廷没有多余的钱粮赈济。


    现在,黎民百姓也就是堪堪过活罢了……


    要让大家全部吃上火锅这种美食,可谓是痴人说梦。


    但是对比之前连年战事的情况,已经好过太多了。


    朱元璋沉思片刻,点了点头。


    “现在百姓虽然依旧贫苦,但当今圣上也是农民出身,了解民间疾苦,所以圣上才会严整吏治,勤勉持政,百姓们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朱标在旁听着,心里也不禁翻了个白眼。


    父皇您身为大明的开国皇帝,将前朝皇帝都赶回大草原放羊了,更是将草原部族打的四分五裂,呈上降书。


    朝野上下,每日对您歌功颂德,在史书上也留下了浓厚一笔,怎么还要自夸呢?


    漂亮话听不够啊?


    要不是没胆量,朱标真的想诚心发问:“父皇,您无不无聊?”


    朱标心里吐槽,表面仍一本正经的附和道:“没错,陛下建国以来,就一直穷尽脑,减轻赋税,相信一定会再现贞观盛世的!”


    “呵呵……真正饿肚子的穷人,全是劳苦农民,减轻赋税对他们而言有什么用?他们有产有地吗?盛世哪是轻易开创的?”


    朱闲摇头叹道。


    “那陛下也在尽力改善了啊,只是人力终有尽,实在没有办法!”


    朱元璋沉声道。


    这些他全都知道,因为他就是这样过来的。


    年少时,家里没有一亩田地,只能跟地主租地干活。


    后来收成太差,交不起地租,家里都揭不开锅。


    再然后,父亲母亲为了给他省下一点粮食,更是活活饿死了!


    自己和二哥,只能用仅有的一张草席来给父母下葬,却连一处安葬的地方都找不到!


    最后只能下葬在一处乱葬岗,一块墓碑都立不起。


    以至于功成名就后,自己想重新安葬父母的尸骨,都无处可寻。


    只能在老家立一个衣冠冢。


    至今回想起来,他都会感到痛苦与无助。


    因此,他特别在意农民的日子。


    他自问,自己已经做的很不错了,不说别的,历朝历代,哪一任皇帝像自己这么勤政?


    自己恨不得给官员扒层皮了,还没有改善百姓的生活,那只能说人力终有尽。


    朱闲却摇了摇头,知道便宜老爹又开始侃大山了,也懒得理会,径直说道。


    “您赶紧歇歇吧。”


    “那儿子你说,这还有什么办法?”


    朱元璋也有点来气了,你们光是动动嘴皮子,哪知道咱的艰难?


    此子虽然见识不凡,却缺少一份脚踏实地的经历。


    这也算他的一处缺点了。


    还是太年轻啊……


    朱元璋心中呢喃。


    不过他也理解,毕竟能想出内阁奇制,已经堪称天才,自己也不能期望太多。


    谁不是历练过来的。


    以后把他下派去地方为官,见识下百姓疾苦,就知道做实事有多难了。


    没想到,朱闲闻言却随意的说道:“办法吗,也不是没有。”


    其实他也希望百姓们能过得好一点,现代社会,他出身一般,当然能理解生活之艰难。


    所以平时他也会帮助身边的一些人。


    只是他一人,也起不到什么作用。


    “嗯?那你说来听听。”


    朱元璋生出好奇心。


    要知道,改善民生和官员体制可不同,其中牵扯着多方利益,可以说牵一发而动全身。


    比废除丞相制更困难!


    即便自己出身农民,现在当上皇帝,也想不出解决之法。


    这个少年竟然可以?


    此刻,朱标也竖起了耳朵,这改善民生,同样算是千古难题。


    但凡在此事上有些功绩的,都会在历史上留下浓厚的一笔。


    这朱闲是不是天才,此刻就能验证了。


    只见朱闲喝完最后一口可乐,语气悠然的说道:“其实很简单,八个字就能概括。”


    “嗯?八个字?”


    朱元璋和朱标同时瞪大眼睛,紧盯着朱闲。


    而朱闲却被他们看的有点发毛,缓缓开口道:“清丈土地,摊丁入亩!”


    “这……”


    朱元璋和朱标四目相对,都面带疑惑。


    清丈土地,他们能够理解。


    天下土地,通常都被权贵掌控,地方官员都不敢招惹他们,经常帮着瞒报真实数量,致使赋税缺漏。


    但是朝廷要使银子,银子从哪来?


    只能榨取那些平头百姓。


    不管朝廷推行多少轻徭薄赋的政策,也都是那些大地主占了便宜,百姓们得不到丝毫好处。


    最后的结果就是,百姓只持有三成的土地,却要上缴八成以上的钱粮。


    这,也是许多朝代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建国初期,朱元璋就做过清丈土地的工作了。


    讲真,朱闲能想到这点,朱元璋已经很惊讶了。


    不过摊丁入亩,所谓何意?


    听着好像是很重要的部分。


    否则也不会在清丈土地之后实行。


    朱元璋看了朱标一眼,朱标马上心领神会,看来父皇也不理解啊……


    只是碍于面子不好意思说,需要他来开口。


    他苦笑着点点头,旋即问道:“堂弟,这摊丁入亩是什么意思,你能否细说一下?”


    朱闲轻笑道:“这个很好理解,其实就是废除人头税,再定出一个征税的数额,把这个数额摊到田地之中。”